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麗的中國傳統(tǒng)村落,福建建寧楊家居然美麗到這個份上,楊家名人輩出,亮瞎了我的眼。

中國傳統(tǒng)村落、福建歷史文化名村~上坪 上坪村是福建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位于建寧縣北部溪源鄉(xiāng)境內,西與江西黎川縣相接壤,海拔760米,處在山間盆地中。全村僅一“楊”姓,聚族而居,轄六個村民小組,154戶,668人,土地面積18432畝,其中傳統(tǒng)街區(qū)面積 1平方公里。

上坪歷史悠久。自上坪楊氏始遷祖楊感遁之祖父達圣公隨閩王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遷至福州,因閩王王審知失政(河南光州固始縣人),楊感遁再由福州遷到上坪肇基以來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作為名門漢太尉(關西夫子)楊震之后的楊感遁承祖訓,在上坪避世筑居、耕讀傳家。明清兩朝,建寧至江西的一條官道從上坪經過,上坪成為建寧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往返建寧和江西之間的重要中轉站,上坪迅速繁華起來。

上坪古建文化厚重?,F(xiàn)存26幢古建筑中,最早的建于宋代,大多為明、清及民國前期建筑。典型古建有七葉衍祥牌坊、楊氏家屆、社祖廟、古學堂、大夫第、司馬第、古香園、得水園、趙公廟等。不同年代的古建筑中均突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對后世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深遠。

“大夫第“,一般是指古時士大夫或文職官員的私宅,建筑等級高,不同于平民百姓的草廬,和“進士第”、“翰林第”一樣,都是一種身份的標榜、一個家庭顯赫地位的象征。

上坪大夫第位于村中心點,為奉直大夫楊登瀛所建。大夫第門樓為磚石結構,磚雕技法精湛,“瓜瓞綿綿、花開富貴”等圖案栩栩如生,“大夫第”三個字剛勁有力,具有皇家風范。民國初,大夫第在一次大火中被毀,縣僅留門樓。據(jù)傳,當年,水都村有一家夫妻被人謀殺,知縣大人來此辦案,借用大夫第法堂審案,房屋主人沒有料到私宅不能用于作法堂,事隔不久就毀于一場火災

進入“大夫第”一拐三折,主體結構為三進制,含三個大廳有兩個天井,主屋兩側有旁樓,房間數(shù)十間,四周是半米厚四米高的圍墻。站在大夫第的廢墟上,依稀可見當時大夫第的繁華和富麗。

上坪環(huán)境優(yōu)美。上坪山護村落,水養(yǎng)邑人,山環(huán)水抱,四周梯田層層。村口有“四象迎賓”、村中有“七伴月星”、村后有“雙龍戲珠”等獨特地理景觀,以及官帽石、三牲田、里層石、外層石、古槐樹、古樹林,處處清新脫俗,婀娜多姿。

上坪人杰地靈。楊氏自楊感遁公始至今已在上坪繁衍37代,裔孫開基發(fā)展遍及各地,承祖訓以耕讀傳家,尤其崇文尚學,明、清、民國時期,有130多人在外為官,其中官居四品以上兩位,4位官拜大夫。

乾隆至道光年間,上坪村有四位官拜大夫,分別為:

楊寬?。鹤钟^國,嘉慶癸亥年賜封昭武大夫。

楊信巨:字洪聲,嘉慶癸亥年誥封都尉昭武大夫。

楊信績:字功成,道光六年覃恩誥贈奉直大夫

楊敏本:字立之、登瀛,覃恩加二級,褒封二代,誥受奉直大夫。

牌坊是一種紀念性的建筑,主要有柱、梁、枋、樓等幾部分構成。它多建在陵墓、祠堂、署衙、園林等處,甚至街巷、村口。從建筑作用來分,牌坊可分為標志坊、功德坊、節(jié)烈坊。上坪“七葉衍祥”牌坊系功德坊中的一種——人瑞坊,又稱“五代同堂牌坊,位于上坪村夜合山的驛道關口上,建于清道光六年(1827年),現(xiàn)為省級文保單位。牌坊為四柱三門五樓結構,中門上下三層,左右五樓,高8.76米、寬6.98米,既不用釘,也不用鉚,由花崗巖大理石鑲嵌而成。牌坊上層立四根浮雕間柱,額枋中立“圣旨”二字碑,中層額枋書“七葉衍祥”,下層額枋書“旌表列贈太學生儒林郎楊寬衛(wèi)之配宋氏年八旬一五代同堂坊”字樣。牌坊上層“圣旨”兩旁和左右間各層額枋分別為時任閩浙總督、福建布政使、邵武知府、建寧知縣、建寧縣教諭、訓導官等各級官員的題證詞。牌坊左右間三、四、五樓側脊鑲嵌各種寓意深遠的吉祥獸。

上坪“七葉衍祥”牌坊是為表彰監(jiān)生儒林郎楊寬衛(wèi)的妻子宋氏所建。據(jù)楊氏家譜記載和牌坊額枋內容,宋氏生自京兆(古為長安雍州)名門,六歲進入關西望族楊家,從小就乖巧懂事,長大后知書達理,嫁于楊寬衛(wèi)后更是賢淑有加。宋氏八十一歲時五代同堂。時任建寧知縣丁文燾在牌坊額枋中這樣介紹她:查看得壽婦楊宋氏嫁于關西望族,生自京兆名門,相夫子而淑水承歡,奉尊章而茝蘭,盡職鹿車共挽,克儉克勤,鴻案相莊,宜家宜室,以故萱幃集慶,蘭砌呈祥……。宋氏美德傳遍四方。經層層上報,道光皇帝恩準,上坪楊氏奉旨建造了這座古樸典雅、氣宇軒昂的石牌坊。

楊家學堂

楊家學堂位于村落兩溪交匯處。學堂設在此處是有講究的:兩溪合抱全村,匯集村口,聚水處聚才(財)也,寓意培養(yǎng)人才之地,所以上坪楊氏先祖選擇此地作為學堂。學堂建筑面積250平方米,前有石柱門樓,主體建筑為二進制穿斗式懸山頂木結構,房屋四周筑有圍墻;正房部分分別為明間、次間、梢間,前方左右分列廂房,中為天井,中砌垂帶踏跺,以上地面全為三合土搗筑,冬暖夏涼;天井由青石板鋪砌,與廂房相接的為中堂。整座建筑均為杉木結構。

學堂為四房先祖早雞公所建。早雞公腰纏萬貫,他捐資助學,特地留一塊田叫助學田,收的田租用于獎勵學業(yè)有成者。正廳掛有“讀圣賢書、立修奇志” “ 中恕待人圣賢學問、包容律己宰相經綸”、“何必位致公卿足光宗祖、果能家傳孝友亦耀門楣”、“落花啼鳥瀟灑文章、齊月光風昌明世界”、“文章起風毛、孝友傳家國?!钡任甯遍郝?lián),其中“讀圣賢書、立修奇志”系大理學家朱熹題寫。在早雞公的倡導下,上坪村一時人才輩出,當時,就出現(xiàn)了文武秀才十幾位。

上坪關西楊氏現(xiàn)存家廟(宗祠)位于村水口處,與社祖廟隔河對面而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625平方米,為二進制單檐歇山頂抬梁式磚木混合結構建筑,家廟布局層次分明,從上到下依次為神龕、正堂、中堂、天井、下堂、山門花表、操場。神龕正中依序豎立“左昭右穆、第一始遷祖楊感遁公老府君之神位、始祖漢太尉關西夫子楊伯起(楊震)公府君之位,十五世祖道苓列妣列考宗親之位,列祖列妣”。正、中堂四壁上楊氏家訓之“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赫然醒目。尤具特色的是家廟山門華表。華表建造形式十分講究、內容豐富、文化底蘊厚重。

關西楊氏自始遷祖楊感遁在上坪開基立業(yè)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感遁公雖為避世隱居,但仍不忘繼承先祖遺志,崇文尚學,以讀圣賢書為傳家之本。耕讀傳家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上坪楊氏世代裔孫。明、清、民國時期,有130多人在外為官,其中官居二品兩位,4位官拜大夫。上坪楊氏一時成為方圓百里的名門望族。

古 香 園

古人建造大宅第,花園必不可少。古香園是欣木公花了白銀萬兩所建?;▓@中原有一軒一臺一池一亭,可看戲、可下棋、可賞花草魚,亭臺樓閣隱沒于花叢之中,回廊曲折,真山真水給古香園增添了靈氣。古香園建筑十分氣派華麗,據(jù)說,當年兩兄弟分家,寧可要這家園子也不要座落在茶坑、分水一帶的36個山頭的山田產。

上坪楊氏家廟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氏,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當時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漢族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lián)宗立廟”,后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山門正門上方額枋“楊氏家廟”四字蒼勁有力,左額畫“唐竹(祿足)雙慶”右額畫“鶴壽松齡”。左右側門上方額枋 “愛親”、“敬長”,與堂上“忠孝廉節(jié)”對應。左右側墻檐有“花開富貴、四喜登梅、孔雀開屏、傲霜秋菊”壁彩畫。正門兩側還有 “龍鳳呈祥”、 “多子多?!钡燃囊馍钸h的磚雕圖案以及木雕門當。山門前操場豎立一對拴馬石柱,盡顯上坪楊氏不凡的歷史。

家廟或者說宗祠不僅是一個家族祭祀祖先、商議宗族大事的地方,也是一個家族精神寄托的共同家園,用現(xiàn)代流行的說法,宗祠是鄉(xiāng)愁港灣,是游子夢里的天堂。上坪楊氏宗祠幾經重建和修復,不知凝固著多少楊氏先輩們的心血和汗水。第二十五代上坪楊氏裔孫寬巖公是初修族譜的發(fā)起人和主要實施者。他把修譜和宗祠建設作為立身職責,甚至傾其一生的積蓄用以宗祠建設。

他在完成初修族譜后這樣對他的后代說:“雖然譜之事成矣,祠而將設于何年,列祖在天之靈,其亦默相我后人也?!睉汛е鴱娏业淖谧遑熑胃泻褪姑庾R,泰巖公又全身心投入宗祠建設之中。據(jù)楊氏家族史料記載:泰巖公與家族其他商議在本村橫段建設宗祠。歷經幾年,宗祠建設花費千金,正待竣工告成,切因“地脈”不吉,毀于一旦,全族無不痛心疾首。又越二十余年,楊氏先輩英亮公繼承先輩泰巖公遺志,另選現(xiàn)址,與族人協(xié)力劻囊,宗祠終于于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大功告成。

司馬第

上坪司馬第與大夫第、古香園相鄰,是儒林郎直隸州同知信匡公楊德元的府第。司馬第僅存門樓,其余建筑為民國后期建,宅內兩邊已建一色木屋民居,中間一小街,牌樓前有一古井,一小巷。楊氏后裔至今珍藏著 “歲進士”、“孝友可風”、“樂善好施”、“詒香草堂”的牌匾,匾上的題字蒼勁飄逸,足見功夫,均是當時的朝庭大臣所贈。匾的制作工藝在當時堪稱一流,從中可見當時楊家的忠孝風范。

楊信匡,清乾隆庚辰年十月生,字德元,號怡園,賦性孝友。據(jù)建寧民國版縣志之《孝友篇》和楊氏家譜記載:楊德元,少喪父,兄弟五人皆幼稚,元事母極誠敬,數(shù)十年如一日。母病,湯藥必親奉,夜不安寢者數(shù)十日。友愛諸弟,延邑中名宿教育成材。初受遺產甚簿,后留易豫章,獲數(shù)千金,分與諸弟,而已無私焉。

知識鏈接:“司馬”作為官職,在中國沿用的歷史非常悠久。從西周直至清代,歷朝歷代都有司馬官職,雖然有虛有實,因時而異。明清時,大司馬多作為兵部尚書之別稱,而司馬則成為州同、同知、左堂的別稱。按《清史稿·職官表》云:“州同分掌糧務、水利、防海諸職”,從六品。因司馬之職長期沿用,故民間有“司馬者,非榮即貴”的說法。有些曾任過同知之職的官員,致仕后,往往在宅第前署“司馬第”,以光耀門楣。

上坪趙公廟位于村西溪河岸,始建于元朝,明萬歷元年及后多次修繕,內有一幢花崗巖鑿打重檐道教齋塔。石塔高1米,底寬45公分,上刻“天師府”三字,為萬歷元年上坪先祖楊應龍所立。趙公廟內供奉“兩神”,一是龍虎玄壇真君趙公明(財神);二是一顆“古槐”樹神。古槐主徑需兩人合抱,樹齡已近千年,相傳是上坪楊氏第十三世祖楊仁可回老家河南固始縣帶回種于此處,一方面作為尋“根”的記憶,同時希望楊氏后代立德立功立言,爭做第一(槐與魁象形諧音)。因此,上坪百姓視這株古槐為神樹。

上坪楊氏先祖將這棵槐樹與龍虎玄壇真君趙公明(財神)合供還有其深意,據(jù)楊家族譜記載,楊仁可一生崇道,官至江南道教事。他十分注重研讀老子、莊子經書,因此與老子、莊子一樣,有著很強的敬畏自然的生態(tài)觀。一座道教廟宇詮釋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上坪社祖廟

社祖廟位于村水口,建于宋末,為土木混合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正堂為社主廟,兩側側堂分別是“觀音堂”和“五谷堂”。祖廟正堂屋頂為歇山頂結構,屋頂木雕“九龍頭”斗拱飛檐而出,盡顯威嚴和尊貴之氣。社祖廟兩側分別是觀音堂和五谷堂。據(jù)考:像這樣佛堂、道堂分居社祖公(為朝廷命官)兩側的廟宇非常少見,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這里融為一體,表現(xiàn)出古村上坪文化包容兼顧的特質。社主廟神壇上敬奉七尊泥質塑像,居中的是被賜封為“英烈侯王”的楊公,其右邊的是楊公夫人,左邊是楊公的朋友范公,神壇兩側是楊公的四位干兒子。

據(jù)上坪世代相傳:楊公是宋末的一名武將,在宋遼戰(zhàn)役中屢建奇功,被賜封為英烈候王,告老回鄉(xiāng)后適逢家族要塑造新社祖公,正愁沒有合適的人像原形。楊公和妻子來到社祖廟,問塑像的工匠:“你看,我們的相貌合適嗎?”工匠一看楊公相貌堂堂,楊婆慈眉善目,就決定以他倆為原形。問楊公有何要求,楊公說:“我戰(zhàn)功赫然,被封為‘英烈候王’,返鄉(xiāng)后卻貧困僚倒,我死后的塑像要穿龍袍戴官帽,手執(zhí)朝簡。”工匠說可以,便開始精心雕塑。說來也神,當社祖公夫婦神像塑好的當天晚上,兩位老人雙雙駕鶴西去,成了供人瞻仰,祭拜的社祖公、社祖婆。社祖旁還塑有一位臉部通紅范公塑像(名范魁元,下坪人)。英烈候王楊公與范公生前是好友,范公有催生之術,常為八方鄰村難產之婦畫符催生,很是靈驗。有一天,范公從江西趕集歸來,路過社祖廟前,遇到楊公顯身,邀請范公到廟中稍坐,并邀他一同做駐廟社祖,造福合坊,范公隨口答應:“可以,但要行你前,坐你上。”結果范公也成了上坪社祖廟的社祖,并排在楊公的左邊。范公做了社祖后,繼續(xù)造福于上坪村及周圍百姓。神壇兩側還分列著四位太子公,都是住蓬(貧寒無屋)之人,后為楊公的干兒子,稱為王太子、紅太子、青太子、綠太子?!?/p>

感謝! (文/楊家禧 圖/陳武昌)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Hash:99fd1ea469b3afda6159d2491229f25509a33542

聲明:此文由 弋陽楊氏四知堂宗親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