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古村落收集整理,見證歷史,鐫刻記憶!

村落,一個多好聽的名字,一提起,滿眼都是那連綿不斷的青山和那裊裊炊煙, 風兒蹁躚而過,屋頂上的草在結(jié)它的種子,旁邊還有燕子做的巢,青山流水,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了吧!

這些矗立在事件縫隙里安靜的見證者,醒于每個日出,寐于每一個垂暮,悠長安靜的呼吸延綿了千年那么久。下面就跟我們一起,去傾聽那一頁又一頁有關(guān)于家族的喜怒哀樂!

氣勢磅礴——鄒家圍

鄒家圍,位于廣東豐順縣豐良鎮(zhèn)蓮花山脈尖髻山麓璜溪村,原名"上興圍",是鄒氏豐順開基祖鄒肇松世孫誥封驍騎將軍鄒瑞(字輯侯)在康熙六年(1667年)創(chuàng)建的客家村落。

東依尖髻山,西傍璜溪水,南、西、北三面都是自然石砌成的5至7米高的石坎,在西北、東北、東南、西南方位建了四個大門,整體是由堂屋、橫屋、圍龍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科學地組合而成的圍龍屋典型布局,其中圍龍屋由一個個似四合院建筑單元連綴而成的結(jié)構(gòu),在粵東客家圍龍屋建筑中獨樹一幟,為客家建筑藝術(shù)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鄒家圍居民都是鄒氏同宗,最多時超過1500人,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客家村落。據(jù)《鄒氏聯(lián)宗族譜》載,自鄒氏豐順開基祖鄒肇松次子念八郎于明朝永樂年間在璜溪大塘村寨頂定居、在璜溪田心村嶺下建立祠宇以來,歷經(jīng)600余年生息繁衍,至今已發(fā)展到30000多人,在鄒家圍及周邊有5000余人,其余遷徙到揭東、揭西、龍門江西、四川廣西賀州等地方及世界各地,宗派繁盛,人丁興旺,人才輩出,聞名遐邇。

但現(xiàn)在,鄒家圍古村正在遭受著嚴峻的考驗。來自現(xiàn)代文明與傳統(tǒng)的碰撞,使得鄒家圍自然古村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壞,若長期下去,勢必破壞古村落的原始風貌,和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家園,做為鄒家的一份子,保護自然古村是我們每個鄒氏宗親義不容辭的責任!

自然古村落——鄒貴卿

鄒貴卿自然村位于劉仁八鎮(zhèn)東南部的三策村。據(jù)鄒氏族譜記載,該鄒姓自然村在此落業(yè)有近千年的歷史。

走進該自然村,不僅能看到許多古樸的古民居,更多的還能聽到在該自然村流傳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今年82歲的鄒序興老人一直在致力于研究該自然村古老的歷史。老人介紹:《鄒氏宗譜》記載,鄒氏的祖先是從江西遷至此地。

在唐高宗時,他們的祖人松恒公就定居在江西的芰山。與逃難至此的高宗之子有著很深的感情。李顯回到長安登基當了皇帝(即唐中宗),下圣旨請松恒公到朝廷為官,被拒。中宗又下第二道圣旨,讓芰山周圍三縣上貢的稅收全部給松恒公享用,又遭拒絕。

于是,唐中宗御題:“恩心不改衣冠舊,道重方知富貴輕”。松恒公回贈皇上:“東魯世澤光桂里,范陽分派衍芰山”(東魯:地名,是指鄒氏始祖發(fā)源于山東的東魯,范陽:地名,指鄒氏在范陽芰山生息繁衍)。

唐中宗見松恒公真心不為官財所動,十分欽佩,再次降旨,將芰山改名為駕興山,意為皇帝高興到過的地方,賜松恒公為“清隱居士”、“桂里狀元,”松恒公夫人張氏為“賢德一品夫人?!比齻€兒子都被封為“鎮(zhèn)國大將軍”

《鄒氏宗譜》還記載:早在北宋末年,他們的祖先就遷至大冶劉仁八,在此生息繁衍了近千年。公元1672年的清康熙年間,鄒氏祖人在原來的宗祠基礎(chǔ)上擴建宗祠。

鄒序興老人回憶,在他做小孩的時候,該宗祠還是十分的氣勢宏偉。里面都是粗大的木柱和漢白玉支撐,共有72根,到處雕欄玉砌,朱門畫棟,其建筑呈現(xiàn)徽派風格。文革時期,浮雕大都被毀,留下許多遺憾。

廣東揭西大寮

粵東蓮花山脈南麓,潮汕平原西北的揭西縣,有座古老的鄒氏村落---大寮寨。

大寮寨座落在雄偉的大掌、尖山下,源遠流長、逶迤曲折的龍江之濱,是一座具有260年歷史的古老村落,現(xiàn)有村民兩千三百多人(未包括戶口外遷村民、華僑),為一單姓“鄒”姓的村莊。

大寮古寨由“永泰樓”和“益坤公祠”及周圍圍繞的數(shù)百座古民居共同構(gòu)成。大寮寨所在的揭西縣,是一個潮汕、客家文化交融的地方。這種交融的現(xiàn)象不但表現(xiàn)在方言口音、飲食、風俗上,同樣也表現(xiàn)在建筑上。

大寮寨的老祠堂--永泰樓,正是這樣的一個建筑群。永泰樓建于乾隆16年〈即公元1751年〉,距今已260年。永泰樓風格主體是潮汕傳統(tǒng)民居建筑“百鳥朝凰”,但也有客家圍屋的樣式。

永泰樓主體祠堂是屬三進三落格式,連同寨門樓在內(nèi)共四進四落,氣勢非凡、規(guī)模宏大,整座古寨城面積約兩萬平方米,周圍環(huán)繞的連體四點金、下山虎遠超一百間!

在同一中軸線,則是建于民國初期,跟永泰樓同樣規(guī)模宏大的“三川堂”(九廳十井)格式的益坤公祠。永泰樓和益坤公祠這兩部分建筑共同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大寮古寨。

時至今日,古寨的東、西、南寨門仍在。整個大寮古寨城面積約有四萬五千平方米。

據(jù)村中老人講,永泰樓以前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卻在“文革”時被破壞掉,1998年經(jīng)族人集資對祠堂主體部分已修繕一新,隱約可見當年雄姿。

大寮村風光秀麗、土地肥沃、地靈人杰,歷代人才輩出,曾經(jīng)在揭陽西門外中富甲一方、威震一時!

據(jù)族譜記載,建寨至民國前,出有歲、恩進士3名,國學生20余名?,F(xiàn)代較出名的有世界銅獎藝術(shù)家鄒富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前駐菲律賓大使商務參贊鄒運爾,國家探月工程總體部辦公室主任、“嫦娥一號”探月衛(wèi)星地面應用系統(tǒng)副總指揮鄒永廖... ...等等

英清古道——清新下徑村

下逕村坐東向西,三面群山環(huán)抱,是典型的客家圍村,現(xiàn)有房屋60座,常住人口350人。明末清初,鄒氏入粵始祖、南宋狀元鄒應龍的第九代裔孫鄒福清遷居下逕,成為下逕村肇基始祖,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鄒氏族人已經(jīng)開枝散葉至英德九龍鎮(zhèn)鄒屋墩村、桐油坪村、曲塘村和浛洸鎮(zhèn)等地。

下逕村是個人文氣息濃厚的古村落,崇尚儒學武藝,重視傳統(tǒng)文化,涌現(xiàn)出鄒文鴻進士等一批文武仕子,享譽清遠。

聽中村的老人家說,這里原本有很多什么珍貴的文物和獨特的古建筑物,但在“文革”中被毀得七零八落。如今幸存著的這座“福清鄒祖祠”和祠堂內(nèi)懸掛著的一塊清代進士匾以及古村前的旗桿夾,成為研究清遠歷史文化和古代科舉制度的珍貴文物。

古老的宗祠、神廳、民宅,加上村后眾多的百年古樹,整個村莊都透著悠悠古韻,充滿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和滄桑感。

從村道走進下逕村,仿佛進入了傳說中的世外桃源,村莊三面環(huán)山,聚氣藏風。東面,一座突屹高矗的山峰,好似一部正在閱讀的巨型天書,打開的書頁恰到好處,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捍衛(wèi)著古村;東南面,奇峰擎天,直插云霄,據(jù)陪同我們的鄒金坤老村長說,抗日戰(zhàn)爭時,很多逃難的人都跑下逕村后背山那幾個大溶洞躲避日本鬼子的飛機轟炸;西北面,山嶺坡度平緩,長滿郁郁蔥蔥的樹木,遮擋著盛夏的酷熱和冬季凜冽的寒風。

北門前面,一條清澈的山溪,從遠處的山坳上奔騰而來,成為下逕村幾百年來的飲用水源。南門前面的那口半月形池塘上,荷花盛開,南風徐來,仿如一派綠野仙蹤。

青山遮不住——陽新立中村

立中是三溪鎮(zhèn)最南端的一個村莊,以徐立中而得名。但徐立中現(xiàn)在并沒有徐姓居民,而是以鄒姓為主

在立中這個幾十戶的鄒姓村莊里,居然保留有三個鄒氏的宗祠或支祠。其中之鄒氏宗祠為三溪八湘一帶鄒氏的總祠,祠堂的總體格局,是單獨結(jié)構(gòu),外觀呈滾龍狀的屋檐極有氣勢,屋檐周邊飾以墨汁和其它染料畫成的屋檐畫。

門牌高大氣派,大門之上鐫有繁體“鄒氏宗祠”四個大字。這蒼勁有力的大字以作門匾。門匾以上繪飾的人物畫像,其寓意為吉祥的民俗內(nèi)涵另外兩個祠堂,是立中本村的兩個支祠。它們的門頭分別篆有“東魯名家”、“荊象朝陽”門匾,前者顯示鄒氏遷徙地的源頭,后者為本地所處的地理形勝。

這水流經(jīng)立中村的古橋邊,發(fā)生了一個讓立中鄒氏世世代代流傳著的一個故事。當年,鄒氏的一位太公外出耕作,晌午時老太婆張氏送茶途中,見有一位儒巾打扮的中年男子坐在橋頭,那男客見張氏近前便詢徑問路,且乞茶解渴,張氏熱情指路,并贈茶解渴。正在說話間,鄒氏太公從山道而來,問清原委,便大罵張氏不賢,弄得客人進退維谷,好不尷尬。待到罵完了張氏,鄒太公復向客人拱手賠禮道歉。道是既有遠客到此,應該相迎到家,不該半途贈茶。如此一說,雙方相談甚歡,在鄒翁盛情相邀之下,客人便到鄒家稍作歇息,便匆匆離去。

不料數(shù)日,官府傳來信息,道是皇上誥命張氏為夫人,而張氏則曰:豈有夫人,而無官人之理?待到官府再報上去,又是一番褒獎,復命鄒翁做官。鄒翁卻是甘守清貧,不愿為官,方才作罷。原來那中年儒生是微服私訪的皇帝。

此后,這鄒氏祠堂多了一塊皇上所賜的匾牌。如今這塊牌匾已然不知所蹤,但熱情待客之風,卻依然保持在這個古老的村落民風之中了。

閩南西藏——和春村

位于華安縣西北部的和春村,海拔1030米,素有“閩南西藏”之稱。這里的村民依山而居,傍水而生。村子里多是鄒姓的高山族,是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省級生態(tài)村、漳州市十大最美鄉(xiāng)村。

安仁堂,位于和春村,為村中三寶之一,安仁堂上擺放著鄒姓祖宗古靈位。那廳堂上的木雕、彩繪、壁畫非常精美,與國寶二宜樓精巧木雕風格一致。廳堂上還有十八只精巧獅子,其中十六只是木雕,最吸引人的還是祠后的二只明朝古石雕獅,栩栩如生。建筑時設(shè)置的許多細部裝飾,至今保存完好,其設(shè)計科學,文化內(nèi)涵豐富,實屬罕見。

圣王廟中有個廣場,是該村民俗文化藝術(shù)活動的聚集地。崇源堂宗祠,雕刻精美,祠前設(shè)有半月圓魚池塘,池中有祠、祠中有池,外觀之美、內(nèi)觀之巧,令人贊嘆不已。大宗“崇遠堂”宗祠,是該村祭祖最主要的宗祠,內(nèi)有元朝的鄒姓祖宗靈位、清代的古楹聯(lián),此外,和春村的“龍興堂宗廟”、“下洋宗祠”等等,其建筑之精美、保護之完好、文化底蘊之深厚,是人類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體現(xiàn)出和春村先祖的聰穎智慧,有極高的研究與觀賞價值。

據(jù)考察,和春村共發(fā)現(xiàn)古宗祠十五座、古廟三座、古土樓五座、古橋一座、古懸棺一座,是元、明、清時期遺留的建筑物。

和春鄉(xiāng)土民俗風情濃厚獨特,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六的大宗祭祖和正月初十日(有時會提前)舉行的鄒應龍民間文化藝術(shù)節(jié)活動,是和春民間民俗文化藝術(shù)兩大盛會。

每當這兩大盛會的到來,和春村村里彩旗飄揚、紅燈高掛,村民都穿上節(jié)日盛裝,舞龍舞獅、鳴響銃、放焰火、走古事、游龍藝,還有薌劇表演、羅鼓表演等等。他們舉行各種活動,祈佑來年平安,五谷豐登,場面十分壯觀有趣,吸引廣東、泰寧、綿治、高安、高石、貢鴨山村等省內(nèi)外宗親前來尋根謁祖。

大好河山 鄒家莊傳統(tǒng)古村

鄒家莊村位于萬全區(qū)安家堡鄉(xiāng)北部丘陵地區(qū),相傳明弘治年間,有鄒明、鄒亮倆兄弟在此落腳拓荒,繁衍生息,并以姓氏取名“鄒家莊”。

趟過歷史的漫漫長河,如今的鄒家莊村種植業(yè)、運輸業(yè)兩大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蓬勃發(fā)展,一個富有特色、幸福美好的生態(tài)觀光小村初現(xiàn)端倪。古香古色的紅色門樓闖入眼簾,一種歷史厚重感瞬間溢上心頭,門匾上“鄒家莊”三個字,仿佛訴說著更迭的歲月變遷。

位于五賜線北,距鄒家莊村入口東200米遠的鄒家莊村史館占地面積3024平方米,因地處鄒家莊先祖立村之地,當?shù)卮迕穹Q其為“溯源臺”。這里全部采用灰磚瓦墻,由主館、入館甬道、環(huán)館綠地和魚戲荷塘四部分構(gòu)成。

850平方米的主館由仿木廊架區(qū)、實物陳列區(qū)、模型展示區(qū)、圖文敘述區(qū)和農(nóng)作物種植區(qū)五個主題區(qū)域。石碾、磨盤等農(nóng)耕工具和布滿生活印跡的鐘表、煤油燈等,又仿佛讓人看到了一家人樸實生活的場景……一件件老物件、一幅幅歷史圖片、一處處花園實景,讓人恍若翻開一沓沓厚重的歷史書卷,真切地感受到舊味古意的濃郁。

遂川古村

新江鄉(xiāng)石坑村以鄒姓為主,已有千余年歷史。詩書傳家,英才輩出,族人參加科舉考試,多有中舉,自宋代以來科考的進士、貢生、舉人、秀才多達262人,這一塊塊立著的“功名碑”就是石坑先人勤奮好學、功名卓著的佐證。

這些功名碑全部采用青石條制作,碑高1.8米至2米,厚度10厘米至20厘米,寬統(tǒng)一為40厘米。頂部多為方形。

古時,鄒氏家族對鄒家子弟中舉者有一條鐵規(guī),即他們回到老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祖。這天,整個家族的人聚集到祠堂,準備香燭爆竹、齋飯米酒祭祀品,打開中門,迎接中舉子弟到宗祠跪拜祖先。

禮畢,中午在祠堂里大辦宴席,給中舉子弟接風。此后,族長按照當時的朝廷禮制,把中舉的朝代年號、中舉級別、立碑時間,請石匠刻在石碑上。然后,根據(jù)不同的等級,將石碑豎立在祠堂門口或中舉人的家門前。日積月累,祠堂門口功名碑林立,光耀了鄒氏眾祠的門楣。

下梅古村落

下梅古民居,是福建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的組成部分,它距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僅8公里。下梅古村位于武夷山市區(qū)東南十二公里處,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以鄒姓為主。

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shù)為一體,外觀古樸,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筑群,現(xiàn)尚存完好的民居有鄒氏祠堂、西水別業(yè)、鄒氏大夫第、施政堂、鄒宅閨秀樓等古建筑。900多米的人工運河穿村而過,沿河兩河建有涼亭闌桿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風貌。

下梅民居建筑門面多飾磚雕、吊樓,青瓦屋頂起架平緩,墻體采用立磚斗砌,木柱板壁。利用挑梁減柱,擴大屋宇建筑空間,東閣西廂,書屋樓臺一應俱全。外部結(jié)構(gòu)以高大的封火墻為主,體現(xiàn)村民封閉、保守的意識。

各民居布局錯落有有致,巷道曲徑通幽,結(jié)構(gòu)精巧的閨樓、書閣、別業(yè)、花園、廂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為了采光、集雨、通風,各民居都設(shè)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擺設(shè)長條石花架,供戶主養(yǎng)花、賞花。一重天井一重廳,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Hash:b44c5a1a37a82635c1136b639c7bba4a3b40c035

聲明:此文由 鄒記福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