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師范院校的古代,海南的學校師資來自哪里?
常言道:“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一個好的老師,不但要學問深廣,還要有美好的品德,德才兼?zhèn)?,方為良師?/p>
古代海南,孤懸海外,一代代治理瓊州的官員,一個個謫居海島的貶官,一位位默默奉獻的士子,都在為海南的教育殫精竭慮?;厮輳那埃m然他們當中名留青史的并不多,但從已知的記載中,仍可窺見那些飽學的師者形象,那些高潔的道德風范。
官辦學校配備官方師資
知府知縣偶爾客串講學
海南有“學?!?,始于西漢末年。
漢哀帝(公元前6年-公元1年)至漢平帝(公元1年-公元5年)年間,陜西漢中人錫光擔任交趾太守時,就在包括海南島在內(nèi)的南越各地,“建立學校,馴化蠻夷,導之禮義”(正德《瓊臺志》),當時海南的學校還沒有講授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
據(jù)明代瓊山進士唐胄考究,即使到了唐代,嶺南地區(qū)學校教育還很滯后,各州學、縣學的學子不過四五十人,海南概莫能外。
三亞崖州學宮曾經(jīng)是瓊南地區(qū)的教育重地。武威 攝
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增長,是教育發(fā)展的必備條件。
在北宋開國80余年后,慶歷四年(1044年),瓊州州學、儋州州學、崖州州學和萬州州學(開寶年間至熙寧初年,968—1068,瓊、崖、儋、萬四州并列,此后的瓊州府才管轄其它三州)和瓊山、文昌、臨高、澄邁、樂會、昌化、感恩、陵水8所縣學的奉旨設(shè)立,掀開了海南教育史上的新篇章,有了專職的學官執(zhí)教各級儒學。
海南文史專家王俞春研究發(fā)現(xiàn),宋代初期的學官,有“講學”“說書”“教授”“講授”等各種稱呼,慶歷四年開始,府學學官統(tǒng)稱為“教授”,州學依次有“講書”“學正”“學錄”“堂長”“學諭”“曲客”“學計”“直學”和“經(jīng)諭”等教學人員,縣學則設(shè)“教諭”。
知府、知州和知縣有時間、有雅興,也會到儒學去講講課、訓訓話。當時的宋瓊州知州宋守之,不但在先圣廟教諸生讀五經(jīng),還建了一座“尊儒閣”,平時有空就經(jīng)常到州學里客串授課,“由是州人始知向?qū)W” (正德《瓊臺志》)。瓊山人陳孚跟隨宋守之求學,當官歸來,鄉(xiāng)人羨慕不已,開始愛上科舉之路。瓊州人士成為貢選朝廷的人才,正是從陳孚開始的。
重修后的瓊山縣學宮。李幸璜 攝
除了官學,以書院、鄉(xiāng)校為主的私學形式也開始興起。書院主講教師為“山長”,鄉(xiāng)校教師被稱作“鄉(xiāng)先生”。瓊山縣的“仁政鄉(xiāng)?!焙臀牟h的“寶芳小學”(不同于今天的小學,而是相對于太學、府學、州學和縣學而言),是見于方志記載的兩所鄉(xiāng)校。
元代基本上延續(xù)宋代的官學體系,并增設(shè)“社學”,即50戶人家為一社,每社設(shè)社學一所,教師一般是當?shù)亍袄铣芍俊?,或?a href='/laobaixing/' target=_blank>老百姓自愿招聘,或是以父兄為師。
及至明代,瓊州府學設(shè)教授一名和訓導四名,這些人擔負起了教導來自全島各地優(yōu)秀學子的重任;儋州、崖州、萬州的州學,各有學正一員,訓導三人;縣一級的學校,設(shè)儒學教諭一人,訓導二人。
在眾多的縣級教官——教諭中,明初瓊山教諭趙謙堪稱大師級別。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命詞臣纂修《正韻》,趙謙應聘入京,那些老臣覺得他年少,將其黜為國子監(jiān)典簿。第二年,他因與同僚議事不合而被罷,于是放歌東歸,回老家勠力著述。他在家鄉(xiāng)筑起考古臺,肇述《六書本義》。該書12卷,沒有刻本,永樂初年被下詔入藏秘閣后,丟了11卷,只留下總目《以聲統(tǒng)字》一卷。其學問為當時的學人所折服,連“斯文宗主”、大學士宋濂都自嘆“吾輩不及”。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趙謙再次被起用,朱元璋聞奏,稱:“朕知之久矣,朕將老其才而大用之?!庇谑窍轮甲屗鋈谓坦?。解縉建議趙謙“施教化于蠻夷萬里之遠”,他便選了瓊山教諭一職。
在瓊山,趙謙作“瓊臺”,布《學范》,慨然以當?shù)匚慕虨榧喝?,連那些將門子弟和持刀弄槍的蠻夷之徒,也懂得向?qū)W和慕義。
就在朱元璋準備重用他之際,趙謙于洪武二十八年十月一日病故,門人對他“含斂殯祭”,就像對待自己的生父,解縉還為趙謙撰寫了墓志銘。后來,瓊州先賢丘濬、唐胄、海瑞等人曾經(jīng)以撰文、修墓的方式,對趙謙的貢獻予以肯定。在他影響下,丘濬、唐胄還創(chuàng)辦書院,購置書籍,澤惠桑梓。
海南文史專家王俞春認為,明代海南之所以人才濟濟,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是因為朱元璋重視對海南的開發(fā)和教化,明代初年就有趙謙這樣出類拔萃的教官來瓊執(zhí)教,對海南教育的積極影響可想而知。
與北宋的宋守之一樣,明代萬歷八年(1580年)就任的瓊州知府周思久,也常常召集儒生,親自講授,而且還設(shè)置射圃談藝,空閑時便到射圃里指導儒生練習射藝。
瓊臺書院。圖源網(wǎng)絡
清代早期瓊臺書院建成后,創(chuàng)建者雷瓊兵備道焦映漢曾經(jīng)給諸生訓過話,此后的雷瓊道都對瓊臺書院關(guān)愛和資助有加,尤其是道光六年(1826年)赴任的喻溥,空余時間就去瓊臺和雁峰這兩家書院授課,并親自修改和點評,《廣東通志》稱他“不啻塾師”。道光戊子科(1828年)鄉(xiāng)試,100多名士子渡海參加廣東鄉(xiāng)試,喻溥全部贈送“卷資”,那一科定安人葉聯(lián)輝奪得鄉(xiāng)試“亞元”、文昌人韓升豐和瓊山人蔡澤也中舉。此后有考中進士和榮升高官者,都欽佩喻溥教澤宏大。
咸豐四年(1854年)上任臨高知縣的蔣震舉,不但廉明仁愛,也樂于興學培育人才,每次考課儒生、童生的詩文,他都悉心批改,并請他們進入縣衙,口傳心授。
此外,明代基層官學——社學,也蓬勃發(fā)展。成化年間(1465-1487)全島社學就有179所,民間幼童15歲以下的可以入學,8歲不入讀社學的,其父兄還會受罰。社學的“社師”由官方出面從民間延請,或挑選有才學、有德行的長者擔任,學生一般尊稱他們?yōu)椤皫熡枴?,官方則通稱其為“秀才”。民間私塾的老師則被稱為“先生”。
貶官助推海島教育
中原文化夯實海南教育基礎(chǔ)
如果說西漢錫光普及禮義教育的行為帶有明顯的官方色彩,那么,初唐王義方在海南島西部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所推行的禮儀教育,則帶有明顯的個人主張。
公元646年,年僅31歲的京城小官王義方受刑部尚書張亮事件牽連,被貶為儋州吉安縣丞,于是攜妻帶雛,來到位于今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zhèn)舊縣村一帶,開始了他在海南島的3年流放生涯。
王義方畫像。圖源網(wǎng)絡
據(jù)《新唐書》記載,在昌江安頓下來后不久,王義方便召集地方首領(lǐng)共商文教事宜,還挑選一些他認為較有潛質(zhì)的學生門徒,親自為他們講授經(jīng)書,舉行祭祀先圣先師的禮儀,傳授清歌短笛合奏的技藝,告訴他們老少尊卑有序,那些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看了都十分高興。
王義方開了海南學校教育的先河,也許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其后被貶來瓊的官員韋執(zhí)誼、吳賢秀、辜璣、李德裕、蘇軾、李光和胡銓等人,也都致力于傳播中原文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及至北宋末期,蘇東坡謫居儋州期間,在桄榔庵收徒授課,對海南島西部教育又是一次很大的提升。澄邁人姜唐佐跟隨他游學,后來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位舉人,就是很好的證明。
貢生秀才成為鄉(xiāng)村教育中堅力量
讓貧士得到讀書機會
從府到州到縣,都有各級官辦學校,配有專門的教官,很多人是進士、舉人出身;考取貢生功名而沒有機會出仕或無意仕途的士子,以及大量秀才,就成了鄉(xiāng)村學校如社學和私塾的師資來源。???/a>長流一帶的土話中,至今仍將教書先生稱作“貢生”。
儋州東坡書院。圖源網(wǎng)絡
他們大多默默無聞,能夠得以名存史籍的實屬鳳毛麟角。明代澄邁秀才郭同山和貢生李大鵬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貢生李大鵬,幼年父母雙亡,家道貧窮,14歲時才有機會讀書。他投奔到縣里的庠生郭同山門下,學習四書五經(jīng)。
郭同山曾經(jīng)試探性地問他:“我知道你家窮,不收你的學費,以后你怎么報答我?”
李大鵬答道:“傳授老師的學問,播撒老師的恩惠,以后我教授學生,也不敢收學費。這就是我對你的報答?!?/p>
后來,李大鵬雖然官至“榮邸教授”等教職,卻未曾索要門生學費,而是甘于清貧,恬淡度日,以實際行動,兌現(xiàn)了對恩師的承諾。這個故事在康熙《澄邁縣志》和道光《瓊州府志》中都有記載。
明代中葉以后,海南的社學教育逐漸式微,清初才又重新勃興,僅文昌縣就從明代的8所增加到78所。不過清代的社學大多數(shù)已從官辦改為民辦,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義學”和“塾學”,許多有才學的寒儒之士和貧窮秀才出任“社師”,挑起了鄉(xiāng)村教育的重擔。
來源:海南日報
記者:陳耿
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建探
Hash:b6091ac35ee37a01360663a18cd261514d55535c
聲明:此文由 文明海口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