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梁思成逝世50周年 | 他的建筑手稿驚艷無數(shù)人!網(wǎng)友:分分鐘媲美電腦制圖!
/FLTRP Humanities/
外研人文”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藝非凡(ID:efifan)
1月9日是梁思成逝世50周年紀念日。
如今想要蓋一個房子,需要3D建模,需要電腦制圖,各種現(xiàn)代手段應有盡有,而在幾十年前,建筑制圖只能靠手繪。近日,建筑大師梁思成大量的建筑手稿在網(wǎng)上曝光,其精致嚴謹驚艷無數(shù)人,絲毫不輸電腦制圖。
這張是清代北平西山
碧云寺金剛寶座塔
這張是建于公元984年遼代
獨樂寺觀音閣剖透視圖
室內有個16米高的觀音巨像,
信徒首先可以在樓閣的底層仰視觀音。
隨后可在中間的暗層,
繞著觀音的腰部一圈,
最后來到頂層,
能近距離欣賞觀音的真容,
極其震撼壯觀。
每張手稿線條流暢,
清晰的結構分析,
成百上千的構件一絲不茍,
中英文注解,備注詳實,
和實物一一對應,
一筆一畫勝過高清掃描儀,
即使外行人看也一目了然,
讓人連連稱奇。
宋代 河北正定縣 龍興寺轉輪藏殿
時至今日很多人只熱衷于
談論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
卻疏忽了,
他們不僅是夫妻,
更是一對建筑學上的知己,
梁思成與建筑的結緣就是因為林徽因。
梁思成談起為什么要研究中國建筑,
他說:
“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
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
她說到以后要學建筑,
我當時連建筑是什么都還不知道。
徽因告訴我,
那是合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
因為我喜愛繪畫,
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筑這個專業(yè)?!?/p>
很多年前,
西方對中國的建筑一直持輕蔑態(tài)度,
認為中國建筑外表簡單
構造簡陋沒有發(fā)展,
再加上中國古代建筑的技巧傳承
主要靠師徒的口傳心授,
能夠傳世的古建筑專著可謂鳳毛麟角,
國際上關于中國建筑的參考文獻極少,
其中從古流傳下來的 《營造法式》,
因為時代久遠,
看起來如天書般令人費解。
宋代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圖樣要略
所以外界普遍誤認為中國建筑
相較于其他系派很低劣幼稚。
而這樣輕浮草率的結論,
甚至影響了中國人自己,
國人對本國藝術發(fā)生過懷疑乃至于鄙薄,
認為只不過是工匠之事。
卻不知道,
中國建筑為東方最顯著的獨立系統(tǒng),
絲毫不受外部文化影響,
淵源深遠,演進程序簡純,
歷代繼承,線索不紊。
中國建筑孕育于 史前時期,
發(fā)育在 漢代,
在唐代 成熟,
到了宋代臻于完美,
直到明代開始衰老。
中國的建筑外表簡樸,
內在結構復雜精美。
那些佛教廟宇中的 翼展屋頂,
宮殿宅第中的格子窗欞、
庭院里的月門和拱橋,
極具特色,
讓18世紀的歐洲設計師為之傾倒,
甚至創(chuàng)造了一種專門模仿
中國裝飾的藝術風格,
“Chinoiserie”,
每一處都凝聚著古代匠人的智慧,
工匠們歷經(jīng)千百年不斷優(yōu)化改進,
建造出適應人們各種日常生活的建筑,
結果到頭來卻被人們所不重視。
梁思成一直對這現(xiàn)狀所憂心,
他特別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
去保護延續(xù)中華文化,
看到了著名的《弗萊徹建筑史》一書,
書中插圖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都令他十分欽佩,
于是決心在自己寫作的 《中國建筑史》專著
以及相 關研究論文中,
要把插圖畫成這個水準。
弗萊徹建筑史手稿
而這談何容易,
要知道那個年代不像現(xiàn)在設備先進,
資源渠道眾多,
可以安心的坐在窗明幾凈的書房專心繪畫,
那是一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
經(jīng)濟困難,
測繪工具簡陋,
出行極其不便,
人們溫飽尚不能滿足,
更別說去全國各地探尋古建筑,
并且把測繪圖達到世界水準。
其困難絕非一般,
但梁思成卻把這項任務當成己任,
作為畢生的使命。
30年代,
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及助手 莫宗江,
自帶行李鋪蓋卷,
背著測量儀器在中國各個角落考察古建筑。
因為環(huán)境簡陋,
他們只能在古廟或者路邊小店中投宿,
虱子成堆,
有些地方還要提防土匪,
在這種環(huán)境下,
他們 克服重重障礙,
拉開皮尺,
一點一點丈量著建筑的大小構建。
為了 測量、拍照、記錄,
他們臨時搭起腳手架,
去抄寺廟石碑上記載的修廟年代和經(jīng)過,
驚動無數(shù)蝙蝠,
揚起千年塵埃,
冒著生命危險踩高沿低,
一邊躲避戰(zhàn)亂一邊寫下《中國建筑史》。
林徽因曾特別自豪地宣布,
自己是古往今來第一個登上天壇屋頂?shù)呐恕?/p>
不僅如此,
她可能也是唯一一個
曾經(jīng)穿著旗袍登上古建筑的女人。
其中最驚險的一次,
當屬測繪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有67米多高,
是當今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筑。
建成于遼代,
非常雄渾,
木塔外觀是五層,
內部加上暗層其實有九層。
梁思成和助手莫宗江兩個人
花了整整兩個星期的時間,
把木塔從下到上一層一層地全都測量了,
最后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 是
塔頂和十幾米高的塔剎。
莫宗江后來回憶,
他們兩人從塔剎基座一個
維修用的小門走 到屋頂上。
本來塔剎的頂上有 八根鐵鏈
拴著屋頂?shù)?八個屋角,
防止大風把塔剎吹走,
由于年久失修,
這些鐵鏈都垂了下來。
梁思成為了考察,
竟然握著冰冷的鐵鏈雙足懸空往上爬,
助手一看也咬著牙往上爬,
就這樣把
塔剎也測量下來。
事后回想起來讓人冷汗直流,
在沒有任何安保的情況下,
只要手一松,
就會粉身碎骨。
在考察過程中,
發(fā)現(xiàn)了佛光寺唐代大殿。
這是梁林夫婦考察
古建筑人生的黃金時刻,
因為在此之前,
同樣進行過廣泛長時間調查的
日本學者斷言,
中國大地上已經(jīng)沒有一千年以上的
唐代木構建筑,
如果想看唐代建筑,
必須去日本。
之前整整5年,
梁思成和他的同事從沒有發(fā)現(xiàn)過唐代建筑,
直到遇到佛光寺這個斷言才被攻破,
這是里程碑式的成就,
鼓舞著每一個建筑屆的人,
極大的增強了他們重拾
中國古建文化的決心。
就這樣,
他們前后花了 9年時間,
輾轉 15省200余縣,
考察過的建筑物超過兩千個,
全面深入地介紹和記錄了
中國古建筑的發(fā)展史和技術特點。
但也因為路上的舟車勞頓,
林徽因患肺結核臥床不起,
梁思成因脊椎損傷只能靠花瓶支著下巴,
兩個建筑界的伉儷夫婦為了
建筑事業(yè)幾乎付出了所有,
透支了所有精力,
但他們卻從不后悔。
梁思成說:
“其最終目標,
是為了編寫一部中國建筑史。
這一課題,
向為學者們所未及,
可資利用的文獻甚少,
只能求諸實例?!?/p>
這些手繪圖和電腦一樣專業(yè),
卻比機器制圖多了一些人情味,
因為里面包含著兩位學者對
自己國家文明瑰寶的深深熱愛。
這些手稿出生的背景很動蕩,
手稿集結成冊面世的過程也很波折,
先后經(jīng)歷過1939年底片被毀,
僅存的圖像資料輾轉美國、英國、新加坡,
直到1980年才回到國內與清華大學
保存的梁思成 《圖像中國建筑史》
文稿重新合璧,
前前后后三十年,
而那個時候梁老先生已經(jīng)去世近8年之久,
這是國內第一本較為系統(tǒng)論述
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歷史的專著。
這些手繪圖之所以珍貴,
不僅僅是因為身處亂世,
更多的是因為有很多上千年的建筑
如今已被各種原因破壞消失,
后世的我們只能從梁思成
手稿里一窺昔日風華。
這座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建筑
叫做 廣濟寺,
位于河北寶坻縣(現(xiàn)屬天津)。
它建于遼代,
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木建筑中最老的之一,
距今已經(jīng)有一千年的歷史了,
其中的三大士殿為磚木斗拱建筑,
內部梁枋結構精巧,似繁實簡,
極用木之能事,
凝結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只可惜現(xiàn)如今只能看到梁思成的手稿
和一座2007年重建的新寺。
因為在1947年,
“不識貨”的縣長輕飄飄地說:
“把那個“破廟”的木材,
拿去修橋,
這橋還能為人民服務?!?/p>
廣濟寺三大士殿平面及斷面圖
于是這座在縣長眼里
“毫無價值的破廟“就消失了,
當梁思成于1953年得知這消息時,
痛徹心扉地惋惜道:
“我也是遼代的一塊木頭!”
于20世紀60年代被拆毀,
這些偉大建筑和建章宮、
阿房宮同樣的命運,
同時期,
當日本頒布的保護古建筑法已經(jīng)施行幾十年,
中國對古建筑卻毫不重視,
眼睜睜地看著一座座有著
千百年歷史文化的古建被推倒破壞,
那種心痛無力感時刻
拉扯著林徽因梁思成夫婦。
梁思成的手繪圖是中國古建筑的一個縮影,
對中國古建筑設計藝術和
發(fā)展傳承有著重大影響,
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xù)。
那個年代生存尚且不易,
更別提梁老先生愛國人士,
頂著巨大壓力,
甚至冒著生命危險,
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保護延續(xù)著中華文化。
這種精神和行為,
正是我們這個年代最欠缺的東西。
先輩不易,
后輩當倍加珍惜,
唯有自強自信才不負前輩重托,
才能重拾昔日風華,
才是真正地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點分享
點點贊
點在看
Hash:0f3fa857146e3645de3a9ee132e34366bef24c5e
聲明:此文由 外研人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