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神秘的歐洲第一大議會大廈,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筑

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畔,一大片哥特式的建筑格外顯眼,它就是英國議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它旁邊還有個黑乎乎被蒙起來的東西,就是著名的大本鐘(Big Ben)。

議會大廈的正式名稱叫“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我在去之前查資料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它的中文翻譯一會兒叫“國會大廈”,一會兒叫“議會大廈”。那么,到底是“國會”還是“議會”呢?就連我自己也犯了迷糊?;貋碇笥终J(rèn)真的查了一下,其實,“國會(Congress)”和“議會(parliament)”是不同國家的不同稱呼,美國稱為“國會”,因為是聯(lián)邦制國家;英國稱為“議會”,因為是君主立憲制國家。

創(chuàng)建于13世紀(jì)的英國議會又稱為“威斯敏斯特議會”,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guān),政府從議會中產(chǎn)生。議會為兩院制,由上議院(貴族院,House of Lords)、下議院(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和國王共同組成。英國議會大廈最早曾是王宮所在地,后被議會占用就稱為議會大廈。最早的王宮建于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克努特(Cnut the Great,995-1035)做國王的時候,歷任國王都對其加以建設(shè),現(xiàn)存最古老的部分是威廉二世(William II,1056-1100)統(tǒng)治時期建造的威斯敏斯特大廳,議會的前身皇家樞密院就曾在這里召開會議。從1295年起英國議會在這里舉行,到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統(tǒng)治時期王室才搬走。議會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到8月初,第二會期從10月底到12月圣誕節(jié)前。

上議院(本圖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倫敦議會大廈命運多舛,1834年10月,一場大火燒毀了大部分建筑,只留下了威斯敏斯特大廳。于是,被迫啟動了大廈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重建工程。1836年2月,建筑師查爾斯·巴里爵士(Charles Barry,1795-1860)和他的助手奧古斯都·韋爾比·普金(Augustus·Welby·Pugin,1812-1852)設(shè)計的哥特復(fù)興式方案從97個競爭方案中被皇家委員會選中,他在設(shè)計中融入了14-16世紀(jì)英國流行的垂直哥特式風(fēng)格(Perpendicular Gothic),整體造型和諧融洽,并將火災(zāi)后幸存的威斯敏斯特大廳等建筑完美融入其中。新的議會大廈1840年奠基,歷經(jīng)30年才全部竣工。

查爾斯·巴里爵士

議會大廈建筑群包括三座高塔,最高的一座1858年竣工,高98.5米,叫“維多利亞塔”,是當(dāng)時世界上最高的世俗建筑。今天作為檔案館,保存著1497年以來議會通過的全部法案原件。同時它還是英國王室的專用入口,每次國王或者女王從白金漢宮乘車來此就通過塔下的王室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女王在里面,塔頂就升起四格的“女王旗”,否則平時都是升有英國國旗。我很幸運,這兩面旗幟都看到了。

建筑群正中的是91.4米高的“中塔”(就是帶有尖頂?shù)哪莻€),雖然叫“中塔”卻是最矮的一座塔,是議會大廈的分界,南側(cè)為上議院,北側(cè)為下議院。

大廈北端的“伊麗莎白塔(Elizabeth Tower)”高96.3米,由普金設(shè)計,只不過我去的時候看不到,也就是掛有大本鐘的這座塔樓。本來就叫“鐘塔(Clock Tower)”,2012年為了紀(jì)念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年而改為現(xiàn)在的名字。

議會大廈重建的成功自不必說,它和大本鐘已經(jīng)成為倫敦乃至整個英國的地標(biāo)性建筑。世界上不少國家也效仿它的造型,最著名的當(dāng)屬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那座議會大廈,常被人看作是向倫敦議會大廈致敬的產(chǎn)物。

布達佩斯

別看議會大廈顯著高高在上,卻不定期對外開放參觀(大多為周六)。去英國之前我查了一下,恰好10月5日周六對外開放,在官網(wǎng)上就可以提前預(yù)訂門票。不得不吐槽英國的門票,歐洲許多辦公場所諸如市政廳、議會大廈等都是免費對外開放,有的是提前預(yù)約,有的是周日免費開放。很多教堂也都免費開放(因為教堂本來就是宗教場所),例如巴黎圣母院就是免費參觀(只是登頂需要另購票),或者象征性地收個幾歐元門票(最多也就十幾歐)。英國門票動輒二三十鎊的價格著實有一種“搶錢”的感覺,議會大廈門票也不便宜,官網(wǎng)預(yù)訂19.5英鎊。但畢竟是高高在上的議會所在地,進去看看這個神秘的地方也不虧。

整個議會大廈占地3萬平方米,走廊長度共計3公里,共有1100個房間、有100多處樓梯、11個內(nèi)院,是歐洲第一大議會大廈。

從北側(cè)的入口進入大廈院內(nèi),首先看到的就是位于舊王宮庭院的“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1199)”騎馬像,由法國意大利雕塑卡洛·瑪洛凱蒂(Carlo·Marochetti,1805-1867)所創(chuàng)作。理查一世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英格蘭國王,他應(yīng)該是英國歷史上最驍勇善戰(zhàn)的國王,在位10年幾乎全部時間都花在戎馬弓刀上,親率部隊參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如獅子般勇猛而得名“獅心王理查”,42歲就戰(zhàn)死沙場。

理查一世(本圖來自于百度百科)

銅像基座上的浮雕描繪的是國王死前在病榻上寬恕了戰(zhàn)場上射中他的敵軍弓箭手。二戰(zhàn)期間,德軍投下的一枚炸彈在附近爆炸,銅像被掀翻在地,理查一世手中的銅劍被砸彎,英國人將其修復(fù),以此象征永不言敗的精神。

經(jīng)過嚴(yán)格的安檢,往建筑入口走的路上,有一尊雕像矗立在綠地上,它就是曾出現(xiàn)在歷史課本中大名鼎鼎的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也就是把查理一世(Charles I,1600-1649)送上斷頭臺的人。查理一世在位期間鼓吹“君權(quán)神授”,兩度解散議會,1642年國王與議會爆發(fā)內(nèi)戰(zhàn),克倫威爾率領(lǐng)的議會一方獲勝后以叛國罪于1649年判處查理一世死刑。但克倫威爾后來卻大權(quán)在握,率軍征服愛爾蘭蘇格蘭,鎮(zhèn)壓掘地派運動,1653年建立聯(lián)邦政府,自任“護國公”,卻不能穩(wěn)定國內(nèi)的階級矛盾和惡化的經(jīng)濟狀況。1658年因病去世后,1660年查理二世復(fù)辟,甚至將克倫威爾的遺骸取出來“鞭尸”。由于這些歷史原因,這尊雕像一直存在爭議。

參觀的起點就從古老的威斯敏斯特大廳開始。這個大廳最早建于11世紀(jì),理查二世(Richard II,1367-1400)在位時請亨利·耶維爾(Henry Yevele,1320-1400)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造,成了今天看到的樣子。門上方雕刻有帶鎖鏈的白鹿,是理查二世的標(biāo)志。鹿上方三位天使扶著的盾徽曾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國王“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1003-1066)”的歸屬盾徽,圖案被理查二世加到了自己的盾徽里。

空曠的威斯敏斯特大廳面積達1547平米,是當(dāng)時英格蘭最大的房間,理查二世請皇家木匠休·赫蘭德(Hugh Herland,1330-1411)建造了懸臂托梁式的木質(zhì)屋頂,橫跨距離達20.7米,是中世紀(jì)英格蘭屋頂跨度最大的建筑。每個懸臂上還雕刻有一位帶翅膀的天使。

順大廳往里走,別錯過中部的臺階。不過我去的時候臺階前面的幾座雕塑都蒙起來了在修理,只貼了圖片供游客參考,以下3張圖片都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北側(cè)的臺階口有兩只帶鎖鏈的白鹿,懷抱理查二世的盾徽。左半邊是懺悔者愛德華的歸屬盾徽——十字架和五只鳥;右邊的盾徽是四分格圖案,出身于法國安茹的金雀花家族從理查二世的祖父愛德華三世起,英國國王就自稱同時擁有法國王位,所以重要的第一、四格就是代表法國的百合圖案,右側(cè)二、三格是代表英格蘭的三獅圖案。

南側(cè)臺階口是一頭雄獅和一只老鷹,懷抱愛德華三世的盾徽,百合和三獅圖案。

走到大廳盡頭,這個大臺階和大廳一起見證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大臺階是查爾斯·巴里在19世紀(jì)重建工程中增加的,他拆除了原來的墻,往后推進了一些,墻上的壁龕還是理查二世時期修建的,他將自己和懺悔者愛德華等6位國王的雕像安放在這里,希望在先輩的見證下舉辦重大活動??芍S刺的是,建成后的首次重大活動竟然是1399年9月30日,理查二世的堂兄將他廢黜的儀式!次年,理查二世被害死在獄中。后來大廳成為英國三大法庭宣判的地方,包括查理一世在此被判處死刑,他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處死的國王。

理查二世(本圖來自于百度百科)

相比較起深宮大內(nèi)的刀光劍影,從12-19世紀(jì),威斯敏斯特大廳一直是國王加冕后慶祝宴會的舉辦地,和國葬前的追悼會,包括現(xiàn)任女王母親伊麗莎白王太后,溫斯頓·丘吉爾的葬禮。同時,這個大臺階也是外國領(lǐng)導(dǎo)人發(fā)表演講的地方,包括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南非總統(tǒng)曼德拉、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等人都曾在此演講。

地上丘吉爾的銘牌

大臺階上面是查爾斯·巴里設(shè)計的圣斯蒂芬門廊,后面的彩色花窗曾在戰(zhàn)爭中被損壞,戰(zhàn)后修復(fù)成為紀(jì)念地,樹立起一尊天使雕像,紀(jì)念在一戰(zhàn)中為國捐軀的議員、工作人員及其家屬,墻上刻的都是他們的名字。而上方的彩色花窗裝飾的都是這些人所在地區(qū)的徽章。

門廊向西是查爾斯·巴里設(shè)計向公眾開放的入口。門廊向東進入圣斯蒂芬大廳,一直通往上下兩院分界的中央廳。

圣斯蒂芬大廳的前身是圣斯蒂芬禮拜堂,在1834年的大火中被毀,巴里重新設(shè)計建造了大廳,沿用了之前的名字,布滿了雕像和繪畫,兩側(cè)墻柱前矗立的都是議員雕像。

兩頭壁龕里的雕像都是英國歷史上的國王和王后。

其中這位約翰一世(John I, 1166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9日)算得上是英國歷史上最卑鄙的國王,他父親亨利二世(Henry II,1133年3月5日-1189年7月6日)為了給他爭取領(lǐng)地,不惜與他的三個哥哥交戰(zhàn),他卻投靠了自己的哥哥,此舉氣死了自己的父親。他的哥哥著名的“獅心王”理查一世繼承王位后,他又勾結(jié)法國國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4日)陷害兄長,造反未遂就殺了幫助自己的法國官員以求哥哥原諒。理查一世寬恕了他,并指定他為繼承人,可他繼位后就殺死了侄子、囚禁了侄女,其所作所為堪稱極品。不僅于此,其在位期間是英格蘭國力衰退最快的一段時間,失去了英王在歐洲大陸大部分屬地和對蘇格蘭、愛爾蘭的控制,在貴族的施壓下被迫簽署了《大憲章》。作為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使得之后的英國王室都不愿意再給男性命名為“約翰”。

約翰一世(本圖來自于百度百科)

約翰在1215年簽署《大憲章》的這一場面就繪制在大廳的墻壁上,這也開啟了英國通往憲政之路的大門。

在大部分男性雕像中,這尊女性雕像格外顯眼,她是埃莉諾王后(Eleanor of Aquitaine,1122-1204),她的第一任丈夫結(jié)婚幾個月后就成為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1120-1180),不知道是不是王后厭倦宮廷生活,15年后與法王離婚,嫁給了比自己小11歲的諾曼底公爵亨利,兩年后諾曼底公爵變成了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1133-1189),她又成了英國王后。看來,王后也是命中注定的。

在這些議員雕像中,其中一位叫Falkland的議員右腳鞋后的馬刺損毀了。這是曾經(jīng)一名英國女子在爭取女性選舉權(quán)的運動中用鐵鏈將自己綁在上面造成的。一直以來,英國只能由滿21歲的男性當(dāng)選議員,女性直到1918年才獲得選舉權(quán),還必須年滿30歲才能參選,這一不公平的條款到1928年才取消,男女享有完全相同的權(quán)利。

兩側(cè)墻壁上的繪畫都是英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這一幅描繪的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49-899)駕駛大船于877年成功擊退入侵的丹麥人。

Tips:

1、交通地鐵Westminster站

2、開放時間:大多為周六10:00-16:30,官網(wǎng)可提前查詢開放日期并預(yù)訂門票,每20分鐘一場。

3、門票:成人官網(wǎng)預(yù)訂19.5鎊,(大本鐘僅限英國永久居民參觀)。

4、入內(nèi)需要安檢,帶好護照和打印的預(yù)訂單。

5、有中文導(dǎo)覽器,參觀時不強制跟團,可跟隨固定的游覽路線自行游覽。

====================

Hash:1f6d49ce900fc7f5ab5d8ab517c93b8c043b9f07

聲明:此文由 沙漠玫瑰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