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大宗祠三百年的書香至今依存

不到黃埔橫沙大街走走,你就不知道廣州人有多重視讀書。到了橫沙大街不去羅氏大宗祠走走,你就體會不到流年歲月釀成的美酒,時光愈久,愈加馨香。

建筑——簡樸大氣古色古香

但凡家族的大祠堂前,都會有一個大水塘。橫沙的羅氏大宗祠同樣如此。

沿著橫沙大街走幾分鐘,就會看到一個大水塘,你的眼界會一下子開闊起來。水塘對面就是羅氏大宗祠。

祠堂外面一般都一派寧靜,里面就不一樣了。不少老人會圍坐一起,下棋的下棋,喝茶聊天的喝茶聊天。如果是節(jié)假日比如端午節(jié)乞巧節(jié),就更熱鬧了。

羅氏大宗祠坐西朝東,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至今三百多年。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灰塑龍船脊,整間祠堂簡樸又大氣,古色古香。

祠堂首進頭門闊三間深兩間,建筑面積106.43平方米。前廊有三步梁,梁上駝峰、斗栱刻有浮雕及花卉紋飾。后堂設木制神龕,內掛南遷羅氏始祖羅貴及其兩位夫人的畫像。

▲ 屋脊。

磚雕。

▲ 中堂梁架。

▲ 后堂。

祠堂大門分高、矮門,兩側置有石門枕及石鼓。門兩側掛有對聯(lián),上為“展鳥夢之詞章文成錦繡”,下為“紹龜山之道學理致精微”,落款“辛未科聯(lián)捷進士門后學麥藥拜題”。

族人介紹,此對聯(lián)講述了兩位羅氏族人——羅含和羅叢彥的故事。羅含是東晉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中國山水散文的創(chuàng)作先驅。上聯(lián)講的是他少年時曾夢見一只五彩鳥飛入口中,從此文思日進。下聯(lián)講的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羅叢彥。羅從彥是宋明時期閩學發(fā)展的關鍵人物,他上接程顥、程頤、楊時,下傳李侗、朱熹,是閩學的奠基人之一。楊時是著名的理學家,晚年隱居龜山,故稱龜山先生,曾以程門立雪求道被傳為千古佳話。羅叢彥是龜山先生的學生,繼承和發(fā)展了龜山先生的學問,即“龜山之道”。

遷居——儼然書生與白富美的故事

現(xiàn)在的羅氏大宗祠氣派而古色古香。能有這樣的面貌,離不開兩次重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修過一次,1994年再次進行了重修。

上世紀80年代,祠堂右邊墻壁傾斜了20厘米左右。于是,1994年重修祠堂,在內墻裙貼白瓷片,外墻貼彩釉磚,地面除頭門、天井外,均重新鋪設了水磨石米。當時羅氏族人捐資100多萬元,全面修繕大宗祠。還成立了羅氏宗祠基金,隨時接受捐資。

▲ 年年橫沙會,大宗祠前廣場都成了宴會廳。

橫沙羅氏族譜記載,羅氏遠祖羅貴,諱以達,字天爵,號琴軒,宋南雄府貢生,宋紹興元年(1131)度宗咸淳九年,因避蘇妃之難,組織97家33姓南遷,從南雄府始興郡遷廣東新會。其子孫后又遷居車陂永泰市。

宋末元初,羅貴的曾孫羅維清從車陂遷入橫沙,娶何氏。羅維清娶了何氏女后,何氏父親將20畝奩田送給女兒作為嫁妝。從此,羅維清和何氏一起耕種、生活,橫沙村的羅氏人逐漸繁衍興旺。看上去,很像是一個落難書生娶了個白富美的故事。

據(jù)了解,現(xiàn)時羅姓人是該地最大的一個姓氏,大概有4000多人,另有子孫后裔散居于別地。

現(xiàn)今——文翰書香依舊

羅氏族人表示,因年代久遠,有關羅氏族人的歷史,記載得并不完全。比如羅氏有不少家塾書舍,與羅氏始祖羅貴是南宋南雄府歲貢生的出身有關。羅氏后人也繼承先祖的遺風,重教尚文,世代相傳。以前知道祖上有功名,但具體是誰、有何功名,并不清楚。

直到2005年4月上旬,村民們在羅氏大宗祠門前挖出11塊旗桿夾石,上刻有5名清代羅姓舉人,才使此前的傳說有了依據(jù)。

這些旗桿夾石有的已斷為兩段,但刻字依舊清晰,見證著羅氏族人過去的科舉功名。

------------------------------------------------------

聲明:本文編撰推送屬非商業(yè)行為,如涉及著作權問題,請著作權人或著作權持有人與我們聯(lián)系,聯(lián)系郵箱:3461003623@qq.com(本QQ為工作號,不加好友),我們將妥善處理。轉載請注明轉自“黃埔文化遺產”(ID:hpwhyc)。

Hash:0d685cc51273a99b32a5eb6b5234ae94313f1a0c

聲明:此文由 黃埔文化遺產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