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解碼丨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無聲的守望

2008年

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

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編號

Ⅶ-185

名稱

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

類別

傳統(tǒng)技藝

地區(qū)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第一批國家傳統(tǒng)工藝振興目錄

編號

Ⅰ-JJJZ-17

名稱

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

類別

家具建筑(JJJZ)

地區(qū)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撒拉族,是中國境內人口較少的22個少數民族之一,是在元代形成的年輕的中華民族的一員,主要聚居于青海省東部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甘肅省的部分地區(qū),撒拉人遵循著先輩的足跡,與周邊多民族世代相處,才造就了這一絢麗多姿的民族地域。

元代初期,撒拉族的先民從原住在撒拉克(土庫曼斯坦境內)的撒魯爾部落沿古絲綢之路,經天山北路進嘉峪關,過肅州(酒泉)、甘州(張掖)、涼州(武威)、寧夏秦州、伏羌(甘谷)、臨羌(湟源東南)等地,輾轉來到現夏河縣的甘家灘,后又折回青海地區(qū),經青海湖南部進入現貴德縣境內,后輾轉進入現循化地區(qū)而定居,才逐漸繁衍發(fā)展成為今日的撒拉族。

在撒拉族人民中,至今仍流傳著關于撒拉族族源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駱駝泉,是撒拉族的同胞們奉為自己民族的“圣跡”,也是傳說中撒拉族的發(fā)祥地,這與撒拉族東遷的歷史密不可分。

循化縣積淀著許多撒拉族特有文化現象,撒拉族人用自己智慧和雙手,創(chuàng)建了屬于撒拉族人自己的獨特民居:籬笆樓,又稱“富日干熱亥”,意為籬笆編建的樓座。是高原上難得一見的、具有一方民族區(qū)域特色建筑藝術。對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義。

據21世紀初調查,現存下來的撒拉族古民居籬笆樓主要位于循化縣黃河岸邊的清水鄉(xiāng)孟達大莊村,這里緊鄰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在孟達村區(qū),明、清、民國時期被稱為籬笆樓都。據2008年6月15日孟達村委會調查登記,全村有古今大小籬笆樓建筑38處。

撒拉族籬笆樓的主要類型

撒拉族籬笆樓產生于元代,經800多年的沿襲、傳承、發(fā)展、演變,現遺存的古建筑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其建筑形制大致可分為三合院式、拐角樓、橫建樓、樓底通道式、兩面坡蝶瓦背磚脊樓、角樓等建筑布局。

明清時期是撒拉族籬笆樓的興盛階段。明清王朝對撒拉族人實行優(yōu)撫統(tǒng)一政策,撒拉族人過著較為安定的生活,人口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他們振興經濟,擴充耕田,大興土木,擴建家園,修筑籬笆樓建筑,恰逢這一時期中國建筑在設計和建造上都達到了高峰,中國形制的建筑做法定制,建筑工程納入工程作法的規(guī)范。

他們集結融合周邊各族人民的建筑文化技藝,就地取材,利用孟達林區(qū)豐富的森林資源,從黃河上游放筏運送木材,利用河道山體石類資源,發(fā)揮當地工匠藝人高超精湛的技藝,修建籬笆樓建筑。在循化這塊山川河濱撒拉族集居的村落,建造起河湟傳統(tǒng)民居土木石編笆混作的籬笆平屋家院古籬笆樓,融匯了多民族的多元文化藝術和建造技藝,成為中國樓院建筑體系的組成部分。

在孟達、旱干兩村道巷兩側,出現樓樓對峙,高低錯落,道深巷齊,形式別樣,各具特色的籬笆樓景觀。在孟達村形成了八大籬笆樓巷區(qū),即上莊巷、臺子巷、衙門巷、牦牛巷、長道巷、中場巷、新房巷。這一時期的籬笆樓用材多為精良的松木,樓體建筑秀麗壯觀,樓上住人,樓底作畜棚類。

撒拉族籬笆樓在中國庭院建筑藝林中,有別致獨特的建筑風格,樓體建筑十分講究牢固美觀、適用功能、組合建筑藝術。

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

循化縣有黃河流經,黃河石資源豐富,撒拉族人們便利用大塊河光石、花崗石砌筑墻基、底層墻體和樓檐臺階,再用各種河卵石創(chuàng)制各種花紋圖案,用作外觀裝飾。

填制籬笆樓的土料則采用褐色土類和黃白土類,摻以草料抹墻和樓頂,而編笆主要采用忍冬、紅瑞木、野柳、樺類等,其中忍冬、紅瑞木為佳,主要取自孟達林區(qū)。

籬笆樓是土木石混為一體的古老民居建筑,以木構架、木裝修為主,建造時需要大量的木質梁柱檁枋椽體板材,唯松木類為上品。樓房墻體大部分用藤條編織而成,墻體中間為空,這種方法即節(jié)省建筑材料,又減輕了樓體的重量,中空的墻體冬暖夏涼,透氣性較強。

尤其是籬笆編做形式,施工做法多樣,有橫樁豎編,也有豎樁橫編,又有方格菱編,還有排列并齊式。根據墻體布局要求,既可編笆與板雕組合,又可籬笆編墻編門并做,還可籬笆砌石混做樓墻。

籬笆樓建筑布局多種多樣,因地自由搭建,有橫字式、拐角式、三合院式?;h笆木樓通常分上、下兩層,上層設臥室、客房等,樓底房間為倉庫、畜圈等。這樣建成的籬笆樓牢固結實,古樸漂亮。

籬笆樓建筑群上,保持了原建形制,保持了當地歷史上撒拉族“當家子”“孔木散”原始的社會基層組織風貌,對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時代變遷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模宏大的籬笆樓建筑群經拆建改修,數量銳減,隨著積石峽水電站的建設,許多籬笆樓院落又在水庫淹沒區(qū),籬笆樓建筑處境危急,瀕臨絕跡。

注:文章部分內容來非遺網

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

Hash:241a986a8277c993df1c22eea3c1b94ce3cb2710

聲明:此文由 非遺解碼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