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唐史君夫人顏氏墓發(fā)掘簡報

西安南郊唐史君夫人顏氏墓發(fā)掘簡報

考古文物 2007年第1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唐史君夫人顏氏墓位于西安市雁塔區(qū)繆家寨村西南150米處(圖一)。2005年1月28日至2月1日,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浪仙嶼餐飲娛樂公司生態(tài)園基本建設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并搶救發(fā)掘了該墓,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葛葬形制

顏氏墓編號為M3,平面形狀呈“刀”形,方向180。,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圖二)。

墓道位于甬道南側,平面為長方形,長6.4、寬0.88米。開口距地表深1.1米,北端底部距地表深7.3米。由于墓道靠近基建工地,發(fā)掘難度較大,未全部發(fā)掘。

甬道平面為長方形,長L00、寬0.88、高1.20米。兩壁向上略內(nèi)收,上部寬0.75米,頂部為拱形,弧度較小??诓吭型僚鞣忾T,發(fā)掘時已向內(nèi)倒塌,結構不詳。底部平整,靠近封門處放置墓志一合,墓志北側出土男、女侍俑各1件。

墓室為土洞墓室,平面略呈梯形,長2.90、寬2.20(北)~2.30(南)、高1.65米。頂部為拱形,弧度較小,底部平整。墓室西側有方磚砌成的棺床,長2.90、寬0.93.高0.18米。棺床砌法為:先在東側底部南北向順長擺放一行青磚,共9塊,長與墓室齊,青磚內(nèi)側用土填實;然后在上面東西向齊縫平放3行磚,每行用磚19塊,共2層。磚長0.31、寬0.15、厚0.057米。在清理墓室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棺釘、鐵環(huán)及朽木痕跡,推測葬具為木棺,由于墓室曾大量進水,棺被積水漂浮離開棺床且已散亂,尺寸不詳。骨架腐朽嚴重,被積水沖刷散亂,葬式不明。墓室口部放置鎮(zhèn)墓獸2件、天王俑2件、男侍俑11件。

二、出土器物

該墓隨葬器物較為豐富,墓志、陶俑分布在甬道和墓室口部,錢幣、串珠等小件器物原放置在棺內(nèi),發(fā)掘時散亂分布于墓室淤土中。

陶俑共17件。均為泥質(zhì)紅陶,其中有鎮(zhèn)墓獸、天王俑、人物俑三大類。

鎮(zhèn)墓獸2件。M3:2,人面獸身,作蹲坐狀。頭上為尖錐形發(fā)飾,面部神態(tài)兇惡,眉弓凸出,雙目圓鼓,鼻梁高挺,鼻孔開闊,須毛上翹,雙唇緊閉,兩耳扁平;獸身前肢直立,后肢彎曲緊貼身軀,背部寬闊,兩肩部有斷痕,原可能有豎毛;底部有半圓形薄托板。表面原施有白色彩繪,脫落嚴重。通高40厘米(圖三,1;封二,4)。

天王俑2件。M3:3,尖錐形發(fā)飾,頭發(fā)施有黑色彩繪,面部神態(tài)威武,眉弓凸出,雙目怒睜,鼻梁高挺,雙唇厚闊,施有朱砂,兩耳闊大; M3:18,女侍俑,頭發(fā)于腦后梳辮,辮稍上折在

下緣三層重疊,雙臂向上折曲,雙手緊握做持物狀,手中有孔,雙腿直立,上體略向后傾斜,腳下踩有一俯臥的小鬼,左腳踩在小鬼的臀部,右腳踩在小鬼的背部;小鬼屈肢俯臥在橢圓形底座上,抬首向左張望,頭發(fā)上豎,面露愁容。俑身分為上、下兩段制作而成,于腹部接合在一起,接合面平整。俑身原施有黑、白、紅色彩繪,彩繪脫落嚴重。通高74厘米。M3:l,形制與M3:3基本一致,頭部殘缺,左腳踩在小鬼的背部,右腳踩在小鬼的臀部,小鬼抬首向右回望。殘高60厘米(圖三,3、2;封二,3,2)。

人物俑13件。根據(jù)服飾不同可以分為A、B兩型。

A型12件。均為男侍俑,制作略顯粗糙。頭戴風帽,面目模糊,身著右衽長襦,腰間束帶,右臂屈于胸前,左臂貼身下垂。表面施白色彩繪,脫落嚴重。高20-21.2厘米。M3:7,右手緊握作持物狀,手中有孔。高20.8厘米(圖四,1)。M3:9,面容較清晰。高20.2厘米(圖四,2)0 M3:15,右臂內(nèi)側有插物的小孔,所插器物不詳。高21.1厘米(圖四,3)。

B型1件。

M3∶18,女侍俑,頭發(fā)于腦后梳辮,辮稍上折在頭頂挽成矮髻,發(fā)著黑色彩繪,額纏紅色發(fā)帶,繞經(jīng)腦后結于左耳上,帶端下垂至左肩;面容清秀,神態(tài)輕松、自然,面露微笑,唇點朱砂;身著圓領窄袖長衫,腰間束帶,帶頭下飄與衫齊,足登黑色長靴,腳下有方形底座;雙手于胸前抱一胡瓶,右手隱在袖內(nèi)上托瓶底,左手輕握瓶頸,瓶腹渾圓,瓶首部似為鳥首,模糊不清,把手殘留紅色彩繪。高22.3厘米(圖四,4;封二,1)

開元通寶10枚,其中1枚鎏金。鎏金銅錢保存較差。錢文清晰,制作精美。直徑2.4、穿長0.65厘米(圖五,1)。

串珠11顆。M3:5銅質(zhì),表面壊金,圓球狀,有穿線的細孔。直徑0.6、孔徑0.05厘米(圖五,2)。

鐵環(huán)4件。棺外裝飾品,銹蝕嚴重,套在棺釘頂端。外徑6.7、內(nèi)徑4.7厘米(圖五,3)

墓志一合,由志蓋、志石兩部分組成。志蓋陶質(zhì),方形葢頂,頂及四剎磨制平整,底部飾有粗繩紋,頂部原有朱書文字,脫落嚴重,不可辨認,邊長32、厚6厘米。志石方形,用青石磨制而成,邊長34.2、厚9厘米(圖六),石面陰線刻邊長32.2厘米的方框,方框內(nèi)陰線刻界格8行8列,陰刻楷書:

唐故成均博士史君夫人瑯耶縣君顏氏大周延載元年拾月拾捌日終神功元年拾月貳拾貳日殯于明堂縣安寧鄉(xiāng)里第

共48字(圖七),四周側面刻有3.8-4厘米寬的蔓草紋帶。

三、結語

該墓墓志記載簡略,史君及夫人顏氏夫婦二人只有姓氏而無名,對我們了解其身世增加了困難。墓志明確記載,顏氏死于大周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拾月拾捌日”,葬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拾月貳拾貳日”,為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此時武則天已將國號改為大周,墓志中的“年、月、日”均使用武則天所頒布的文字。

博士,官職名,為專授經(jīng)籍或?qū)>凰嚱淌趯iT學問的官員,唐代有“國子博士、太學博士、太常博士、太醫(yī)博士、太卜署博士、掖庭局宮教博士、漏刻博士、都督府博士、州博士、郡博士”等幾十種,官階從從九品下至正五品上??h君①,婦人封號,唐代“五品若勛官三品有封,母妻為縣君"。顏氏封為瑯耶縣君,史君所任職的博士應為五品,唐代五品博士只有國子博士,因此,史君所任職的是國子博士。明堂縣,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設置,從萬年縣中分出,治永樂坊,長安三年(703年)廢,復并萬年縣。安寧鄉(xiāng),為寧安鄉(xiāng)之筆誤。在唐代《顏勤禮神道碑》、《楊弘夫人李雅墓志》中分別有"歸室于京城東南萬年縣寧安鄉(xiāng)之鳳風棲原"、"葬于京兆府萬年縣寧安鄉(xiāng)通安里"的記載,據(jù)武伯綸先生考證,唐代寧安鄉(xiāng)是今曲江池南到三兆鎮(zhèn)一帶②,顏氏墓即處在這一范圍內(nèi),墓志中的安寧鄉(xiāng)應為寧安鄉(xiāng)。

史君夫人顏氏墓位于唐明堂縣安寧(寧安)鄉(xiāng),對研究唐代都城長安附近的行政區(qū)劃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該墓埋葬時間明確。為研究西安地區(qū)盛唐時期中小型袋葬提供了新材料。

領隊∶焦南峰

發(fā)掘∶馬永贏 楊武站 曹龍

繪圖∶劉小紅照相∶張明患

執(zhí)筆∶楊武站 曹 龍 馬永贏

Hash:f3077439b7929245ee7dc95bc46cafbe12f027be

聲明:此文由 考古快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