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福建晉江造的這個碗,轟動了世界
晉江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是一個碗
什么樣的碗能成為鎮(zhèn)館之寶
聽說它只是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具
而且碎過
你看它,醬黑的釉色,粗糙的胎質,怎么看都不像是引人注目的寶貝。不過碗壁上寫著三個大字“明教會”,只要稍微一想,估計大多數(shù)人就會像觸電一樣說出:“哦,這個我知道!”。
關于它的故事要從1979年一次偶然的挖掘開始說起。
1
1979年9月,一位虔誠的尼姑募到一些錢,準備在草庵前的龍泉書院遺址上建一座寺廟。打地基的工人剛剛動工,就挖出了一筐陶瓷碎片,正當他們以為是廢料準備倒掉的時候,就被聞訊趕來的博物館工作人員攔了下來。
這就是當時的挖掘現(xiàn)場。中間蹲著的這位正是當時的晉江縣博物館館長黃世春。來到工地看到碎片后,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碎片上竟然有字!他敏銳地察覺到,這些碎片不一般!
回去之后,他從60多塊殘片中,找出了13塊帶字的殘片,花了兩天時間,拼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碗。
根據(jù)碗的特點,專家認為,這是晉江磁灶窯生產(chǎn)的碗,不過它是什么朝代的呢?為了弄清楚這一點,黃世春經(jīng)常一個人騎著摩托車,在磁灶、內(nèi)坑到處跑。這一走,就走遍了17處古窯址。他用當?shù)馗G址生產(chǎn)的瓷器和“明教會”碗做對比,希望能找出一樣的。人手不足,他就發(fā)動當?shù)氐木用?,有看到類似的,就馬上聯(lián)系他。
1982年,他終于在磁灶大樹威古窯址找到了相同的碎片。大樹威古窯址是宋代古窯,經(jīng)過一系列考證,最終證明,“明教會”碗是北宋的產(chǎn)物。
草庵前的這個地方就是“明教會”碗出土的位置。
時隔四十余年,黃世春帶著攝制組來到了草庵,他依然能夠精確地告訴我們出土碎片的具體位置。甚至是當年挖掘現(xiàn)場的一些細節(jié),他都記憶猶新。“明教會”碗占據(jù)了他生活的一大部分,他的努力也成就了“明教會”碗如今的地位。
今天我們看到的草庵是元朝時的建筑。原本學界以為,摩尼教是元朝的時候才傳到晉江的。而“明教會”碗的出現(xiàn),證明早在北宋就有摩尼教徒在華表山腳這個地方聚會,而且有了漢化的名字——明教會。這一時間,被提早了兩百多年。
2
關于碗的故事,只是個開始。
晉江出土了“明教會”碗,這個消息不僅大大提高了磁灶窯的知名度,也吸引來了很多文藝界、考古界的人。瑞典隆德大學的翁拙瑞教授特意來到中國看這個碗,回國之后又給黃世春寫信,邀請他參加一個關于摩尼教的國際研討會。
雖然黃世春未能參加,但主辦方還是在現(xiàn)場朗讀了他寫的關于“明教會”碗的論文。這個發(fā)現(xiàn)讓與會人員都感到震動,會議將“明教會”碗確定為世界摩尼教研究的第二重大發(fā)現(xiàn)。
1991年,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來到泉州,對草庵等地進行了參觀考察。“明教會”碗的發(fā)現(xiàn),也是吸引他們到來的原因之一。
3
今天人們來晉江市博物館,不能繞開這個碗。它就像一條紐帶,一頭牽著磁灶窯,見證著宋元時期磁灶窯的繁榮;另一頭拉著摩尼教,成為世界摩尼教研究為數(shù)不多的可移動文物之一。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宋元時期刺桐港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各種不同價值觀的碰撞,“明教會”碗是這段歷史中,泉州作為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的見證!
如今,“明教會”碗是國家一級文物,管理極其嚴格。
來源:晉江電視臺 老閩南
Hash:d24ee004b48f04b643d84c0e4a98a8b65a2e8265
聲明:此文由 金刺桐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