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故事:高昌王世勛碑的重要價值

圖文/記者:幸曉燕

圖文/記者:艾尼瓦爾·吾甫爾

走進歷史,聆聽文物背后的故事。今天的《博物館故事》,帶大家去吐魯番博物館了解《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記載的故事。

《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原件在甘肅武威文廟。“亦都護高昌”就是指宋代的高昌回鶻。當時,西域地區(qū)地方政權與宋朝保持朝貢關系,高昌回鶻尊中朝(宋)為舅,自稱西州外甥。喀喇汗王朝也多次派使臣向宋朝朝貢。這塊碑文漢文部分記載了回鶻人的來源與發(fā)展,是研究回鶻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背面為回鶻文。吐魯番博物館講解員熱孜亞·尼亞孜說:“ 回鶻是現(xiàn)在維吾爾族的前身。維吾爾族是經(jīng)過長期遷徒、民族融合形成的。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是隋唐時期的回紇人,活動在漠北蒙古高原?!?/p>

公元788年,回紇統(tǒng)治者上書唐朝,自請改為“回鶻”。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因戰(zhàn)亂,回鶻人除一部分遷入內(nèi)地同漢人融合外,其余分為三支:一支遷往吐魯番盆地今天的吉木薩爾地區(qū),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一支遷往河西走廊,與當?shù)刂T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遷往帕米爾以西,后分布在中亞至今喀什一帶,與當?shù)夭糠植孔逡黄鸾⒘丝雇醭?。回鶻人相繼融合了吐魯番盆地的漢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龜茲人、于闐人、疏勒人等,構(gòu)成近代維吾爾族的主體。元代,維吾爾族先民在漢語中又稱“畏兀兒”。熱孜亞·尼亞孜說:“這時期維吾爾族先民在漢語中又稱畏兀兒。元明時期,新疆各民族進一步融合,蒙古人和畏兀兒人基本融為一體,為畏兀兒補充了新鮮血液。1934年,新疆省發(fā)布政府令,決定統(tǒng)一使用維吾爾作為漢文規(guī)范稱謂,意為維護你我團結(jié),首次精確表達了Uygur名稱的本意?!?/p>

《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是說明回鶻人、即現(xiàn)在維吾爾族歷史提供了有力證據(jù),是研究回鶻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新聞熱線

編輯:牙生·玉素甫

審核:趙冰

Hash:6e3a2b8e0b572c9ad450908370ff17bc62737c9c

聲明:此文由 吐魯番廣播電視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