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真正年輕,卻已老去的廣州工業(yè)時代

1

大沖口的老倉庫

百余年前,荔灣、芳村地區(qū)陸地平坦開闊,水路四通八達,當近代工業(yè)在廣州興起時,這里便成為最重要的物流中心。大沖口是南方最大的煤油集散地,日本的日清倉庫、美國的美孚倉庫和英國的亞細亞油庫、德士古油庫、渣甸倉都在這一帶,幾乎壟斷了當時整個華南地區(qū)石油供應,如今仍有一些工業(yè)建筑保留下來,反映出清末民初廣州作為一個商貿(mào)中心,物流業(yè)的發(fā)達。

1

亞細亞龍嘜倉

龍嘜倉沿著鶴洞新馬路往前走,在一個廢物站和運砂船堆起的砂石小山附近,有一個不大起眼的大院,里面隱藏著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的龍嘜倉。光緒二十年(1894),殼牌煤油開始進軍廣州,在沙面設立香港分行的分支機構。

光緒三十二年(1906),英國殼牌石油與荷蘭皇家石油公司合并為英荷殼牌石油公司,亞細亞火油公司是其子公司,一度成為壟斷亞洲煤油市場的銷售機構。它在芳村興建了一系列的倉庫、碼頭,而龍嘜倉就是其中之一。但也有資料說,龍嘜倉是1920年代建造的。

經(jīng)歷了百年風雨,龍嘜倉走過了一條很長很長的時光隧道,出了隧道的那一頭,才發(fā)覺西風涼,換了人世間。如今倉庫四周的環(huán)境,一片荒蕪,雜草叢生,敗葉滿地。不再聽到貨船泊岸時的喧囂,不再見到各地承銷商每天排著隊,用大瓦缸、大鐵桶、舊煤油罐來裝煤油的盛況,它的時代,已成追憶。

墻上嵌著的“近代洋行倉庫和碼頭舊址 龍嘜倉舊址”的銘牌,但似乎從來沒人投以關注的一瞥。那些人馬喧闃,貨如輪轉的日子,早已煙消云散,只剩下一座外觀非常殘舊的長形石瓦建筑,以及幾株老雞蛋花樹,在曉風晚露中,花開花落,年復一年。

亞細亞花地倉

花地倉芳村大道東墩頭西街,曾經(jīng)是亞細亞火油公司在廣州的儲油倉庫,人稱“花地倉”。如今還有兩幢辦公樓、三座舊倉庫、四座大型油罐和一座臨江碼頭。辦公樓坐南朝北,是西式磚木結構的兩層建筑,屋頂為四角攢尖頂。

它的建筑年份,已模糊不清,據(jù)說可能是民國初年;另一幢辦公樓位于西面,是磚混結構的兩層建筑。在三座舊倉庫中,有一座是建于民國初年,另兩座建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原來都是桶裝油料倉庫;那個破舊的碼頭,至少已有80多年歷史,原來是油船停泊和貨物裝卸之處。

多少個春夏秋冬,這些老建筑就這么靜靜地待著,仿佛它們堅信自己還會有重新進入人們視野的那一天。然而,這一天的來臨,卻不知是福是禍。盡管被列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但2007年花地倉卻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四個油罐中的兩個被全部拆除,剩下的兩個也慘遭煎皮拆骨,被文保專家形容為“觸目驚心”,文物主體甚至“已經(jīng)滅失”。而在被嚴重破壞的油罐旁邊,一幢星級酒店大樓平地而起。這個曾一度被人們形容為“華麗變身”的改造項目,把文物的價值都變沒了。

渣甸倉的部分倉庫

渣甸倉又稱“內(nèi)五”、“港五碼頭”,位于珠江白鶴洞河段的岸邊,是民國初年英國怡和洋行(又稱為渣甸洋行)在廣州開辦的港口碼頭和倉庫,原占地13.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是當時廣州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物資倉儲庫區(qū),現(xiàn)存有六座倉房和一座臨江碼頭,歸廣東省糧油儲運公司使用。

倉庫建筑為紅磚黑瓦(材料為鐵皮),倉門開在東西向的側面,墻體呈塔形,最高處有三角形山墻,驚鴻一瞥,似有巴洛克風格的影子,但由于是倉庫,裝飾十分簡單。外墻批蕩是用白灰、桐油糯米粉三種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堅固防水、防蟲,質量甚高。這種批蕩技術,是嶺南建筑所特有的,顯然是本地“三行佬”的杰作。

倉庫內(nèi)部為鋼架結構,空間闊大,沒有一根柱子。排風口設計巧妙,可以提供流暢的排氣,但陽光卻無法直射進來,雨水也打不進。全部鋼材是從英國進口的精鋼,當時中國還生產(chǎn)不出如此高純度的鋼材。直到1990年代,倉庫使用單位還收到這些鋼材的英國制造商發(fā)來的函件,對鋼材使用情況進行質量跟蹤。英國人對產(chǎn)品質量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德士古油庫 位于白鶴洞南枝圍,緊靠著鶴洞大橋。始建于1924年,現(xiàn)保留的歷史建筑物有臨江碼頭一座,是美國德士古火油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最早在廣州建的倉庫。

日清倉位于芳村大沖口毓靈橋東側,是日本商人清末民初在廣州開辦的港口碼頭倉庫,2008年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處在廣州港務局芳村港務公司的作業(yè)區(qū)內(nèi),還保留著一座建于1920年代的倉庫。

美孚倉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是從同治十三年(1874)開始,通過沙面的分公司進入廣州市場,推銷星嘜和鷹嘜煤油,在兩廣建立廣泛的銷售網(wǎng)絡。當年美孚在芳村設立的倉庫,如今是海軍的鶴洞倉庫,仍在正常使用。

這些近代工業(yè)的遺構,在當時也許只是一些普通的建筑,但今天看來,卻別具工業(yè)時代的粗獷、簡潔風神,是時間賦予了它們生命的力量,凝重,堅實,恒久。

2

鐵路曾經(jīng)是工業(yè)文明的象征

黃沙火車

黃沙火車站如果說錦綸會館所代表的那個時代,還帶有?;~塘的農(nóng)耕色彩,或者說,龍嘜倉、美孚倉和渣甸倉這些洋名稱,難免會喚起人們對歷史創(chuàng)痛的記憶,那么,黃沙火車站的建成,則象征著現(xiàn)代民族工業(yè)在廣州的崛起,讓國人無比自豪。

民間有“路通財通”的說法。廣州的現(xiàn)代工業(yè),是從修建鐵路起步的。粵漢鐵路最早由英國提出修筑方案,鄂、湘、粵三省官紳集資興建,后來因為籌款困難,經(jīng)官府提議,以三省名義,聯(lián)合舉借外債,由三省分攤償還。但廣東商人不甘路權被洋人控制,自籌資金,發(fā)起贖路運動。在他們的爭取下,粵漢鐵路的廣東段,最終完全實現(xiàn)商辦,既不借外債,也不要官府的資本。后來導致大清倒臺的鐵路風潮,席卷全國,廣州人發(fā)起的贖路運動,實有打響第一炮之功。

光緒二十九年(1903)廣東全省鐵路真正通車的,僅有一條49公里長的廣三(水)鐵路,這是粵漢鐵路的支線,總站就設在今屬荔灣區(qū)的石圍塘。粵漢鐵路南起廣州,北抵武昌,橫跨三省,全長1000多公里,被視為貫通南北的經(jīng)濟大動脈,它的最南端出發(fā)站,就設在荔灣區(qū)的黃沙,也即今天的黃沙大道南,西瀕珠江,東接市區(qū),背靠新風港碼頭。廣州人后來習慣稱它為“南站”。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南站始建于光緒二十五年(1901)。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立粵路公司,鄭觀應、黃景棠出任總辦和副辦。黃景棠就是小畫舫齋的主人。第二年粵漢鐵路廣韶段的黃沙、西村、小坪、大朗、江村各站,都已開通,每天有三班火車來往。到第三年,通車至源潭。

宣統(tǒng)二年(1910),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出任粵漢鐵路公司總理兼總工程師。1912年,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南返廣州后,曾視察粵漢鐵路,詹天佑以廣東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總經(jīng)理的身份,率領公司成員隆重歡迎孫中山,并留下了珍貴的合影。

辛亥革命后,黃沙火車站建起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站房,是一幢西式風格的兩層帶拱門、券窗的建筑,坡面屋頂,兩邊的硬山頂有浮雕裝飾。在站房樓頂正中,有一座類似老虎窗的小樓,頂有西式山花,下面嵌著“黃沙車站”和“商辦廣東粵漢鐵路”招牌。樓前就是月臺。1916年粵漢鐵路通車至韶關后,孫中山曾多次從黃沙車站乘車北上督師和勞軍。

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著名的“人字形”鐵軌

1936年粵漢鐵路全線通車,車站有旅客站臺兩座,長廊雨棚140米,還有一座鋼筋混凝土柱貨棚。抗日戰(zhàn)爭期間,這些建筑大部分被日軍的空襲摧毀。1947年黃沙車站改名為廣州南站,主要辦理貨運。1953年,廣州南站進行了擴建,成為華南地區(qū)最大的貨運站?,F(xiàn)存的建筑,大部分是那時興建的。2001年,在詹天佑誕辰140年紀念日,由著名藝術家潘鶴制作的詹天佑雕像,在南站落成。

這個百年老站在2005年終于關閉了,記載著中國鐵路歷史的一頁,就這樣靜靜地翻過去了。舊址被改造成為廣州黃沙水產(chǎn)市場的“南站冷凍食品交易區(qū)”。2014年,廣州市出臺了推動專業(yè)市場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全市近700家專業(yè)市場面臨或關閉或搬遷的局面,黃沙水產(chǎn)市場也開始擇地搬遷。

據(jù)說,原址將規(guī)劃為一個標志性的鐵路主題公園,包括鐵路博物館詹天佑紀念館等,總占地面積約7.3萬平方米。

3

咱們工人有力量!真有力量?

協(xié)同和機器廠

協(xié)同和機器廠這間位于芳村大涌口的機器廠,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由陳拔廷、陳沛霖和何渭文三人,籌集三萬銀元創(chuàng)辦而成。是廣州早期的民族工業(yè)之一,以開辦米機起家,當時只有一臺17英寸60匹馬力的煤氣機,輾米用的撲磨與橫磨一套。經(jīng)第一代創(chuàng)始人的奮力拼搏,協(xié)同和全盛時期(1936年前后),連香港分廠職工共700多人,生產(chǎn)的柴油機從最初的火膽機至紙煤機,從二沖程至四沖程,在國內(nèi)市場上,均極負盛名。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協(xié)同和雖然遭到嚴重破壞,但戰(zhàn)后很快恢復了元氣,1949年國民黨逃離廣州時,協(xié)同和是一家有302名職工的大廠,生產(chǎn)柴油機、碾米機、水泵、油泵、榨油設備、壓縮機、煤氣機等,是華南最大的機器制造廠之一。1966年,工廠更名為廣州柴油機廠,是華南地區(qū)最大的柴油機專業(yè)制造廠。

協(xié)同和機器廠舊址在2005年被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包括廠房一座、倉庫一座和一幢陳拔廷的別墅。廠房建于1922年,使用時間已逾90年。使用德國鋼筋搭建,屋頂是木梁磚瓦,有三角形山花。車間長34米,寬33.6米,高約10米;正門口呈圓拱形,上方刻有“協(xié)同和機器廠”字樣。

2009年,柴油機廠聯(lián)合深圳的企業(yè),共同合作對靠近江邊的老廠區(qū)約三萬平方米地塊進行改造,協(xié)同和機器廠廠房主體,將改造為“柴油機博物館”。本來這是一個很好的規(guī)劃,可惜,博物館還沒建起來,陳拔廷別墅已被租用單位非法拆除。雖然有關部門對該租用單位作出了罰款人民幣50萬元,責令恢復文物原貌的行政處罰,但復建的別墅,既不在原地,建筑材料、工藝也全是新的,甚至連外形也與原來不符,已沒有什么文物意義了。

讀本號文章,品廣州往事:

Hash:fee9423349651b29113c0b0f8b31f1728c24a21a

聲明:此文由 歷史現(xiàn)場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