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媽祖廟——泉州天后宮

點擊上方“超人的旅途分享”和我一起重走絲綢之路!

泉州天后宮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國海外貿易最高峰--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并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fā)展,成為全國性海神并遠播海外,所建廟宇是海內外同類建筑中禮制規(guī)格最高。

泉州天后宮

史料記載,泉州天后宮始建于宋慶元二年(1196年)。傳說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實當浯江巽水二流之匯,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時,羅城尚在鎮(zhèn)南橋內,而是宮適臨浯浦之上。”當時建的這座媽祖宮規(guī)模已經很大,有三殿、山門、兩廊、兩亭。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對莆田湄洲媽祖廟賜額“順濟”,稱為順濟宮,74年后媽祖文化正式傳播到泉州、泉州天后宮開建?!绊槤闭?,即順風以濟之意。

泉州天后宮前德濟門外的聚寶街、萬壽路富美碼頭是泉州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據記載,11世紀時鎮(zhèn)南門內外“異貨禁物堆積如山”。13世紀(南宋)時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為蔽,以石成之”,城內外商業(yè)繁榮,有“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13世紀城門附近更加繁榮,時人稱贊“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于是乎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監(jiān)郡偰玉立拓南羅城,把原城墻圍長20里擴為30里,改鎮(zhèn)南門為德濟門。14世紀(明洪武年間),德濟門城墻加厚增高,建筑月城,其后屢有重修,至民國37年(1948年)毀損。

德濟門遺址還發(fā)掘出了很多宗教石刻,包括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有一塊宗教石刻一面刻的是古基督教的蓮花十字架、一面刻的是伊斯蘭教的云月圖,這種石刻,是泉州以前從未發(fā)現過的。 在一塊石鼓上刻有六角星,中間填刻有花卉,這可能是猶太教的石刻。

宋元時代,泉州成為世界貿易港之一,元政府為了發(fā)展海上貿易,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詔“制封泉州神女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痹雷娣Q媽祖為“泉州神女”,并封其為天妃,媽祖的神格驟然提高。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詔,在泉州天妃宮舉辦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禮 。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詔書,“加泉州海神曰護國庇民明著天妃?!痹t文中直呼媽祖為“泉州海神”。媽祖的海神職位進一步明確。。由此,確立了媽祖的海神職位。其后,元代帝王為了漕運、海運的順利,多次詔封媽祖,以祈求媽祖的庇祐。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響之大是可以想見的。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施瑯征海,師次于此,“神涌潮濟師”、“有助順功”。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后易宮名為“天后宮”。康熙二十四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來宮致祭。雍正元年(1723年)御書匾額“神昭海表”,今懸掛于殿中,乾隆后歷代有重修。建筑群還保存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建筑,是海內外同類建筑中規(guī)模最高規(guī)格、年代較早、而著稱于世的古跡,1987年由國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筑至今依舊保存完好,而且保留來代構件。正殿占地面積635.5平方米;筑于臺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崗巖石砌筑的須彌座,束腰處浮雕“鯉魚化龍”、雄獅、文房四寶“八駿云火”、仙家法器、鶴舞云中、寶蓋蓮花等圖為二度空間動態(tài)藝術造型、雕刻刀法熟練,生動活潑,表現其神職至高無上與教屬。殿內木梁骨架,立于圓形花崗巖石柱,柱頭浮雕仰蓮連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結構比較特別,空間變化很豐富,門窗彎枋雀替,雕花精致細密,紋飾豐富多彩,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水族,鳥獸人物。托木部位有鳳凰牡丹,壽梁中作如意訪心,表現女性神廟。

殿內油漆用朱地畫“暖八仙”之一的鐘離及如意相間圖案,其綠地雕彩西蕃蓮及喜鵲登梅圖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圖案作異獸,寓意“益壽”。殿內礎浮雕,更是琳瑯滿目,八駿、八寶、傅古鳥龍及各種花卉,表現著水族魚龍騰空翻浪,與百花爭妍,這都是表現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吉祥物作襯托,呈現仙家的非凡境界。

今年是泉州和澎湖民眾共同‘乞龜’祈福的第11年,臺灣澎湖先民有75%來自泉州,“乞龜”是澎湖乃至臺灣最具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動之一?!捌螨敗钡牧曀?00多年前從泉州傳到澎湖,并發(fā)揚光大。2007年起,泉州天后宮與澎湖天后宮攜手合制“大米龜”,為兩岸民眾祈福。如今,“乞龜”成了泉臺兩地攜手舉辦的一項傳統(tǒng)鬧元宵活動。

“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摸龜腳吃不干,摸龜尾吃到有頭有尾。”在為象征福壽安康的“米龜”點睛揭彩后,重達5.35萬斤“大米龜”立即被現場民眾圍得水泄不通,大家從頭到尾摸遍“米龜”全身。

媽祖姓林名默,也叫默娘,娘媽,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在福建莆田賢良港誕生。據史料記載,她聰穎靈悟,”不類諸女“,有識天象、懂醫(yī)理、擅涉水的超常本領,一生扶危助困,濟世救人,做了大量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好事,極受人們的敬重和愛戴。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搶救中不幸遇難。從此以后,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的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生前博愛無垠,名聞遐邇;歿后靈跡彰顯,聲動朝野。自北宋開基顯化后,歷代帝王莫不尊崇有加,疊賜褒封,其中宋代14次、元代5次、明代2次、清代15次,共達36次。封號從”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歷代朝廷都遣官致祭并載入國家祭典。

起源于湄洲,發(fā)祥于泉州的媽祖信仰,隨著閩南先民的足跡,在臺灣一路傳播,發(fā)揚光大,成為今天兩岸一種共有社會文化現象,是泉臺兩地獨特的”神緣“情結。

宋元之交泉州港崛起之際,泉州海上先民為征服海洋戰(zhàn)勝自然力的精神需求,創(chuàng)造了”海神“,寄托了以”神力“駕馭自然力的希望,媽祖信仰應運而生,通過”海絲之路“傳播世界各地。遷移擴散是媽祖文化傳播最主要的途徑,臺灣媽祖信奉是大陸移民來臺開始的,臺灣海峽的移民史正是臺灣媽祖文化的信奉史。

臺灣媽祖信奉主要是從湄洲祖廟分靈來臺的湄洲媽,從泉州天后宮分靈來臺的溫陵媽,從廈門同安分靈來臺的銀同媽為主。媽祖信仰是臺灣社會的主要民間信仰,據統(tǒng)計,臺灣從大陸分香的媽祖宮廟超過了2000座,信眾多達1600多萬人,古臺灣人口的三分之二。可見,海峽兩岸媽祖信仰的歷史淵源是深遠的。媽祖信仰自明清時期被移民帶入臺灣以來,就成為臺灣民眾社會心理的一大組成部分,并深入的影響著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

媽祖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有著豐富的內涵,在現代社會發(fā)揮著增強兩岸同胞民族情感,增進兩岸文化交流,促進兩岸經貿往來的重要作用,珍惜這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并把她發(fā)揚光大,是今天人們的一份責任。

媽祖信仰經由泉州先民從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出去,在臺灣、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生根發(fā)芽,促進了海內外華人華僑的文化交流。

如果你想在環(huán)中國途中與劉海翔互動,那么請關注本公眾號,實時留意他的行程,或直接留言交流。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海外段騎行的內容,請先關注本公眾號,再查看歷史消息,有大量騎行游記等你來看。

唯有夢想 方能遠行

我是超人劉海翔,從威尼斯騎行到泉州。全程30000多公里,

重走絲綢之路。跟我一起上路吧!

長按識別二維碼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感受!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支持超人騎行!

Hash:aa191d6124b5e86b682c73be0057f2e7860ffd6d

聲明:此文由 超人的旅途分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