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余年銀行會館,“活”出另一番風采

銀行會館是廣州銀號行業(yè)

共同創(chuàng)立的行業(yè)會館,

為廣州如今僅存的

兩個行業(yè)會館之一,

另一個會館是錦綸會館,

歷史較為悠久。

建筑名片

銀行會館位于廣州市荔灣區(qū)珠璣路連珠巷18號的詹天佑小學(珠璣校區(qū))內(nèi)。銀行會館是清代廣州銀號的行業(yè)會館,始建設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繁盛時期占地2000多平方米。

銀行會館的主要職能是共同訂立行規(guī),維護同行利益和限制不正當競爭,它見證了當時廣州的經(jīng)濟繁榮,而且也是商人自治的萌芽。

2005年9月,銀行會館被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有著300多年歷史的銀行會館現(xiàn)已成為廣州市荔灣區(qū)詹天佑小學(珠璣校區(qū))的一部分,孩童的笑聲和跑跳聲讓這座歷經(jīng)滄桑的銀行會館“活”出了另一番風采。

銀號集中,吸引花市開在毗鄰

隨著詹天佑小學大門的打開,古色古香的銀行會館的頭門和中堂建筑主體映入眼簾。

米高的大木門,搭配的是兩面高大厚實的門板,根部嵌入堅實的花崗巖中。

仰頭只見石門額上刻有大大的“會館”二字,及上下款“同治”“銀行”等文字。雖然大門上朱漆不再,門額上的文字已有部分被灰泥封住,但這些依然難掩銀行會館當年的氣派。

據(jù)介紹,當時銀號行業(yè)之所以創(chuàng)立這個會館,主要是為了共同訂立行規(guī),維護同行利益和限制不正當競爭。由此不難看出當年廣州銀號業(yè)的興旺的程度。

據(jù)記載,今十三行、光復南路、和平東路一帶曾是華商銀號業(yè)的集中地。

1932年曾有統(tǒng)計,荔灣地區(qū)就有銀號300多間,占全市銀號總數(shù)一半,而在上述地帶的銀號就有250多間。

正因這一帶是全廣州財氣最旺之地,從清代中期到1955年,廣州中心花市一直設在十三行附近的槳欄路、光復南路。

當時,銀號老板為斗闊氣顯排場,紛紛將花市最名貴的梅花、吊鐘、桃花搬入自家店堂,還將店堂里布置一新,懸掛名畫。

新年第一天開市,晚上12點潮水漫漲之時(俗話“水為財”),各銀號拜祭財神,然后大放鞭炮。此時,只見掌柜裝模作樣地打開賬簿,把算盤打得噼啪作響;抓秤店員則把天秤叮叮亂敲;負責篩銀的,把銀毫故意篩來篩去;負責點驗銀子的,把銀毫亂抓亂扒,務求銀毫相碰聲、算盤聲、敲擊天秤聲洋溢街外。

這種獨特的過年風俗,如今也只能供一些年長的老人回味了。

為聚財氣,選址在水浸街

銀行會館的大殿寬且深,約有十米高,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前后四根麻石立柱,石腳青磚均保存良好,有著典型的嶺南建筑特色。

這里是當年的第一進大廳,用來作為會議室用的,是銀號老板議事的地方。

銀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金融機構(gòu)。廣州的銀號經(jīng)營項目主要為存款、貸款、匯兌等資金融通調(diào)撥業(yè)務,規(guī)模大的銀號還發(fā)行銀票,在流通上有鈔票的部分功能。

作為廣州銀號行業(yè)的行業(yè)會館,銀行會館的建造自然希望匯聚財氣。

據(jù)介紹,銀行會館所處的連珠巷原是一條水浸街,而銀號老板們卻正正看中了這一點,因為在他們眼中“以水為財”,于是建館時選了這條水浸街。

事實上,銀行會館當年的輝煌也確是財氣的見證。最輝煌時會館有三路四進,面積2000多平方米。

根據(jù)目前珍藏于廣州市博物館的兩方碑記——“癸酉重建銀行會館碑記”和“癸酉重建銀行會館形圖碑記”,銀行會館始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是清代廣州金融業(yè)的行會組織。

碑記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銀行會館時刻置于該會館內(nèi)的。這次重建時,出資修建的銀號有64家。而在此前的一百多年間,已6次翻修、擴建會館。其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該會館也曾重修過,當時參加重修會館的銀號只有34家。

前后相距105年,參加修建的銀號增加近一倍,說明了廣州銀行業(yè)的興盛。

來源:廣州荔灣發(fā)布、老人報

相關文字和圖片版權(quán)歸屬來源作者,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Hash:3c1ef2e9b9257107a39bc93277ba186b0bee801d

聲明:此文由 文化廣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