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最美小鎮(zhèn)參選推薦:江北區(qū)五寶鎮(zhèn)
由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全市38個區(qū)縣及萬盛經開區(qū)電視臺聯合主辦的“百萬網民點贊重慶最美小鎮(zhèn)”活動8月7日正式啟動。
江北區(qū)五寶鎮(zhèn)
也參選重慶“最美小鎮(zhèn)”了
五寶鎮(zhèn)到底美在哪兒?
???
(請在WIFI下觀看,土豪也別隨意)
“
一
山
阻
斷
紅
塵
紛
擾
兩江環(huán)抱桃源世界
”
“一山阻斷紅塵紛擾,兩江環(huán)抱桃源世界?!?a href='/jiangbei/' target=_blank>江北區(qū)五寶鎮(zhèn),坐落于長江之濱、御臨河之畔,背靠明月山脈,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江岸線多達15.2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46%,形成獨特的背山面水的優(yōu)越地勢。距觀音橋商圈40公里,與兩江新區(qū)一山之隔,隨著明月山隧道的打通,到規(guī)劃55萬人口的魚復工業(yè)園僅有五分鐘的車程,區(qū)位優(yōu)勢十分明顯。全鎮(zhèn)幅員面積41.2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1個社區(qū),總人口14673人。
五寶歷史悠久,古屬巴國、巴郡,至今已達3100多年。據考證,明清時五寶最為繁榮,建寺廟、設義學、遷場鎮(zhèn),處處均有古人遺跡。而“五寶”得名,更是源遠流長,傳說紛呈,與明朝建文帝朱允炆避難于此密不可分。建文帝一行逃難到五寶,化為和尚隱居于驛龍廟。一日,建文帝一行人踱步來到馬嶺坪(今五寶鎮(zhèn)政府所在地),眺望遠方,東有長江滾滾,南是山峽奇峰,西靠義學大山,北址太洪江邊。沿岸風景秀麗,山上松柏滴翠,江中水清魚翔,岸灘沙凈石奇。建文帝贊嘆不已,“圣地五寶也”,正是帝家歸隱之所。他觸景生情,口占一詩:“太洪江邊一秤砣,長江作桿又如何,天邊彎月是掛鉤,稱我江山有幾多。”之后,為紀念建文帝之盛贊,后人改“大洪江鎮(zhèn)”為“五寶鎮(zhèn)”。在今天,人們賦予了“五寶”新的含義:山、水、林、泉、峽,這些與居民們朝夕相處的守護者被銘記于心。
近年來,五寶鎮(zhèn)大力積極推進現代化城鎮(zhèn)建設。2015年3月,五寶鎮(zhèn)全面完成干壩天寶胡小區(qū)和萬緣翠塘灣小區(qū)兩個農民集中區(qū)的分房入住工作,衛(wèi)生室、警務室、社區(qū)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室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水景、植被、文體活動場所規(guī)劃設置與城里的商業(yè)小區(qū)相比也毫不遜色,900余戶居民住進新居,拉開美好生活的序幕。
與此同時,五寶鎮(zhèn)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備,境內唐鳳公路(明月山隧道)、五箭路、魚五路與主城相連;鎮(zhèn)內80余公里水泥硬化率達98%,公路四通八達,長江黃金水道運輸暢通無阻;水利、電力、信息化建設配套完善,是全市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20個建設示范鎮(zhèn)之一和全市100個中心鎮(zhèn)之一。
五寶鎮(zhèn)得名源于謎一般的建文帝行蹤,作為全國建文帝迷蹤最有名和留存遺跡最多的地方之一,這里每一處似乎都可以真真切切聽到這位明代落魄皇帝的深深嘆息。
在重慶,和建文帝行蹤傳聞相關的遺跡有史可考、有文可查、有據可循的就有30來處,有關的地名更是上百,幾乎遍布重慶全境。但不管哪種說法,幾乎對其登陸重慶的起點都驚人一致,那就是五寶的太洪崗。
如今,這片由整塊巨石形成的平緩巖石依然靜靜斜臥在兩江交匯的漩渦之中,千百年來反復行走留下的深淺坑洼讓人不時回憶起那些匆促的身影。據說建文帝一行化作“行腳僧”從京師逃出后,四處漂零,于公元1406年5月逃至大洪江投靠舊臣李景賢。李景賢在太洪崗秘密迎駕,奏請建文帝暫時安避此地,叩曰:“此方雖屬偏僻,卻是風水寶地,域內有山、水、泉、峽、寺五寶,實乃休養(yǎng)生息之上佳處所也!”并詳解五寶之靈,稱“今本轄得以五寶恭迎圣駕,侍奉皇上,既為天意,亦為鄉(xiāng)梓之幸也!圣上不妨權且在此休養(yǎng)生息,靜待時變;一當否極泰來,宇內澄清,即是圣駕返京,重登帝位之時也!”建文帝聽罷,環(huán)顧沿岸風景秀麗,山上松柏滴翠,江中水清魚翔,岸灘沙凈石奇,加上處犄角之地,交通進出甚為不便,確實為避難之絕佳,于是就安頓了下來。
為了永志建文帝勞途駐足、轉危為安、棄難呈祥的榮幸,后人便將迎候建文帝登岸的太洪崗更名為接圣臺,因重慶地界迎官接圣歷來都是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的朝天門,故接圣臺至今還保留著“小朝天門”的稱呼?;实垴{臨的大洪江也從此有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御臨河。
箭沱灣棄甲散軍,驛龍廟歸隱修行
建文帝初到五寶,常常登高望遠,看著滾滾長江,想到江的那頭便是祖宗開創(chuàng)基業(yè)之地,無奈亡國之痛、毀家之恨總難消釋。多年的逃亡生涯,早已讓跟隨的軍士們疲憊不堪,自己也漸感復位無望。一天傍晚,建文帝在眾軍士的護衛(wèi)下順御臨河而上,突見大河聲勢奪人地嘶叫著沖出深谷,卻又在一處沱灣外徘徊不前,隨后在漩窩中掙扎著化為烏有,他突然感傷,這不正是自己悲慘命運的寫照嗎?不禁失聲痛哭,遂吩咐隨行將士把隨身兵器棄于沱灣,就地遣散。這個兵士棄甲扔箭的沱灣便有了新名字--箭沱灣,而軍士放逐馬匹的地方也成了今天的“馬嶺坪”。這里也是五寶和御臨河風景區(qū)中最為迷人的地方,時至今日依然峽谷幽深、樹林森森、漩渦翻滾,面對此情此景,也難怪建文帝會心生如此斷絕塵世的決心。
遣散兵士之后,建文帝令李景賢選擇隱秘之地伐木建廟,在這里,君臣一行從此開始了真正出家修行的生活。為確保建文帝安全,李景賢除修廟藏身外,還聯合當地秦、陳、朱、王、李五大宗族,跟不愿離去的遣散軍土在周邊筑土為寨,并掩人耳目稱“寨”為“堡”,明曰防匪,實為護帝,五堡之名由此得來,后因為前有山、水、泉、峽、寺五寶之說,更名五寶。而這座為建文帝避難修建的寺廟便是驛龍廟,意為真龍?zhí)熳玉v留的廟宇。盡管后來為了更加隱蔽,建文帝先后內遷渝北龍興、沙坪壩磁器口、江北鴻恩寺、南溫泉建文峰等地,最后離開重慶地界,遁跡江湖,不知所蹤,但驛龍廟卻一直香火旺盛,規(guī)模最大時占地面積達300平方米,有房12間,分正殿和左右?guī)?。正殿設有泥塑川祖、觀音、藥王、雷神等20余尊神像,左殿設學堂一間,右?guī)抗悗熀蜕凶∷?,左側供一丈多高的山?a href='/pusa/' target=_blank>菩薩,山門前則供有觀音菩薩、設香爐,以便過路香客燒香朝拜,從目前的遺跡依然可窺見當年的宏大規(guī)模。
四甲灣大莊園之殤與雄渾天保寨如果說建文迷蹤是五寶的魂,那從遠古到明清長達幾千年留存下來的眾多古跡便是支撐著五寶文化底蘊的骨架。它們不僅種類豐富,而且極具時代特征。遠古的人類活動痕跡、戰(zhàn)國時期的巴人遺跡和崖墓、漢代的古墓、宋元扼守兩江的軍事設施,再到明清建寺廟、設義學、遷場鎮(zhèn)達到全盛,將這座擁有2800多年歷史傳奇的古鎮(zhèn)每一個輝煌時刻精彩定格。
論及最精美,則非四甲灣民居莫屬。四甲灣民居乃五寶王氏大莊園,相傳王家為名門書香世家,一門四代連中四個舉人,故名為四甲灣,身世如此顯赫,其莊園當然毫不含糊。雖然修建年代無法考證,但其修建的原因卻在五寶流傳甚廣,據傳竟由一句話引起。當時,王家大兒子迎娶了河對面大地主張家的小姐。吹打中,張家一個下人說了句:“你這房子,還沒有我家拴馬的房子漂亮?!本瓦@一說,王家覺得很沒面子,遂決定全力修建一座豪華大莊園。該莊園占地10多畝,總體建筑呈清代宮殿式設計,布局如同一只螃蟹,正廳大屋為蟹身,兩側偏尾為蟹夾,朝門牌坊為蟹嘴,園后兩口水井為兩只蟹眼,大門形如高大牌坊是莊園最為精髓所在。通體白色,青磚灰瓦,屋檐上挑,建筑內部的橫梁、門額、廊柱等都帶著精美的雕刻,加上屹立于高臺,可謂氣勢非凡,數里可見。依坡而建的四面高墻全為青磚,設計共建48扇門,每扇門響聲不同,可以此判斷哪里的門在開、關。不過,王家在彰顯氣派中付出了慘重代價:莊園還沒有全部完工,積蓄的財產已用盡,最后只能守著一幢莊園孤老,卻留給世人一座驚人的建筑杰作。
五寶素來古寨眾多,尤以新三村的古石寨--天保寨為雄,它地踞高地,扼守險關,俯臨大河,四周巨石砌墻,只留一石門與外界相通,固若金湯,只可仰望,不可覬覦。嘉慶二年至七年(1797-1882)白蓮教義軍經河南、陜西直入四川,在江北駐扎三個月后,奔長壽而去。為防白蓮教卷土重來,江北廳通令“各地建立城堡堅壁清野?!睍r下清朝政府組織紳民捐款,在戰(zhàn)略要沖修建了天保寨,在以后的數百年間,石寨歷經戰(zhàn)火洗禮依然屹立不倒,今站在寨墻上遠眺,盛氣凌人、君臨天下的霸氣不減當年。
白骨亭鎮(zhèn)江傳奇
舊時在長江跑船的人罕有不知五寶白骨亭,如今老一點的船夫談及起來依然滔滔不絕,稱之為此段長江最為神奇的一個地方,因為有它的存在才保得一方江水平安。而這一切都源于一個在船夫和五寶人中世代相傳的故事。
五寶馬嶺坪自古有個說法,從龍頂山(今干壩村)經龍岡山(今新三村玉皇觀)到張家沱(今新三村十四社),地背是一條龍。據說古時一個姓汪的陰陽師,帶著他母親的尸骨從幺灘追隨龍脈來到下梁沱,見當地民居正在修建觀音寺(距白骨亭右僅100米)。如何將尸骨人不知鬼不覺地埋葬在龍脈上呢?他靈機一動,假裝廚師求觀音寺主持允許他在此做工,尋機下手。就這樣過了幾個月,到了一月間的一天,人們突然發(fā)現這位廚師不知去向,接著幾天之內下梁沱頻頻出現怪事:凡是過往下梁沱的船只,都無緣無故沉沒,尸體在沱內旋轉流不出沱,使得下梁沱臭氣熏天;廚房內地下突然自然凸出地面形成了一個墳堆,使得寺廟無法修建,主持使盡各種法事仍不管用。正在此時,一個老和尚從巴縣木洞路過,得知此地龍脈被人所占,又聽聞各種怪事,他四下細瞧,方知此墳作怪,于是吩咐主持安排民工將墳挖掉,建一座石塔,呈六邊形,高15米,直徑2米,取名為白骨塔。建好后,鄉(xiāng)人將下梁沱內的尸骨收于塔中。從此,沱內的怪事沒有了,過往船只安全了。從那時起,下梁沱再未翻過船,也沒有人淹死了,白骨亭則成為了幾百年來保佑船夫平安的一座燈塔,完好保存至今。
此外,巡檢司、玉皇觀、義學廟、五宮堂、萬緣橋等都各具特色,其原始和滄桑反而別具魅力,盡管很多早已破舊不堪,僅剩些許遺址散落,但在齊腰的雜草中邂逅著風化嚴重的高大佛像、有著精美雕刻的殘垣斷壁……一種來自歷史長河中的低沉回音,總是聲聲撞擊著我們的心扉。
Hash:99bc6e51a4eada27abe1896143c854ee9bac3338
聲明:此文由 兩江生活圈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