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翔人文地理札記:固若金湯的青銅峽北岔口明長城

賀蘭山奇峰峻嶺,一路向北,隔斷了漠北凜冽的寒風,也阻擋了古代草原游牧民族對內地侵擾的捷徑。在三關口以北,除了幾個關鍵的隘口筑有墻體,至大武口一百余公里,幾乎沒有長城,到了紅果子附近,才有連續(xù)不斷的明長城出現(xiàn),在惠農(nóng)區(qū)附近東折,陜西四鎮(zhèn)圖說一書標注有兩道長城關卡,連接到黃河。

三關口南二十多公里處的北岔口,當屬玉泉營防區(qū)。賀蘭山山勢在這里陡然緩降,兩條相距不到三公里的河谷,從阿拉善左旗的草原上直通寧夏平原,形成兩道長八公里左右的峽谷。出了倆個峽口,就是一片廣闊的沖積扇,整個富饒的寧夏平原映入眼簾,黃河近在咫尺。

北岔口位于寧夏青銅峽市西30余公里處的賀蘭山南麓的營子山,西面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長城大致呈南北走向,這段長城當屬寧夏保存最為完整的明長城之一,部分墻體高達十多米,頂部寬闊,女兒墻高兩米七八,可并行五人。

北岔口兩道河谷造就錯綜復雜的山脈,形成一個 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從明成化十年起,長城在這里就開始修建,歷經(jīng)百年不斷的增建完善,明長城在北岔口顯得非常堅固和高大,各種筑長城的表現(xiàn)形式應有盡有。土夯、石砌、壕溝、斬坡烽燧敵臺等防御建筑錯綜交錯,形成一道嚴密的防護網(wǎng)。除了這些,作為長城的配套設施――排水系統(tǒng),北岔口長城這里完整的保留了兩種形式,堪稱研究明長城長城重要的實體資料。

因為三關口駐守重軍,且設三道關口,可以說一只鳥兒也難以逾越,草原騎兵被迫南行二十公里,到達烏蘭霍托勒,北岔口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便于騎兵長驅直入。

明王朝除了利用秦漢長城外,距秦漢長城南五公里的地方修兩道堅固的防御線,在北岔口長城轉折處更是橫豎筑建四道防御支線長城,各個山頂溝壑均有軍事設施。石砌、土夯、斬坡、壕溝、墩臺、烽燧、關隘和城堡等,構成一個嚴密的軍事防御網(wǎng)絡,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作者李世翔,網(wǎng)名林漫,男,農(nóng)民,現(xiàn)為中衛(wèi)民協(xié)副主席。70后海原人。多年來, 李世翔出于對文物的熱愛,積極投身于文物保護之中,記錄下各類古遺址圖片十幾萬張,考察筆記數(shù)百篇,并積極報告和呼吁有關部門對文物進行保護,及時制止文物遭受破壞。他除了在縣城經(jīng)營裝潢小本生意,幾乎所有空閑時間都用來做一件事——尋找和整理寧夏以及周邊省市所有和絲綢之路、古堡和長城有關的遺跡和史料。2016年7月,“2016中國十大古道”評選揭曉,寧夏的海原古道入選,被評為最具潛質古道,李世翔獲“中國古道保護獎”。

2020年6月,獲國家文物局“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稱號。

Hash:21ca4442fff432637177b1c3748e70905b1022e9

聲明:此文由 原音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