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記憶之七十三:聚奎塔 尋訪這座消失古塔的遺跡

“虞山十八景”是昔日常熟風光的精華,其中一景“昆承雙塔”,指的是從昆承湖向城區(qū)遙望,湖對岸古城粉墻黛瓦之中,半入城的十里青山之前,有兩座聳立對峙的高塔的身影,分外嫵媚。這兩座塔,一座就是現(xiàn)在依然高聳的古城標志性建筑崇教興福寺塔”,俗稱方塔,另一座是原來屹立在小東門外、已經(jīng)不存在的聚奎塔。

常熟以“聚”字為頭命名的古塔共有三座:福山的聚福塔,梅李的聚沙塔,城郊的聚奎塔。如今,福山和梅李的塔都已重建“聚”起,唯“聚奎塔”無影無蹤。

福山聚福塔

梅李聚沙塔

論塔齡,聚奎塔壽命不算長,從明末建成到清末消失,只存在了短短的兩個半世紀,但它卻在常熟的人文歷史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代萬歷年間(1537-1620年),邑人蕭應(yīng)宮在迎春門(俗稱小東門)外興建了一座寺院——福城禪院,又要在院中建一座佛塔。建塔的初衷,既為佛寺增勝,又含別的用意。在一般人看來,古代人的建筑,都要從地勢、方位、水文的角度考慮,符合古人的風水之說。例如建造方塔的原因就是因為常熟縣城的地勢是東南低而西北高,東南是主位,西北是客位,客高于主,肯定對主大大不利,因此有個僧人就建議在縣城東南方建一座塔,以抬高主位。當時的縣令聽從了建議,于是便有了方塔的建造。

但蕭氏沒有建成全塔,僅建至第三層,因為經(jīng)費不足而不得不停工。到崇禎元年,錢謙益的提議下最終建成一座七級寶塔。

圖為方塔

梅李之塔以“聚沙”名,福山之塔以“聚?!泵h城東南方的塔取名“聚奎”也深有含意?!翱闭呒础翱恰保址Q魁星,在古人眼里是天上主宰文運的星。聚奎,不就是希望文運凝聚、文風大盛、科舉大興么?

福山聚福塔

梅李聚沙塔

也許是偶然碰巧,也許是讖言成真,就在錢謙益促修聚奎塔后,常熟果然奎星眷顧,文星高照,科舉之盛,超越以往。清順治十五年,孫承恩高中狀元,僅僅過了21年,歸允肅又考中康熙十八年狀元。以后,康熙三十九年、五十七年,先后又有汪繹、汪應(yīng)銓考中狀元。咸豐六年、同治二年,翁同龢、翁曾源叔侄又先后成為狀元。聚奎塔下,短短兩百余年,竟出了六名狀元。說也奇怪,就在翁曾源考中狀元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同治三年六月,過境颶風將聚奎塔吹倒,從此以后,常熟就再也沒出過一名科舉狀元了。

聚奎塔被颶風吹壞后,塔下的禪院尚在,但也逐漸衰敗。到光緒年間龐鴻文修《常昭合志稿》時,“止存半壁,僧徒于舊基營小屋居之?!痹僖院?,就愈加蹤跡難覓了。

當后人知道了聚奎塔有這些典故后,誰不想再探尋一下它的遺跡呢?

近來,同道們常常談起這個話題。有位好友告訴我,他小時候就家住小東門外塔灣街和塔基橋附近,而那里的老人們都說,那個聚奎塔就在附近。

現(xiàn)在只能從小東門外的塔灣、塔基橋這兩處地名尚能使人聯(lián)想到以前此處曾經(jīng)有過一座聚奎塔。

順著這條線索,我請教了許多關(guān)心本邑歷史的人士,但他們大多是只知歷史上有聚奎塔,具體位置究竟在哪里卻說不清。這更引起了我尋訪聚奎塔遺跡的好奇之心。一位住在小東門附近的氣功按摩師劉元生告訴我,小時候他經(jīng)常在陳家市一帶玩耍,對這座塔的舊址很熟悉。今年春天,我在他的引領(lǐng)下,專程去尋訪了聚奎塔的遺址。

沿著南門外“花園浜”路向東走,就到了小東門的熱鬧地段——三步兩條橋。當初的兩座橋中一座小橋已拆除不存,剩下的一座橋大名就叫聚奎橋,橫跨橫涇塘。過聚奎橋到塔灣街,在街的中段,有條橫跨兩岸,連接塔灣街和小河頭街的石橋塔基橋。

三步兩條橋,攝于1938年,小東門陳家市

如今的聚奎橋

站在高高的塔基橋上,一位當?shù)氐睦险咧甘菊f,站在橋上面向塔灣街,如穿過街面的房子,正前方就是陳家市小學的操場,聚奎塔的塔址就在那里。而陳家市小學的校址,大部分是塔下的寺基。老者說,當年在校舍后面的小竹林里,還有兩個矮矮的和尚墳呢。

我們從橋上下來,沿著塔灣街繼續(xù)向前走,沿河走一段路后右轉(zhuǎn)進入電燈浜路,民國時期常熟第一家供電公司“電氣廠”,就誕生在這里。從電燈浜路轉(zhuǎn)出來,就抄到當年很熱鬧的陳家市街了。劉先生領(lǐng)著我轉(zhuǎn)到陳家市老千斤頂廠的北面,有一段短短的岔路,通往以前的陳家市小學正門?,F(xiàn)在小學已搬遷,變成城管執(zhí)法中隊隊部了。

執(zhí)法隊部里面有一片空地,當年是陳家市小學的操場,劉先生指著操場中一塊水泥抹成的圓形平地,說:這里,就是當年的塔基地宮。我趕緊拍照留影,但仍有些存疑。劉先生看出我的心思,轉(zhuǎn)到操場和大門中間,對我說:看,這里還留著一塊塔基的柱墩石,足可以證明這是舊塔原址。

水泥地坪上,確實有一塊圓形的青石柱礎(chǔ),高出地面六七公分,直徑在八十公分,石面上套刻一個圈,圈內(nèi)有模糊的花紋。

劉先生告訴我,別看這地面上的青石不大,它只是冰山一角,下面的可大著呢,足有四五噸重。大約二三十年前,陳家市小學在拓展操場時,挖出了好多塊塔基的柱墩石。當年搬遷墩石時,其他塔基柱墩石都運走了,或許有一位或多位有心人,給后人留下這唯一的一塊,以作聚奎塔的一脈地標。

那么其他柱墩石都運到哪里去了呢?劉先生說,當年他曾專程跟蹤尋訪,發(fā)現(xiàn)運到了方塔公園的碑刻博物館里。在碑刻博物館的名人館前,果然看到幾塊四四方方的柱墩石,形體之大,超過博物館內(nèi)其他柱墩石。與陳家市小學的那塊柱墩石照片對照,名人館前這幾塊柱墩石雖破損程度各有不同,但大小形制,完全一致!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身邊很多的人或物,有的已經(jīng)改變了樣貌,有的也許已不復存在,常熟記憶系列想做的就是為大家追尋記憶中那些熟悉的歲月。

小編的話

如果您對常熟的風物有著特殊的記憶,并愿意和我們分享,那么請聯(lián)系我們。

如果您有常熟珍貴的老照片,并愿意和我們分享,那么請聯(lián)系我們。

文章和圖片請發(fā)送至郵箱:ics_public@126.com。

(特別感謝文字提供:鄭行健,照片提供:梅志強,陳福寶,鄭行健,常熟子煜,零距離雜志)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系常熟廣電i常熟工作組整理發(fā)布,版權(quán)為常熟廣電所有。歡迎轉(zhuǎn)載,請務(wù)必注明出處,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感謝關(guān)注i常熟,投稿郵箱:ics_public@126.com。

Hash:c16f75572afded8a6efca0a181b6a1656547a521

聲明:此文由 i常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