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明代鎏金佛像賞析

崆峒山文物管理所館藏文物中現(xiàn)存一批明代藏傳佛教鎏金銅造像,這些造像做工精細,法相莊嚴,形態(tài)各異大方,堪稱為崆峒山館藏文物中之精品。

我國的鎏金技術自戰(zhàn)國以來就大放異彩,特別是以兩漢最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后,涂在銅器表面,經溫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xiàn)始于兩漢時期,盛行于隋唐,一直延續(xù)至明清,跨度2000多年。作為佛教的器物,制作精美、紋飾絢麗的鎏金銅佛不僅具有宗教意義,還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歷朝歷代的鎏金銅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藝特點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對于研究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一、明鎏金阿彌陀佛銅坐像

該坐像為黃銅質鎏金。通高31厘米,蓮臺高7厘米,最大直徑25.5厘米,質重5420克。佛螺髻,肉髻上有一圓珠形頂嚴。面部豐滿,額有白毫,眉彎鼻直,雙目微啟,唇帶微笑。雙耳垂肩,頸飾蠶節(jié)。身著右袒袈裟,雙手作禪定印,結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沿飾蓮珠紋,座呈三角形殺棱狀。此造像形象生動,線條流暢,具有典型的明代內地造像風格,是研究明代佛教造像藝術的珍貴文物。

二、明鎏金觀音菩薩銅坐像

該坐像為銅質鎏金。通高21厘米,質量2252克。其頭戴花冠,飾挽發(fā)高髻,作蓮蕾頂嚴。耳飾花墜。面相方圓,額開天目,細眉高鼻,鳳目微啟,豐唇闊嘴。頸飾蠶節(jié)紋,裸身赤臂,豐乳細腰,胸佩串珠瓔珞,臂腕戴釧,飄帔纏繞徐垂,兩肩側附鏤雕蓮花枝。下著長裙,腹系瓔珞帶。左手曲伸胸前,掌心向外,捻蓮指;右手下垂,飾觸地印。雙腿結跏趺坐于三角形束腰蓮臺座上,座上浮雕仰覆蓮瓣紋。此像造型美觀,精雕細做,保存完整,是密宗造像中的精品。

三、明鎏金宗喀巴大師銅坐像

該像為黃銅質鎏金。通高23厘米,座高5.5厘米,質量3007克。結跏趺坐于三角形仰覆蓮座上的宗喀巴大師頭戴蒙古式尖頂僧帽,秀圓臉,纖眉高鼻,雙目微睜,唇角露笑。圓肩袒右臂,斜披袈裟,內著交領繒祗支。雙臂曲于胸前,雙手均捻蓮枝,蓮枝鉤手繞臂而附肩側。右蓮法器已失,左蓮上有貝葉經。袈裟及衣邊均淺線刻纏枝花卉紋。此像鑄工精致,造型優(yōu)美,神情自然,衣紋流暢,為研究明代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不可多得的珍品。

四、明大黑天銅像

該像為銅質。高22.3厘米,重3666克。一首六臂,發(fā)如火焰,頭戴五頂冠,繒帶“U”形附于耳后。雙耳垂墜,面相獰厲,三眼鼓凸,張口獠牙,絡須張揚。其頸戴項圈,胸腹垂瓔珞,綹發(fā)自肩垂繞于腹,懸掛人首九面。飄帛自首后纏臂下垂,袒胸腹,六臂手中持顱環(huán),持金錠、金剛鉞、龜形物。腰著短裙,弓箭步站立于座上(座已佚)。此像造型威猛恐怖,為典型的密宗派造像.

Hash:28f4c58cdcb64e33af7a94f6ac9d686937bba55c

聲明:此文由 崆峒山智慧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