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汝窯建窯名瓷現(xiàn)身廣西?

中國陶瓷工藝史上,宋代的名窯和名瓷大都集中于中原地區(qū)。

而你肯定想象不到!就在廣西全州、興安,竟然發(fā)現(xiàn)了類似汝窯、建窯的名貴瓷器

然而如此高產量的瓷器,都到銷往哪里了?這些瓷器為什么在廣西燒造?

湘漓古道 尋跡宋瓷

1966年5月,在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廣西考古工作隊來到了桂林全州,很快就在當?shù)厝说闹敢拢业搅朔植荚谟罋q鄉(xiāng)附近的瓷器碎片土層堆積??脊艑<页醪酵茢?,這里曾是一個燒造瓷器的窯址。由于年代久遠,窯爐的位置已經無法確定,漫山遍野的碎瓷片,是當時堆放殘次品的遺存。

從采集到的標本來看,江凹里窯址的產品是具有典型宋代特征的器物——盞托、茶盞、高足碗和青瓷執(zhí)壺,處處彰顯著宋人對生活美學的獨特追求。然而,一些器物的特征,卻讓專家們也陷入了沉思:在疊燒時為節(jié)約空間使用的支釘留下的痕跡,是河南汝窯的特征;茶盞上纖毫畢見的兔毫則類似福建建窯的工藝;而印花青瓷殘片的釉色和開片,又仿若陜西耀州窯出品。

全州縣文物管理所館員 廖文麗:

我現(xiàn)在手里拿的這個就是一個青釉瓷碗的底部,然后它是開冰裂紋的,這個釉色比較瑩潤,說明當時它的燒制水平就是比較高了。

不難看出,全州江凹里窯址燒造的這些產品,在有意模仿當時中原地區(qū)最流行的瓷器元素,并且已經具備相當高的完成度。

那么,這些技術又是怎么來到遙遠的嶺南的呢?

平定百越以后,秦在嶺南設立南???/a>、桂林郡和象郡三郡,在越城嶺海洋山旁的狹長平原上,靈渠水路及沿邊陸路日漸繁忙,從戰(zhàn)時運送兵士糧草的軍事設施,轉變成了溝通湘江與漓江的湘漓古道。

兩千多年以來,位于湘江與靈渠交匯的興安,命運興衰與湘漓古道息息相關。遵循著學者唐兆民寫下的靈渠考察報告,廣西考古工作隊在1983年的廣西興安嚴關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一處特征顯著的宋代窯址。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原館長 黃啟善:

興安這個嚴關窯這個釉很多,大概有青瓷的,有黑釉的,還有褐釉的,還有青黃釉的,尤其有一種灑潑的黑釉褐釉,我們經常叫做點釉點釉,花紋非常好看,整個窯的話我們是發(fā)現(xiàn)有跟我們全州的永歲(鎮(zhèn))差不多相似的東西。

興安的嚴關窯址相比起全州江凹里窯址,分布面積更大,產量更高,所制產品同江凹里窯址一樣,大量模仿了長沙窯、建窯、鈞窯等外地窯口的產品。不同之處在于,嚴關窯沒有北宋流行的窄小高圈足特征,只有南宋時期流行的寬矮足底。這意味著,嚴關窯所制產品的年代上限,很可能是南宋時期。

根據(jù)當時的歷史情況,宋朝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往南遷移,來到南方的士人階層對收復故土不報希望,卻放不下自己曾經的優(yōu)渥生活,沉迷于享樂之中。那么,有沒有可能是這些士人為了滿足自己挑剔的審美,教會嶺南地區(qū)的制瓷工匠燒制北方的瓷器,才有了這些仿制瓷器的誕生的呢?

已經退休的陳興華,是興安縣博物館的原副館長,多年研究靈渠和興安的歷史,他和許多專家都認為,僅憑嚴關窯的產量而論,就不會是只供南渡的少數(shù)士人階層使用的瓷器。

那么,為什么說僅僅一條龍窯就可以造福整個縣的人呢?

興安縣博物館原副館長 陳興華:

在我們(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調查報告里面就有提到,這里曾經有24條龍窯,哪怕拿出一條龍窯來燒制,整個興安縣的人都用不完,因為這個龍窯一窯出來它都是上萬(件)來計,它的產量很高。

這種推斷,從嚴關窯遺址發(fā)現(xiàn)的一件精美印模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證明。這件陶模呈蘑菇狀,印面半球形,柄中空,陶質堅硬,面紋飾陰刻,邊緣和中心為弦紋其間是主紋,為海水地雙魚圖案。這是一件瓷碗印花模,當年被嚴關窯的窯工用來批量生產海水雙魚紋樣的瓷碗,它的柄側,陰刻有這樣一段楷書:“癸未年孟夏終旬置造花頭周三四記匠”,癸未年孟夏終旬即是1163年農歷四月底,花頭指的就是這件印模,周三四應該是這位窯工的名字。

1127年,經歷“靖康之變”的宋高宗趙構,幾經流亡輾轉,最終在臨安府(今杭州)站穩(wěn)腳跟,建立南宋。到隆興元年,也就是陶印模上所刻的1163年,宋孝宗趙昚(音“甚”)興師北伐,卻遭遇失敗,南宋與金議和,歲幣銀絹各二十萬兩匹,割商州、秦州予金,雙方以叔侄相稱,史稱“隆興和議”。戰(zhàn)爭、瘟疫、賠款,使得民不聊生,大量民眾流離失所成為難民,紛紛往南遷徙躲避,通過湘漓古道,涌入嶺南。

桂林興安縣附近的村落,隨處可見被當?shù)厝朔Q為釘子路的石子小路,它們是湘漓古道村落之間重要的通路,直到今天,有的道路依然在使用著。

嚴關鎮(zhèn)塘堡村村民 文姣英(86歲):

我來(嫁到這里)看到有柜臺,有10來個,門口用板子釘起釘起的鋪臺,就是現(xiàn)在就講擺柜臺,那時候喊鋪臺。那時,我們家里面也開過伙鋪的,我們父親手里。

老人口中的“伙鋪”,類似于今天的旅店,路旁村落的許多居民,都曾聽聞祖上講過經營“伙鋪”的故事。宋代的難民以伙鋪為短暫的落腳點,跋涉千里來到嶺外,使當時的廣西地區(qū)人口顯著增長。為求生計,手藝人紛紛憑借自己的技能在當?shù)刈銎馉I生。這些從湘南或更遙遠的北方來的窯工,聚集在一起,分享各家所長,開創(chuàng)了嚴關窯的事業(yè)。對于經歷過劫難的他們來說,用一份手藝,換一份安定與溫飽,已是人生最大的幸運。

跨越歷史塵埃的陶瓷,透過紋飾,將自己誕生時被賦予的心愿,傳遞給生活在和平盛世的人們——從舒展的菊瓣紋中,可以看出工匠對平靜祥和生活的贊美;嬰戲紋則直觀反應了對人口繁盛的渴望;而直接在產品上書寫“太平”的款式,想必是戰(zhàn)亂頻繁年代里人們最大的期盼。

不難想象,以嚴關窯為代表的桂北窯口瓷器,因為出色的品相也逐漸積累起口碑。

興安縣博物館原副館長 陳興華:

多余的產品,一定是遠銷到外面去,因為嚴關窯有個很好的地理條件,就是緊依著靈渠的岸邊的丘陵,最近的窯口也不外乎就是幾十米的距離,燒出來包裝就可以馬上通過靈渠,往外銷。

在今天的興安縣博物館里,精美的嚴關窯瓷器靜靜陳列,橫跨兩宋各個年號的銅錢,試圖為今人錨定800多年以前那個詩畫山水、美至極簡的時代。在嚴關窯創(chuàng)燒的一百年后,另一支所向披靡的大軍揮師南下,嚴關,成為了南宋廣西軍民與元軍作戰(zhàn)的前線,窯場變成了戰(zhàn)場,最終一夜之間銷聲匿跡。幸運一些的江凹里窯場,在堅持到元初之后也大量減產,此后很少再看到它的作品。曾因戰(zhàn)爭在桂北大地上悄悄興起的獨特制瓷工藝,也因戰(zhàn)爭最終沒落沉寂,僅存的珍寶在跨越時空的凝視下,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往事。

來源:廣西故事公眾號

Hash:63d909ccf94cbb3835ccc70b94642b1004a8545e

聲明:此文由 兩廣大地那些事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