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雙桂坊走一走,尋覓常州古城最正宗的味道!
在老常州人心里,記憶常常是一種味道
簡單、樸素,卻忘不了、掩不掉
更多時候
城市的記憶濃縮為一家家濃情老店鋪
任時光變遷,星月更替
它的閃光的金字招牌始終未變
在曠遠的夜色中,點亮一座城,溫暖幾代人。
▲攝影:好漢
而在常州
承載了老常州人關于美食記憶的
莫過于雙桂坊了
(△感謝《品讀常州》提供音頻,節(jié)目編輯:林菲,制作主持:宣萱)
記憶里的雙桂坊
雙桂坊是與科舉制度相關的最古老的地名。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在此居住的宋維、宋絳兄弟,同登進士第,常州官府令改“來賢坊”以紀其事。無獨有偶,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又是在此居住的丁宗臣、丁寶臣兄弟同科中進士,郡守宋蟾將來賢坊更名為雙桂坊,取雙雙蟾宮折桂之意,名聲大振,至今已980年。在宋代,雙桂坊還是與鄉(xiāng)同級的行政區(qū)劃之一。
雙桂坊人文薈萃,巷中有巷,四通八達,宛如一座迷宮,奧妙無窮,它見證常州了1000多年的歷史,留下各朝各代名流雅士的足跡及地方美食文化的熏陶、練兵的要地,其濃郁歷史文化氛圍,鮮活古樸市井場面,為當之無愧的常州第一街。
東起晉陵中路,西至南大街,雙桂坊全長400米,自古以來是城中飲食業(yè)較集中的街巷,馬復興的陽春面、八仙粥店的桂花糖芋頭等美食給老常州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下面讓我們走進老常州人回憶里雙桂坊的美食世界。
義隆素菜館
始建于清末民初,原址在惠民橋南堍,1995年左右搬到雙桂坊,是一家專營素食的面館。該館最大特色為素火腿,品種多樣,特別是蝦子素火腿、蘑菇素火腿聲名遠揚。其工藝制作復雜,以豆腐衣配以調料,經(jīng)過制鹵、擠干、鋪攤、疊卷、蒸熟等七道工序制成,色澤呈棕紅琥珀色,香味濃郁有回味,柔中帶韌爽口,是佐酒下飯休閑的好食品。
迎桂饅頭店
以前常州小籠饅頭當以老迎桂饅頭店為最佳。常州小籠饅頭經(jīng)過熬蟹油、制皮凍、制餡、用緊酵面包制,上籠蒸熟。特點是:蟹油金黃、蟹香仆鼻、肥而不膩、汁水鮮美、皮薄有勁、餡芯嫩滑爽口,配以姜絲香醋佐食,其味更佳。每到秋天螃蟹上市季節(jié),常州人就喜歡到雙桂坊迎桂饅頭店去品嘗加蟹小籠饅頭,小籠饅頭是現(xiàn)做、現(xiàn)蒸、現(xiàn)賣,才能保持良好的口感,因此吃小籠饅頭必須要排隊等候。
銀絲面館
常州銀絲面在1958年創(chuàng)制,座落在南大街中段,不光是湯料好,更主要的是銀絲面館的面條,是自己店里用上等的精白面粉加上一定比例的雞蛋白,用特制細齒面刀軋制而成,富有韌性,爽口不膩。常州人對于面有一種特殊的情懷,紅湯面、白湯面、拌面、大排面、大肉面,這已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年齡段,無論年女老少都愛那一口千絲萬縷的銀絲面。
有些味道,屬于時間
雙桂坊,曾經(jīng)見證了一座城的種種過往
如今的雙桂坊更像是常州的一張美食名片
南來北往的人來到常州
都會禁不住雙桂坊的誘惑
來打卡常州美食名點
半山亭麻糕店
雙桂坊的桶貼大麻糕酥香松脆,供不應求,深受消費者歡迎,大家認定這就是老常州大麻糕的味道,熱乎著的麻糕的確香脆松軟,皮薄酥重,難怪乾隆皇帝對之喜愛有加。
雙桂坊豆腐湯
這是雙桂坊特色小吃,在傳統(tǒng)的豆腐湯基礎上選用純草雞湯作原湯熬制,放入豆腐花,豆齋餅、榨菜末、百葉絲、蔥、姜等配料,為口感滑膩、豆香撲鼻、營養(yǎng)豐富的小吃。
常州的四喜湯團是寓意非常深刻的一道傳統(tǒng)點心,不但是傳統(tǒng)佳節(jié)“團團圓圓”的點心,更是具有文化內涵的傳統(tǒng)食物。四喜湯團有芝麻、豆沙、白果、鮮肉四種,用水磨糯米粉制成,由于四種形狀不同,而寓意四喜,也稱為“福、祿、壽、禧”。
常州的傳統(tǒng)風味
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雙筷子的檢驗
是幾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回憶
如今,它們仍然妝點著常州美食菜單
講述著一個個后會有期的舌尖故事
尋覓常州這座古城最正宗的味道
一定要去雙桂坊走一走噢!
*文中老常州手繪來自季全保老師作品
Hash:3fed95276407a985d5fe50b4c650b23e308fae2f
聲明:此文由 青果巷部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