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康樂西蜂窩寺
康樂西蜂窩寺是臨夏地區(qū)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之一。相傳寺始建于東漢,與佛教傳入中國的時代一樣早。這在中國佛教史上實屬少見。讀邊致和先生編著的《甘肅省康樂縣西蜂窩寺志》,得知西蜂窩寺東漢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4)名大佛寺,宗小乘佛教(寺年代待考);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太宗賜大圣壽寶積寺,敕建經(jīng)堂;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到至元十一年(1274),帝師八思巴住本寺,修建臨洮大寺、卓尼禪靜寺,稱本寺為上寺,臨洮大寺為下寺;大德元年(1297)頒敕改建,又稱臨洮新寺;永樂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賜名正覺寺;乾隆十年(1745)前后,改寺名為“西蜂窩寺”。為狄道縣四大蜂窩之首,轄48座寺院。寺僧500名,加上屬寺,僧人越千,主臨洮府僧綱司,主持領(lǐng)督綱之職。隨著歷史的變遷,西蜂窩寺僧人教眾宗奉有異。初宗印度小乘佛教,魏晉時,漸轉(zhuǎn)漢傳佛教;唐高宗顯慶五年(660),“隴右為吐蕃所據(jù)”,吐蕃推行藏傳佛教,寺改為藏傳前弘期佛教;吐蕃角廝啰統(tǒng)治時期,寺“尊佛尊僧、崇信喇嘛”,改宗葛舉派(白教);元末八思巴傳法本寺,寺僧學(xué)迦薩教法(花教),后因宗喀巴經(jīng)師敦珠仁欽任寺堪布,又宗葛當(dāng)派教法;明代格魯派盛行,宗喀巴大弟子賈曹杰之徒夏爾哇·宗哲仁欽主持本寺,改宗黃教,延續(xù)至今?;T歷史,名僧輩出,代有僧伽冊號崇封、頒金賜紫、盛事不絕。由唐至清,兩度頒敕改建、兩度敕賜寺名、十位喇嘛被皇封、六位主持留京任職、兩次皇帝賜佛金身……此寺為安多地區(qū)影響較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歷史上洮岷兩州之名剎古寺。又據(jù)出土資料:現(xiàn)存較早的二件實物古印度銀幣、藍(lán)色琉璃筒瓦及文字記載,西蜂窩寺的下線年代只遲達(dá)唐宋。藍(lán)色琉璃瓦的背面有“一六七八”數(shù)字(見圖1),在我國早期傳統(tǒng)記年中使用帝王年號,此數(shù)可能是佛歷記年。按佛歷(釋迦牟尼出生前623年)計,當(dāng)在北宋至和二年(1055),證明此年大圣壽寶積寺曾建過一次;古印度銀幣(見圖二),1999年修寺大殿時出土。經(jīng)高級佛學(xué)院教授、天祝天堂寺活佛多識·東舟寧絡(luò)鑒定,確認(rèn)為古印度銀幣,為唐蕃古道的傳物;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收獲甚微,不過有一些新的想法:從文字上看,象元代的八思巴文,更似印度梵文。起初,我認(rèn)為是八思巴銀幣,看銀幣圖案,上有類似薩刪王朝卑路斯銀幣祭火壇的神器,否定了八思巴銀幣想法。但它的年代早可達(dá)到唐代,遲也在元代。
元末是西蜂窩寺的一個重要時期。康樂兩馬二灘信眾,從岷縣水磨溝請來侯姓僧人達(dá)瑪帕拉(其族人稱其為侯中巴老爺)主持本寺。為了延續(xù)法統(tǒng),仿薩迦派創(chuàng)始人貢卻杰布的做法,制定了“法位傳承只限于本家族內(nèi)部,使政教二權(quán)集中在一家族之手”的寺規(guī)?,F(xiàn)存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寺主持喇嘛侯贊固又名侯哈諸萬把堅措撰寫的藏文世襲傳略載:主持喇嘛(侯姓)“自永樂至二十一世……”(見圖三)。故從元末至解放初的六百年間,本寺坐床喇嘛凡二十六代一直由岷縣水磨溝侯姓僧人擔(dān)任。也因這一寺規(guī)之限定,后世被皇上封為“國師”、“大國師”、“法王”等應(yīng)有轉(zhuǎn)世系統(tǒng)者,均無“活佛”世系,只稱“法王”或“坐床喇嘛”。(注:岷縣侯姓有三族。大房頭主持岷縣城南蜂窩寺,住縣城,今不存在;二方頭主持梅川大崇教寺,住素子溝。三房頭主持西蜂窩寺,住水磨溝)。
明初,主持僧已什領(lǐng)占(班弟耶希仁欽),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三月覲見太祖皇帝,被封為“尚師”,并頒發(fā)詔書,令其“汝應(yīng)為之說法,奉行善行,不可懈怠”,以教化西陲之人(載《安多教教史》);永樂二年(公元1404)主持僧端竹領(lǐng)占(又譯丹竹領(lǐng)占),奉旨在絕域的沙漠草原可汗地區(qū)宣布教化,因功封江蘇省蘇州府僧綱司都綱。永樂二十一年(1423),奉命召降了迤北韃靼王子也先土木部屬,平定了迤北叛亂,因功升為中央僧錄司右闡教。翌年,升僧錄司左善世,賜誥命享王者待遇。(明清時,中央設(shè)僧錄司管理全國佛教,有正副常印各1人,下設(shè)左右善世2人,左右闡教2人,講經(jīng)2人,覺義2人。各府、州、縣設(shè)曾綱司、僧正司、僧會司掌印各1人)。后又于宣德二年(1427),加封為“清修凈覺崇善慈應(yīng)輔教闡范灌頂園妙文智大國師”。宣德八年(1433),圓寂于下寺。天順七年(1463),英宗追封為“西天佛子”。明時封賞喇嘛有五王、九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頂國師、十八灌頂國師。僅法王就有:大寶法王(噶瑪巴黑帽派得銀協(xié)巴)、大乘法王(貢噶扎西)、大慈法王(釋迦也失)、大善法王(沙加)、大慶法王(班丹領(lǐng)占)、大德法王(綽吉我些兒)、大吾法王(扎巴堅參)、大智法王(班丹扎釋)、大敏法王(端竹領(lǐng)占)。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賜號端竹領(lǐng)占“大敏法王”(載《臨洮石家寺大鐘銘》);主持僧班丹藏卜自永樂五年(1407)接任主持后,于永樂八年覲見太宗皇帝,被封為“凈覺弘濟(jì)國師”(《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一二四)。永樂十年正月(1412)“命國師班丹藏卜為‘灌頂凈覺弘濟(jì)大國師’”。五月,頒“護(hù)敕”敕賜寺名“正覺寺”(即今寺存“皇帝敕諭”)(《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一二七),賜“香巴佛”金像一尊并萬歲牌、珍珠傘、棕轎、銅印、法螺、銀燈、銀碗、青團(tuán)扇、紅團(tuán)扇等十件珍寶。班丹藏卜后被青海瞿曇寺請去任堪布,該寺存有其師生平碑;主持僧班丹扎釋自永樂十一年接任主持后,于永樂十三年(1415)因奉旨使藏有功,封為“慈濟(jì)國師”。永樂十七年(1419)任中央僧錄司右闡教,永樂十九年(1421),奉旨赴西藏查找“如來大寶法王”(哈力麻得銀脅巴)的轉(zhuǎn)世靈童,于宣德元年(1426)復(fù)命時,被宣宗皇帝封為“凈覺慈濟(jì)大國師”(《明實錄·宣宗實錄》卷十五)。正統(tǒng)元年(1436)被明英宗封為“宏通妙戒普慧善應(yīng)慈濟(jì)輔國闡教灌頂凈覺西天佛子大國師”(《明實錄·英宗實錄》卷十七)。景泰三年(1452),被代宗皇帝加封為:“宏通妙戒普慧善應(yīng)慈濟(jì)輔國闡教灌頂凈覺西天佛子大智法王”,并準(zhǔn)許后世主持承襲“法王”名號(《明實錄·代宗實錄》卷二四)。賜誥印、織金袈裟、金汁《甘珠爾》一部、金銀器皿、鞍馬、金百兩、銀二千兩,準(zhǔn)其侄綽竹藏卜承襲“凈覺慈濟(jì)大國師”名號。
明時是西蜂窩寺的鼎盛時期,本寺有香巴殿、大雄寶殿、菩薩殿、法王殿、講經(jīng)堂(即大隆善)、藏經(jīng)樓、大經(jīng)堂(法園)等七座佛殿,以及供奉皇敕、萬歲牌、皇賜圣物的朝圣堂。每逢國家大典,皇帝壽辰,地方官員前來朝拜。常住僧人500多,加上附寺,僧人過千。因承元明歷代帝王封賜,殿宇金碧輝煌,雄巍壯觀,享譽隴上。當(dāng)時,寺院有香火地300畝,水磨兩盤,油坊一座,當(dāng)鋪一處,森林1500畝。此外,兩馬二灘群眾給寺上每年四十六石糧(約九萬斤)的“雨糧”,且要負(fù)擔(dān)一定的義務(wù)工。加上皇帝厚贈,寺院經(jīng)濟(jì)雄厚。
清順治九年(1652),主持僧洛藏堅贊覲見世祖皇帝,準(zhǔn)共承襲“國師”封號,并賜香巴佛鎏金銅像一尊,底座上有藏、滿、漢三種文字的記銘“順治九年壬辰孟秋十四日誠造”;康熙四十年(1701),主持僧、僧綱司護(hù)印侯只既丹子因守土有功,被清圣祖封為“守流光教大國師”,賜誥印(載《賜國師侯只既丹子誥》);乾隆十年(1745)左右,臨洮府改寺名為“西蜂窩寺”,領(lǐng)僧綱司,后得乾隆賜贈的“龍藏”大藏經(jīng)一部。蜂窩寺名,還有一個美妙的傳說。八松晏繼祖老人講:雍正朝末年,地方不寧。時居住在鳴鹿、八松、蘇集的部分貧民百姓,逃到正覺寺靠施舍度日。不久,因人多糧少,處于難以為繼之境。這時,寺外一大群蜜蜂飛了進(jìn)來,繞寺飛了幾圈后,就在大殿背后的崖坎上造窩釀其蜜來。窩越造越大,幾天功夫,那蜜象不斷線珠子似的滴了下來,晝夜不斷。饑民凡食上一點,餓感即刻消失。消息不脛而走,饑民隨之而至。說也奇怪,蜂群也越來越大,蜜蜂釀出的蜜越淌越多。令人難解的是,這一現(xiàn)象也在臨洮南鄉(xiāng)的陳家咀寺、佛溝寺,北鄉(xiāng)的正覺寺同時出現(xiàn),以西鄉(xiāng)的正覺寺為最。事后,百姓感恩,整修寺廟,再飾金身。并具萬民折,乾隆帝聞訊,龍眼大悅,特賜四寺為東、西、南、北四大“蜂窩寺”之名,并賜贈《三藏圣教目錄》,凡七千四百二十二卷(世稱《龍藏》)。
康樂西蜂窩寺,歷經(jīng)近二千年,寺屢建屢毀,興廢交替,幾經(jīng)湮沒。民國八年(1919),明永樂皇敕出,其名大顯于世。先后閱者有甘肅督軍張廣建、甘肅督軍兼省長陸洪濤、進(jìn)士劉爾炘、鄧隆、楊巨川、名人水梓、牛載坤等,并題詩文以記其事。為康樂西蜂窩寺留下了一批珍貴的文物歷史資料。
明永樂皇敕長160厘米,寬67厘米,藏漢兩文,上蓋“皇帝之寶”,漢文307字。其文:“皇帝敕渝臨洮地面大小官員軍民諸色人等:朕惟佛氏之興,其來已遠(yuǎn),西土之人,久事崇信。其教以空寂為宗,以普度為心,化導(dǎo)善類,覺悟群迷,功德之著,無間幽顯。有能尊崇其教為引導(dǎo),夫一方之人去其昏迷,向慕善導(dǎo),強不至凌弱,大不至虐?。幌幎分L(fēng),無侵奪之患;
上下各安其分,長幼各遂其生:同歸于人壽之中,同安于泰和之世:上足以陰翊皇度,下足以勸告化俗。興隆佛法,一切之人咸臻凈樂,功德所及,豈不遠(yuǎn)哉!今臨洮大圣壽積寶寺,特賜名曰:“正覺”。所在官員軍民人等,務(wù)要各起信心,尊崇其教,聽從本寺僧人自在修行,并不許侮慢欺凌。其常住一應(yīng)寺宇、田地、山場、園林、財產(chǎn)、孽畜之類,諸人不許侵占騷擾。庶俾佛教興隆,法門宏振,而一方之人,亦得以安生樂業(yè),進(jìn)修善道。若有不尊朕命,不敬三寶者,故意生事,侮慢欺凌,以沮其教者,必罰無赦。故諭。永樂十年五月初一日”。
民國八年十二月,甘肅督軍合肥人張廣建題:“此臨洮大圣壽寶積寺,明賜名正覺寺,所藏永樂十年敕書。以明成祖之酷烈溪刻,而尊崇釋教,普及邊境如此。敕書立言,義至正大,寺僧保藏至今,尤為稀有。廣建守隴之第六年,獲讀一過,敬書數(shù)語還之。愿此后宗風(fēng)日益宏演,有識含生咸知護(hù)法,于以銷除劫運,利濟(jì)群倫,則全隴人民之福也”。
民國十四年八月十九日,陸洪濤題:“狄道正覺寺藏明永樂敕諭記。狄道為古臨洮地,縣至西九十里。舊有大圣壽寶積寺,明永樂十年五月初一日,敕改寺名正覺。迄今寺僧寶藏當(dāng)時所賜敕諭弗失。乙丑夏日,狄紳裝池既畢,出以見示。書兼漢、番文,紙墨如新,朱璽燦然。為時已歷五百余年矣。夫以永樂承洪武,奮掃胡元之烈,當(dāng)明代全勝煊赫之時,漢族聲威諸番懾伏。詎雞如昌黎所謂:人其人,火其書,強彼族以同化,舉異教催陷而廓清之。今繹其文,惟以強凌弱,大虐小是慮,必祈息爭斗侵奪,使一方之人安生樂業(yè)。違反者罰,無赦者抑,獨何哉?蓋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不相悖,先圣之旨,大同之歸也。既一代帝王生殺予奪,高下在心者,亦莫不守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古訓(xùn)兢兢焉。罔敢違盩良。以天視民視,天聽民聽,循環(huán)剝復(fù)之理,昭鑒不爽,而人類報施之感應(yīng)為可懼。自民國肇興,以五族共和為揭橥,以信教自由為憲典。吾甚愿邦人君子,讀斯諭者,去其偏狹之心,主奴之見,一以安分遂生為急務(wù),庶幾種禍教爭可以不作。而一般人民得以涵濡休養(yǎng),不至囂然喪其樂生之心。是則狄紳愛護(hù)與寺僧謹(jǐn)守此敕諭之功德為不朽,又不獨宗門之厚幸也已。”
民國十四年端午節(jié)邑人牛載坤、龕谷水梓題刻:“大圣壽寶積寺,在狄道西上洼地莊。其地屢經(jīng)變亂,敕書保存逾五百年,殊可寶也。住持侯僧納素囑余表彰,余樂為裝潢以永之”。
皋蘭進(jìn)士劉爾炘題:“紅塵不到處。狄道城西九十里有山,山有古剎曰“大圣壽寶積寺”。明永樂時賜名正覺,頒《皇敕》保護(hù)之。敕首尾三百余字,歷時逾五百年,猶紙墨如新,其收藏之慎可知矣!
乙丑閨夏,牛君厚澤攜以見示,囑為題辭。余聞其地擅林泉之勝,致為清幽。題此應(yīng)之,不覺神往?!?/p>
光緒癸卯進(jìn)士鄧隆題:“考正覺寺,舊名大圣壽寶積寺。住持僧班丹扎釋,后姓,岷縣衛(wèi)人。五歲見佛像,興慕出家。永樂間使烏斯國,將及昆侖,番人見山神相迎。又奉使恭卜國,均不辱命。回京賜號“宏通妙戒普慧善應(yīng)慈濟(jì)輔國闡教灌頂凈覺西天佛子大智法王”。永樂此敕,當(dāng)在封號之前,或即同時,茍無殊勝神通,詎能上感人君擁護(hù),尊崇若此耶!正覺寺今名西蜂窩,嗣法喇嘛仍岷縣后姓,雖不以呼圖克圖稱,然法乳不覺五百余季。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班丹之澤詎不遠(yuǎn)耶!抑吾因之有感矣!明自宗喀巴改立黃教,佛法中興,異僧輩出。所謂呼圖克圖者,幾遍蒙藏沿邊,各縣率有。敕建梵剎,賜號活佛,雖系明代羈縻政策,然必有其僧博通經(jīng)典,嫻習(xí)妙言,方能鎮(zhèn)懾華夷,動人觀聽。現(xiàn)今黃教式微,不克自振,上焉者獨善其身,流于二乘;次則不守戒律,蔑法妄為。求如班丹札釋之輔國闡教者,而不可得。于是天方、希臘耶穌諸教,侵淫傳輸,爭欲染指。若不力圖挽回,則密宗莊嚴(yán)之樂邦,或?qū)S于異域;清凈高尚之民族,不免望為外教,豈不大可哀也哉!”
清光緒甲辰科進(jìn)士楊巨川民國十四年九月,觀正覺寺永樂《皇敕》后,撰古辭一篇:釋綱解維皇圖厄,犖犖宸章留手澤。月歷幾經(jīng)判黑白,我生猶獲覽遺冊。洮南古寺肇有明,永樂敕改正覺名。闡揮象教維人道,補苴猶得奏承平。迄今歷載幾六百,中更陽九鼎兩革。佛法盛衰端賴人,劫后叢林重擘劃。松杉陰翳山崢嶸,玄津重枻慈航成。法云慧日輝雕甍,中有慈悲度眾生。西方亙古稱佛地,三十七品闡宗義。天章重拜九重賜,列剎樹風(fēng)蒙福利。嗟呼!
明室開基重緇流,世善覺義繁有儔。貽謀奕頁紹箕裘,世道升降誠有由。電掣光陰一轉(zhuǎn)瞬,煌煌只有尺素留。寄言善識眾比丘,什襲藏之當(dāng)圖球。永樂銅印。系永樂十年(1412)五月,明成祖在給寺上頒《皇敕》時,賜贈的十件寶之一。印為銅質(zhì),邊長10厘米的正方形,背的提扭。正面篆刻陽文“普賢法寶”四字,周留半厘米的邊框。文字雕刻剛勁有力,筆劃勻稱,布局嚴(yán)謹(jǐn)。近六百年來一直是西蜂窩寺的寺印,用于發(fā)布法令公告、貴賓請柬、寺院文告等。
唐卡。清康熙十年(1671),寺主持喇嘛侯只請青海保安畫師繪制的。上為香巴佛,中為宗喀巴及其弟子,下為四護(hù)法。
告白。光緒十二年(1886),精裝香巴佛以后所發(fā)的告示。上蓋有四枚印章,其中明法王金印是較珍貴的一枚章。在明代法王金印已丟失的情況下,能見到的印記資料。
近日,復(fù)上西蜂窩寺,觀看了原址西南端重建的香巴佛大殿。與守寺人安兵聊及古寺舊跡,他熱心的領(lǐng)我們從殿東北轉(zhuǎn)看古寺遺址。先見者為一眼水井,過水井接連幾處遺跡。遺跡且高且低,皆被野草、灌木叢、林木所掩蓋,偶有掏空墻基石的壕溝等露出。安兵或左或右,如數(shù)家珍般的說:此地是一處大殿遺跡,那兒曾是僧人住過的地方,這高起處曾建過樓,前面是山門,門不遠(yuǎn)處挖出過一個石頭的食槽,是喂狗用的……在折回時,我問他,“你怎么知道的這么多?”他說:“夏天,遺跡被草木都遮掩住了,你看不清楚,如果到了冬天,就比較看清楚了。只要你踏著古人走過的路跡,尋覓你所尋找的,你就能得知,你要知的東西,這也許是一種感應(yīng)”。我還問了這遮蓋遺跡的有粗有細(xì)的天然林樹種,他如點兵似的吿訴我:“有十六、七種。棉臭椿、山皂角、白兔條、面蛋樹、酸果樹、紅遲量、白遲量、石棗樹、林柏、沙棘、黑刺、順刺、狼牙刺,柳就多了有麻柳、旋風(fēng)、紅心、黃尖、青皮等諸柳樹”。隨后我們爬上寺后海拔2466米的塔墩梁,朝面連綿起伏的石墩山,心境頓時開闊起來。南有明時小馬家灘關(guān)及雄偉的海拔3800多米的白石山,北有明時蘇土司城及遠(yuǎn)處的摩云嶺。俯視山腰海拔2366米西蜂窩寺,山環(huán)水抱,隱于千畝林海之中。染綠積翠,山花爛漫,百鳥爭鳴。極目遠(yuǎn)眺,鳴鹿山川盡收眼底,梯田縱橫,五彩繽紛。坡地平緩,地勢寬闊,是天然的牧場。西蜂窩寺實為集秀麗的自然風(fēng)光和珍貴的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游勝地,更有那輝煌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神話傳說,使人回味無窮。
據(jù)《安多政教史》及老人回憶,西蜂窩寺屬寺計有四十八座,現(xiàn)分布在定西地區(qū)臨洮縣和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和政兩縣,有些寺今已無存。
臨洮縣十八座:
寶塔寺、隆禧寺、圓覺寺、元家寺、廣福寺(即東北五寺,均建于臨洮大寺原址)、普覺寺、報恩寺、石家寺、安積寺、城角寺、佛溝寺(東蜂窩寺)、南蜂窩寺、白塔寺、正覺寺(北蜂窩寺)、臥龍寺、盤龍寺、西巖寺、玉井寺。
康樂縣二十八座:
上下嘛呢寺、都爾寺、金家寺、古顏寺、亥母寺(一名云界寺,據(jù)說有自然形成的金剛亥母神像一尊)、婆羅寺、包作寺、冶前寺、靈池寺、瑪爾巴寺(有自然形成的佛踩“左腳印”石一方,故又稱左腳寺)、冶臺寺、拜家寺、馬家庵、灑尕爾寺、高敏寺、塔關(guān)寺、田家庵、寶蓮寺、陽洼寺、將軍殿、靈巖寺、火食寺、八扎寺、馬集寺、莊頭寺、祥云寺、鳴關(guān)寺、常家溝寺。
和政縣二座:
松鳴巖菩薩殿、西方頂?shù)?均在現(xiàn)松鳴巖旅游區(qū)內(nèi))。
Hash:d4f5ba944ebdbbaa426fde034f6cfaefd253f9ab
聲明:此文由 中國甘肅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