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這處墓室一側竟然留有“狗洞”這是啥情況呢!

2017年,河南鶴壁市境內的辛村遺址旁,探到了一處明朝時期家族墓葬群。

辛村遺址是民國時發(fā)現的一處先秦遺址,系西周時衛(wèi)國貴族墓地。因為道路拓寬的需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員,在進行文物勘探時,意外發(fā)現這處墓地。

發(fā)掘現場

考古人員發(fā)掘了其中的第16號(M16)、第17號(M17)第18號(M18)三座墓。

其中第16號墓很特別,墓室是用成本高的青條石砌成。石門框上刻繪有精美的人物、花鳥圖案,墓室入口兩側石壁上,刻繪的則是臥冰求鯉、哭竹生筍、拾葚異器等傳統(tǒng)的“二十四孝”圖案。

最先引起考古人員注意的,是在封土清理時發(fā)現的龜形碎石層。此層位于墓室頂部,用大小不等的石塊擺成龜形,其頭部、四肢和背部分明,龜層直徑大約1.5米。

龜形碎石層

在封土層中,還發(fā)現了一處用磚塊擺成的龜造型。

考古人員是第一次見到這種龜墓,龜頭均朝向不遠處的淇河,應該有一定的民俗上原因,墓主應該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癡迷的的人。

堆出龜形石

在清理墓葬封土后,墓室暴露了出來。墓前門還有很厚的磚墻封堵,拆走磚大部后,石門才顯露了出來。

考古人員準備打開墓門時,根本推不動。墓門上并沒有上鎖,但卻打不開,封堵的異常嚴密——從背后頂上了。

發(fā)掘現場

1957年,在北京明定陵考古中,也曾發(fā)現這種現象,無法打開墓石,但是背后設置了反盜墓自來石。其原理是,通過拐釘鑰匙伸入門外,將自來石挪動到石門預留位位置,頂死石門。但是,辛村這墓并不是這樣的,里面有栓石一樣的東西,顯然不是從外面栓的。

怎么會這樣?下葬后,墓室內不會再有人的,蹊蹺!

發(fā)掘現場

門不可能自己從里面栓起來,肯定有特別的設計。考古人員在墓的一側終于發(fā)現了玄機,墓墻底部有一個貓狗洞,足夠小個子的人爬進爬出。這種貓狗洞,本在過去農家門旁設置,供家里的貓狗雞等進入。

考古人員恍然大悟,太狡猾了!

發(fā)掘現場

原來,在下葬后安排一可靠的人,由狗洞鉆進墓室,將石門從后面栓死,然后再鉆出來,將狗洞封堵上。

發(fā)掘的三座墓都有這種狗洞設計。如此這般,盜墓者如果不是野蠻打碎石門,是根本推不開的。

墓室上的狗洞

因為狗洞設計在挺深的一側底下,通過挖盜洞,即便找到了這個狗洞,由于空間操作太小,也鉆進不去的。

可見造墓時,主家在反盜墓方面還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從民俗學上來說,在墓側留置狗洞,還有二次葬的需要。如果是多人使用一個墓室,后死者下葬時,便很方便地從狗洞進入,將封門打開。

從考古發(fā)現墓中有多具棺材的情況,這墓的狗洞是使用過的。

民居家宅上留的狗洞

此墓的設計,確實精明。在墓室上面用碎石擺成的龜層,其實也是反盜墓的需要的。

有那么多碎石,挖起來是很困難的,如果用盜墓利器洛陽鏟來挖探,肯定不可以的。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盜墓行為的繼續(xù)。

在封土中設置碎石層,也是民間造墓時常用的手段。

碎石層

沒有碎石,則用碎磚瓦、碎瓷片什么的硬物。稍微有錢的,還會直接用一層又一層的完好碗碟平鋪其上,形成一種“碗墓”。這種墓不只可以防盜,還能防止雨水滲透墓室,非常實用。

辛村的龜村還使用了傳統(tǒng)的糯米汁澆縫的手段,加固墓磚墻。

石門上圖案

筑墓時,在工地上支一鍋大鍋熬,用旺旺的劈柴大火熬煮出粘性,然后拌入石灰漿中,形成一種“三合漿”,粘合效果比現代水泥沙漿還好。水泥漿易容裂開、變脆,而糯米漿絕對不會。

如此砌起來的墓墻相當牢固,希望通過折磚,扒出盜洞幾乎不可能,只有暴力破壞,用鐵釬打鑿,才能弄出盜洞。

發(fā)掘現場

考古人員最后就是從一側的狗洞,鉆進了墓室的。進去后發(fā)現,門后有一道石條栓住了后面。

反盜墓考慮這么周密,這是誰的墓?

從第16號墓中出土了一方墓志,知道墓主叫李慎初,是明朝萬歷年間人。其父親叫李淪,進士出身,曾在山西太原做過知縣。

李倫墓也在這里,是第18號。

發(fā)掘現場航拍

18號墓建造最為講究,規(guī)格也最大。但很遺憾,被盜墓者光顧了??脊艜r看到,墓券頂上有一處大洞沒有堵上,墓門也沒有關,往里面打開狀。

推測,盜墓是熟人所為。李倫是當過“大官”的,估計墓中隨葬不少了值錢的東西,讓人上眼了。

考古人員試圖進入墓室

第16號、17號墓完好無損,沒有被盜過。

有個現象還值得說說,三座墓內的尸體早已腐爛成枯骨,但均發(fā)現了異常。

第18號墓主棺所在位置,并不是下葬時放置的原位,移動過,誰挪動了棺材?盜墓者?考古發(fā)現沒有可能。

第18號墓開棺

第17號墓墓主是李淪的兄弟李泮,墓內有三具遺骸。其中一具遺骸“睡”在另一具遺骸上面。

這種情況的出現,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棺材放在另一具棺材的上面。

考古人員鉆狗洞

在中國過去民間傳統(tǒng)葬俗中,不可能這么安置棺材。那是怎么回事情?

最后從墓墻內上發(fā)現很高的水漬線,看出了真相。原來,墓室位于6米深的地下,大量的地下水滲入墓室,把墓室變成了一處深水池,密封如箱子一樣的棺材被積水浮了起來。

被積水淹沒過的墓室

這樣,第18號棺材離開了原位,如被人挪動過一樣。而第17號墓中的兩具棺材,由于材質不同,一重一輕,輕的棺材就浮到上面,最后落在重的棺材上面,形成了一具遺骸睡在另一具遺骸上面的異常情況。

在考古中,類似現象也曾發(fā)現過。

乾隆皇帝裕地宮

考古人員在清理被盜過的、清東陵內乾隆皇帝裕陵地宮時,便曾發(fā)現棺材移位現場。乾隆笨重的棺材“走”下了棺床,將地宮封門死死頂住。當時考古人員很是驚奇,后來分析是地下水的作用。

但裕陵地宮內共葬有6具棺材,為什么不是其它棺材呢,有些事情確實很奇怪。

發(fā)掘現場,磚墻封門

(來源:頭條號梧桐樹下戲鳳凰本文作者 倪方六)

Hash:de02233d7842bec095572a78f5a37aafc56959f4

聲明:此文由 看鶴壁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