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絲路上的陜西元素 | 走訪百年清真寺-陜西大寺
10月17日上午,由陜西省網(wǎng)信辦、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的“尋找絲路上的陜西元素”采訪團走進新疆烏魯木齊。新疆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相關領導會見了采訪團一行,并與采訪團成員進行了座談交流。
座談會上,陜西省網(wǎng)信辦副主任魯世宗首先向新疆網(wǎng)信辦負責人介紹了尋找絲路上的陜西元素主題采訪活動的主旨和意義。他說,今年是“一帶一路”偉大戰(zhàn)略提出的第三個年頭,本次采訪活動圍繞古代絲綢之路所經(jīng)過的各省市地區(qū)在歷史、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作出的貢獻,宣傳陜西和西北各兄弟省份在多方面的親密合作。新疆與陜西血脈相連、人文相通,且都是“一帶一路”建設中需要承擔重要使命的省份和地區(qū),在多方面有著密切的合作。雙方在網(wǎng)信工作方面也應進一步加強交流,共同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好網(wǎng)上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
10月17日,2016尋找絲路上的陜西元素采訪團來到了新疆烏魯木齊市,走進了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陜西大寺”。
在烏魯木齊南門建中路東側(cè),有一處中式院落,青磚綠瓦紅柱,西側(cè)大殿門窗磚雕木刻,繪有花卉瓜果圖案,建筑風格素雅莊重,頗有鬧中取靜之感。大院正門朝南,上方牌匾書有“陜西大寺”。
與烏魯木齊市區(qū)其它清真寺不同的是,陜西大寺大殿系中原漢族古代傳統(tǒng)磚木結(jié)構(gòu)、琉璃瓦頂?shù)慕ㄖL格,坐西向東,高達十余米,陜西大寺建筑氣勢宏偉渾厚,風格莊嚴肅穆,有專家評價,其為中國古典建筑藝術與伊斯蘭文化相融合的典范。
陜西大寺阿訇馬壽新(左一)
走進陜西大寺,給記者的感覺就是這里的建筑風格和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很相似,已經(jīng)80歲的陜西大寺阿訇馬壽新告訴記者,陜西大寺是遷居新疆烏魯木齊的陜西回族所建的清真寺,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座陜西大寺是1984年翻新的,翻新時候工匠都是來自漢族,很多都是陜西人,因此大寺受中原建筑影響很大,所以和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很相似也不足為奇,自己1962年曾去過一次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如今年紀大了,人未去心卻時常掛念。
楊世棟是來疆的第四代陜西人,他從父親那里了解到,太爺爺當時就是泥瓦匠,一路干著泥瓦工來到了新疆,到了爺爺開始就在這里當“社頭”,爺爺也從未離開過烏魯木齊,如今他們家族已經(jīng)在這里扎根,也成為了擁有百口人的大家族,楊世棟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對太爺爺沒什么印象,但他清楚的記得自己的爺爺和二伯說話都有濃濃的陜西口音,到了自己已經(jīng)完全是烏魯木齊口音了。
陜西大寺現(xiàn)任阿訇馬壽新的父親馬良駿是陜西大寺的第一任阿訇,馬良駿1906年上任,當時,從陜西西遷之回民人口日益增多,馬良駿阿訇遠赴陜西關中一帶募捐一年之久,關中一帶的官府、商人、教民伸出援手,為建寺打下了堅實的資金基礎。
上世紀30年代,馬良駿在陜西大寺院內(nèi)創(chuàng)辦了小學,學生免費招收,約有五六十人,男女學生都有,還管一頓早餐。為當時邊城回民孩子普及中國文化和漢字做出了貢獻。他先后住寺多年,使陜西大寺不僅成為培養(yǎng)回族宗教人才的學府,而且是進行愛國教育,增進民族團結(jié)的會堂。抗日戰(zhàn)爭期間,馬良駿經(jīng)常召集各坊教民在此進行抗日愛國宣傳,舉行支前募捐活動??姑涝瘯r,陜西大寺曾為全市宗教界人士開展活動的中心,數(shù)以萬計的慰問信 和大批支援捐獻物資,都是從陜西大寺發(fā)往朝鮮前線。
如今陜西的穆斯林來新疆,基本都要來這里,不來總覺得缺點什么。馬壽新阿訇告訴記者,在新疆哈密、伊犁也都有陜西大寺,和這里的陜西大寺建筑風格基本相似,也基本都是陜西籍人士修建。
一直以來這里的回族、維族等少數(shù)名族以及在疆漢族人民之間相處都非常的融洽,親如兄弟。陜西大寺每周五是聚禮日,又稱主麻,在聚禮日的時候,有三四百的人來陜西大寺在做禮拜,每年的古爾邦節(jié)和肉孜節(jié),前來這里的人數(shù)會更多點。20世紀初,從陜西西遷的回民人口日益增多,在這里留下的陜西也人比較多,也讓陜西大寺成為了絲綢之路上交流的文化聚居地,在這里文化交流和宗教活動,始終未曾斷過。
來源|陜西網(wǎng)
編輯|小天
Hash:4dc99f43b26d449bd84aba7854f2437040376133
聲明:此文由 掌閱陜西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