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豐曾經有座江西最早的寺廟!還是開國皇帝敕建的!
探訪完黃檗禪寺,摩的又載著我前往五峰山,我想去看一看凈覺禪寺。凈覺寺開山祖師五峰常觀是與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并稱的百丈懷海三大弟子之一。車向黃崗方向前進。一路上,我們仿佛與詩人謝靈運、蘇轍、黃庭堅、趙師秀等比肩同行,一步一詩地把訪禪之情寫在這滿山綠蔭中,其中南宋詩人趙師秀的《五峰山》七律最為貼切。
峰形如掌翠相環(huán),頭白山僧引客看。
積葉壞來泥徑滑,斜陽移去石橋寒。
分我一峰于此住,自甘清趣愿辭官。
趙師秀的詩寫得很直白,在人生得意和失意的字里行間,希冀尋找到摧眉折腰與脫俗歸真的解脫。
五峰山凈覺禪寺遺址
不久,從坳溪村折向汪家槽,山口有一座南宋古橋攧雪橋,旁有一幅《臥佛圖》巧奪天工。這是一塊五平米見方的自然石壁,刻在石壁中的佛像,袒胸露乳,枕肘假睡、微笑、微醉的彌勒佛,好像一個烈日下鋤禾歸來在路邊小憩的農夫平民。石壁的左側上方直書“臥佛”兩字奔突而又靜定。
五峰山凈覺禪寺遺址
從汪家槽再徒步1里多路,只見五峰如掌,蔭靜生涼。周邊山形儼然僧人的道帽峨冠,鳥驚山間,風嘯谷底。山邊一幢土木結構的房子隱藏在綠樹叢中,這就五峰凈覺寺遺址所在地了。
“凈覺禪林”匾額
據史料記載,唐大中年間(847—859年),高僧常觀在此住持。這位百丈寺懷海法師的高足弟子看上了五峰山這塊地方,踏破芒鞋,托缽而來,他的思想佛化成禪農,決定把自己定格在這里。與他同時投師百丈寺懷海法師的還有希運禪師。兩個青燈佛子,一對袈裟頭陀,一個在黃檗山弘法,發(fā)脈臨濟;一個在五峰山卓錫,承傳清規(guī)。兩人背山而居,聚首揚佛。晨鐘暮鼓之余,或垅耕田園,或懸壺濟世,或卜卦化緣,或蒔花弄草,或博弈吟詩……一個抱元守真,創(chuàng)下機鋒峻烈的臨濟禪風;一個操守篤定,重振日作而食的百丈清規(guī)。
五峰常觀塔
我慢慢走到了凈覺寺的山門舊址前,這個可以上溯1700年歷史的“南北東西古道場”,堵墻黃瓦已經蕩然無存。石碓、石磨、石墩、石缽、石缸散落在周邊數里山中田里,給人錯位的感覺。一塊六尺來長書有“凈覺禪林”的石匾,就橫放在農家墻邊。據說,這石匾上的字是凈覺寺住持臨濟宗三十二世孫煦杲照的手筆(另一說為乾隆御題),章法從容,氣定神閑,與臨濟宗的機鋒峻烈大相徑庭,有史說煦杲照是位不抱怨、不執(zhí)著、不認同世事的詩僧、畫僧和書僧,他將禪融入了文學和藝術的胴體之中。
煦杲照大師塔
在農家屋舍(戶主姓邱)后面,我注意到山上有兩座保留較好的墓塔:一是覆缽型的常觀禪師塔,這座塔的樣子非常像黃檗寺的亦葦岸禪師塔。常觀,唐代高僧,逝后葬此。塔高2.76米,底徑3米。塔形如僧帽,無座。塔身覆缽形,塔剎4層;一座是煦杲照大師塔,亭閣型塔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應該說是較高級別住持的墓葬。這兩座墓塔成為了南朝古寺凈覺寺綿延至今的最有力證據。在這兩塔后山上,我還發(fā)現了好幾處塔墓,它們大多已傾倒,有些塔構件已不完整,字體漫漶不清,很難看看出塔墓中的主人是誰了,只有期待政府部門出面,妥善修繕保護,并請專家鑒定后立碑紀念了。
后山上遭破壞的不知名的墓塔
五峰山,位于宜豐縣黃崗鄉(xiāng)境內,距縣城50公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有歸云、積翠、羅漢、月桂、拂巖五峰,俱稱幽勝。上有五峰寺,即劉宋時武帝修建凈覺寺也?!蔽宸迳降膬粲X禪寺是南朝宋代開國皇帝劉裕在江南敕建的二百多座佛寺之一,也是江西最早的寺院之一,迄今已近1700年的歷史。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曾為之書寺額。
生活 ?在凈覺禪寺遺址上的邱家人
唐大中年間,高僧常觀在此住持,被臨濟正傳宗徒尊為祖庭之一,故與洞山、黃檗山同稱為江南“三大釋家祖庭”。清朝初期(公元1663—1741年),臨濟三十二、三十六世孫煦杲照、慈念等重振臨濟于五峰山林,擊鼓傳燈,為世人留下這佛教勝跡。
保存完好的古墓
五峰山峰奇瀑激,古跡薈萃,其中最有名的是常觀墓塔、煦杲照大師塔、南宋“攧雪橋”、南宋摩崖石刻、臥佛像以及雙龍瀑布等。
韓國著名漢學家、禪宗史學家卞麟錫教授曾多次千里迢迢到五峰山朝覲臨濟圣地, 在常觀墓前捧土而歸。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澤亮參觀五峰山之后,在《贛文化研究》出版十周年座談會上說:
常觀是盛唐時一代宗師。
也是全國的,
更是世界的!
來源:碧山云叟的博客
原題:南朝名寺——五峰山凈覺寺
編輯:宜豐在線LiuYF
Hash:3468daeef95cb21881721b762093c576118f116e
聲明:此文由 宜豐在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