老長沙丨舊城風貌之消失的古井

自古以來,至遲到1949年長沙解放以前,長沙城區(qū)尚無自來水的設施,全城居民的用水依靠湘江和井泉。因此,舊時的長沙,城市內外遍布水井,據民國年間統(tǒng)計,全城有井4000余處。從某一角度而言,這些井泉就是長沙的生命之源。直到上世紀50年代,長沙城修建自來水廠,此后又不斷新建、擴建,自來水逐漸普及,但居家人仍習慣于使用井水。大致到八九十年代,井這一特殊的建筑體才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

長沙如此大量的井,其中大多是清代甚至清代以前就留存下來的,因而人們常以古相稱,名之曰古井。這些古井,有的在私家宅院內,為一家一戶所使用;有的處于街頭巷尾,系街巷居民共汲。但不管這樣,人們對于古井百倍愛護,都非常自覺地遵守汲用規(guī)矩,井臺邊似乎從來不發(fā)生什么爭吵爭斗的。人們都懂得對于生命之源的珍愛。因此,大凡取用過井水的人,對于古井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揮之不去。

人們對于古井的懷念,還在于大多的古井,由于人們的感情流露,往往在開鑿和構建時,別出心裁,匠心獨運,將之打造得形態(tài)各異,韻味無窮,成為各具特色的建筑藝術品。長沙的各處古井,也正如此,從而點綴出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個細節(jié)。但是,由于古井在人們實際生活中逐漸地淡出,一些人也忘卻了他們所具有的歷史風味,使得長沙城數(shù)千處古井一個個地消逝。這里所保存的照片,就正是這一處處藝術品的精妙展示,以及他們不幸的遭遇。

鴛鴦古井)

鴛鴦井位于開福區(qū)新河福壽橋(今名幸福橋),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并列較大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此井歷史悠久,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后,清洌甘美,汲者如市,昔有亭覆蓋,今亭毀?!鼻濉秷D書集成·職方典》亦載:“在北門外二里縣學后,清洌甘美,汲者如市。昔有陰謀風水盜葬井邊者,其水即污。覺而掘之如故,誠龍之津泉之醴也。”清光緒《湖南通志》也載:“鴛鴦井兩孔四時清潔,洗胭脂者得此水,其色鮮艷,異于尋常?!贝司D瓴缓?,舊時是當?shù)鼐用竦闹饕嬘盟础?978年,當?shù)卣畬⒃_抬高0.8米,增建泵房,方便群眾取水。上世紀是90年代后這里興基建,泵房和井臺先后被毀。今井猶在,惜被某單位宿舍的自行車棚所覆蓋,無復舊觀。

(游擊坪古井)

游擊坪古井處于游擊坪中央,為雙眼井,同樣為四方形的麻石井臺,四周設置水溝,利于多人同時使用。

(被填埋的吊馬莊古井)

(明月池古井遺跡

(大古道巷古井)

(銅鋪巷古井)

銅鋪巷古井為獨眼井,平口,無井臺,則更為簡單。

(唐家灣古井)

(菜場坪古井)

(高升門古井)

(紫東園古井)

(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的魚塘街聚褔井)

魚塘街聚福井由“吉府井”雅化而來,是明吉藩府汲水用井。井為四眼井花崗石井臺,四周有石質排水溝。井臺西北角立二碑,碑文因年久風化,一碑上略見“重修聚福井碑”字,顯得古香古色。聚福井正面墻壁還嵌有古碑,并嵌著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標志碑。但是這也避免不了被遺棄的命運,于2010年被無情地拆除。這是其被拆除前的最后影像。

(民主西街古井)

民主西街戴岳公館后院內的古井,其井圈造型獨具匠心。井圈由雙井圈組成,內井圈為正圓形井口,外井圈由一整塊花崗石雕鑿而成,呈上敞下斂,前低后高,內壁非垂直型,而從上至下呈弧形曲線,從正前方視角,井口有如斜放的雞蛋,賞心悅目。此井在未拆除之前,井圈就被人撬走,不知所終。

(被廢棄的賜閑湖古井)

(惜陰里惜陰井)

大古道巷古井、同仁里古井和唐家灣巷古井,形態(tài)相似,均為獨眼井,小巧玲瓏,井臺簡樸,或以花崗石環(huán)鋪砌,或鋪以長條麻石,也都在井口設一石圈,以防路人失足。古史早有記載的明月池古井和吊馬莊古井,情景更為狼狽,以致容貌也沒能留下,就已經廢棄填埋。位于菜場坪、高升門、紫東園的幾口古井則是在“棚改”工程中消失的,這是他們留給人們最后的記憶。

END

資料來源 | 源自《老照片中的長沙》陳先樞 梁小進 撰稿,岳麓書社2014年12月出版

文中圖片、文字相關素材均來自于網絡,不作商業(yè)之用途,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Hash:cdbb2dc565a1533d6125c504983d27147aed9827

聲明:此文由 和了吧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