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行求真 博學樹人 ——我校前身之一“漢口博學書院”的辦學及其探索

1899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博士(Griffith John)在漢口后花樓居巷創(chuàng)建漢口博學書院,最初命名The London Mission College,首任校長為麥克法蘭(A.J.Mac Farlane)牧師。1908年,新校舍落成后,改為The Griffith John School。1924年,漢口博學書院大學部并入私立華中大學,成為我校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部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今的武漢四中。

?;?/p>

學校校訓“勤、樸、博、學”,以“純粹博大之學問”、“促進人類進化之大同”為辦學理念。書院堅持智育與德育并重,體能與才藝雙修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樹立學生真誠、勤奮、務實、自信的生活信念,著力打造活潑開放的校園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體育、音樂等多方面的才藝,博學書院的辦學理念及其實踐探索在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The Old School stands.

(漢口博學書院校歌)

Term follows term!

The students come and go;

Masters grow grey;

But---rain, or shine, or snow---

Tha Old School stands.

Year follows year!

Old customs pass away,

Unchanged,midst change,

For Truth,hard work,fair play

The Old School stands.

So passes time---

The bell checks off each hour---

Schooldays are gone;

We come to manhood’s power.

Memory revives;

In tales,both grave and gay,

Re-fight our battles,

Glad our sons can say;

“The Old School stands.”

一、書院創(chuàng)始人——“華中宣教之父”楊格非博士

( B. U.Griffith John )

楊格非博士(1831--1912年)出生于英國威爾士,在威爾士和英格蘭學習神學。1853年,楊格非加入倫敦會,并在兩年后隨Robert Wilson牧師來中國傳教。

圖為楊格非博士

1861年楊格非博士來到漢口,是第一個來湖北傳教的基督教傳教士,創(chuàng)辦了首恩堂、恩光堂、救恩堂、花樓總堂、崇真堂(湖北省城第一座教堂)等多個基督教教堂,并分別于1866年和1899創(chuàng)辦漢口仁濟醫(yī)院(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前身)和漢口博學書院,為武漢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chǎn)。華中大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德施主教在《楊格非博士:華中基督教會的先鋒》中寫道:“當十九世紀,基督教育振興的時候,博士傾其全力經(jīng)營學校,現(xiàn)在博學書院采用Griffith John College 為學校的英文名字,就是表示對楊博士的一種偉大的紀念?!?/p>

紀念楊格非牧師的“格非堂”(即榮光堂,位于漢口黃石路26號,是武漢現(xiàn)存最大的基督教禮拜堂

1931年,在楊格非博士百年誕辰之際,為了表示對楊博士的紀念和敬仰,倫敦會籌措建立“格非堂”。圖為“格非堂”外觀設計圖,整體建筑分為三層,一樓設有社交堂、牧師辦公室、孩童聚會室、男女客堂、學班房等;二樓設有禮拜堂、至圣所、牧師祈禱室、執(zhí)事辦公室等;最上層為歌頌樓。

二、美麗的校園建筑

1907年,漢口博學書院由于校址狹隘,原址擴充困難,市鎮(zhèn)囂煩,不利學子求學修業(yè),特仿英國大學在郊外辦學之制,在書院主創(chuàng)楊格非牧師金婚五十周年之際,大力籌措捐款,在漢口郊外重建校舍。

校舍

經(jīng)學館

書院以1800串錢購買韓家墩李姓地皮200余畝用于新校舍建設。新校舍距漢鎮(zhèn)七里,距漢河里許,距京漢——漢川鐵路交匯處不及一里。校園建設布局仿英國學部的定例,居中設計,建有總集會堂,講堂、餐室、寢室、沐浴室、格致室、閱報室、電燈房、鋼絲車房等。此外,校園右邊另外建有紀念Robert Wilson牧師(與楊格非牧師同時來武漢傳教,僅兩年即病故)的禮拜堂作為書院圣堂,每日清晨、周三和周日,均有領班帶領全體學生前往圣堂禮拜。1908年春,校舍建設告竣,師生們遷往新校址辦學,并逐漸擴建。

集會堂

禮拜堂外部

1917年,受限于智學館僅能容納一百五十名學生,無法滿足教學之需,書院著手修復文學館,并在武漢官商的資助下,于1919年增修武漢堂。武漢堂為二層建筑,樓下為會食廳、藏書室、閱報室,樓上為寢室,寢室可容納八十多個床位。1921年,書院在和記洋行的資助下,建立和記理化室,理化室分兩層,樓下為教授理化學科的教室,上層為寢室,可以容納三十多個床位。同時,經(jīng)學、師范兩館也屬漢口博學書院管轄范圍內,各館分之均有專修,合之皆為同學,莘莘學子,濟濟一堂。

武漢堂

和記理化室

實驗室(可同時容納12 名學生)

三、嚴格的辦學制度

書院設神學、師范、華英(Anglo-Chinese)、中學四部,學制上分為大學普通科和正科兩個階段。普通科招收小學畢業(yè)生,接受六年中等教育,畢業(yè)后可報考英國各大學及香港大學。正科為三年制的專門教育,師范致力于培養(yǎng)小學教員,采用漢語傳授師范教育。附設的經(jīng)學館,教授神學、舊約圣經(jīng)及中外歷史等課程,除中國文史課程外,其余各科一律用英文教學,并要求學生必修第二外語。

漢口博學書院師生合影

書院招生對象為12-19歲之間的青少年,新生須參加入學考試,考試合格后,在親人和擔保人的保證下入學。無論新舊學生,需在開學日或開學后三日,到堂登記,并照章繳清半年學費,然后入學。學生一律住校,新生除書籍、健身等費用外,所有學費,在畢業(yè)期限內逐年減少,所有的膳食、住宿、理發(fā)、洗衣的費用均含于學費之內。書籍由書院統(tǒng)一發(fā)放,課本均采用英文版本,學生自費購買。

書院收費管理制度(1923年)

學生按照英文水平高低,分為六個班級,每個班級有單獨的課程和時間規(guī)定,學生需按照章程、課表和課時參加學習。華文按照考試成績優(yōu)劣分為五個班級,學生通過學習循序上進,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外通才。分班后,每班學制一年,各科考試平均分排名前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得以升班,只有兩三門不及格的同學,可以參加補考,不及格三門以上者,留班補習,不得補考。年終大考合格者,書院會給與獎品。每學期放假時,書院會將學生在校品學情況以書信形式寄送給學生家長或學生擔保人。

書院預計表

學生畢業(yè)時,須參加特別考試,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授予文憑。香港大學認定漢口博學書院為內地入學考試監(jiān)考地,準許每年十二月上旬在漢口博學書院舉行入??荚嚒?荚嚭细裾?,如果學生愿意,可直接入香港大學學習藝術、醫(yī)學、工程學專業(yè)。

四、專業(yè)的師資力量

1923年,漢口博學書院共聘有19位中英文教師。其中,潘雅德(Arthur Bonsey)任校長、經(jīng)學館堂長、神學院院長;余思恩(Bernard Upward)任師范館、文學館堂長;鮑克私(Stanley V. Boxer)任智學館堂長。為了減少因中西方教育方式不同造成的影響,教師們盡量避免“照本宣科”,而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授業(yè)解惑。

院長潘雅德牧師

師范館堂長余思恩牧師

智學館堂長鮑克私牧師

教員名單(1923年)

五、智育與德育并重

書院華英部和中學部開設英語、漢語、數(shù)學、神學、歷史、地理、衛(wèi)生、物理、植物、動物學等多門課程,并教授學生相關的實驗技能。師范部開設教育學原理、心理學、教育歷史、實驗教育、學校衛(wèi)生、動植物學實驗、物理、唱歌、器樂、宗教等課程。神學部開設系統(tǒng)神學、教牧神學、教會歷史等課程。學校課程設置豐富齊全,各有側重,既含理論知識也有實際操作,教師不僅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與實驗技能,也鼓勵學生將數(shù)學、力學、地理、歷史等學科知識應用到現(xiàn)代語言、政治經(jīng)濟、國際法等領域,實現(xiàn)學以致用。

1919屆畢業(yè)生合影(級友錄)

除此之外,學校也十分重視學生品德素質的培養(yǎng),書院章程規(guī)定:“學生對于師長,須謙恭致敬,以表尊師重道之忱,即對于同學,亦應篤實和平,以聊感情而敦友誼”;“學生如有性情懈怠,品行不端,或對于師長桀驁不馴,即行開除”。

書院同樣關注學生心理素質的成長,在1919屆畢業(yè)生“級友錄”中,校領導、校友、畢業(yè)生在“級友錄”上題詞、贈序、表達感言。其中,潘雅德校長寄語學生“It’s easy enough to be pleasant,when life goes with a song;but the man worth while is the one who will smile when everything goes dead wrong”,希望學生們不僅能享受人生活中的歡樂,也能坦然樂觀的面對生活中的逆境,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去奮斗、拼搏。

1919屆畢業(yè)生照片(級友錄)

雖然倫敦會辦學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英國勢力范圍內洋行、學校、郵政、海關、教會等機構的工作人員,但是也有一些愛國有志之士,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并作出突出貢獻。漢口博學書院首屆(1905屆)畢業(yè)生李賜生,于1909年加入共進會并擔任革命團體之間的秘密聯(lián)絡員。1911年武昌起義時,李賜生率領第二十九標義軍攻取蛇山高地,將第一面九角十八星旗幟插在了武昌蛇山之巔,為辛亥革命立下赫赫戰(zhàn)功,榮獲金質勛章一枚。

六、體能與才藝雙修

書院十分重視學生的體能鍛煉與體育、音樂才藝的發(fā)展。書院建有全尺寸的網(wǎng)球場,板球場,足球場(2個)和設備齊全,空間寬敞的健身房,室外運動場地鋪有漂亮的草坪。1918年,書院率學生自行建成一個長60英尺,寬30英尺,深3.5-5.3英尺的游泳池,隨后設置的游泳課,更是深受學生歡迎。學校十分重視學生體質及相關才藝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每周必須參加2次體育活動,每天需要在健身房訓練或鍛煉半小時。學校為學生開設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講座,每年舉辦兩次競技體育比賽,每學期進行一次體能素質考試與測試,學生的體能測試結果會以報告的形式告知學生監(jiān)護人。

體育健身房

足球隊

網(wǎng)球隊

學生在跳高

學生在游泳

1915年,書院創(chuàng)建童子軍,童子軍共有儲備軍官訓練團、第一漢口軍和第四漢口軍三支隊伍。童子軍不因軍事目的創(chuàng)建,但按軍隊制度管理,參加童子軍的學生需自愿立下童子軍誓愿書。書院教授童子軍發(fā)射信號、急救、木工、工程建造等多項技能,旨在養(yǎng)成青年學子“乾健慈祥之氣概,活潑靈敏之精神”。

同時,童子軍內設有由余思恩牧師指揮的音樂隊,由英國教師按時組織學生學習銅器笛鼓等二十余件樂器。書院設置的音樂課,也由管弦樂隊負責音樂指導。

童子軍

童子軍學習射箭

童子軍戶外露營

漢口博學書院第一童子軍氣象調查溫度圖、風向圖和雨量圖

隨著華中地區(qū)公立大學不斷發(fā)展,私立大學逐漸增加,1922年初,華中地區(qū)基督教各差會籌劃聯(lián)合華中地區(qū)的教會大學,通過優(yōu)勢互補,建立一所完整意義上的大學。1924年9月,漢口博學書院大學部、武昌博文書院大學部與武昌文華大學合并組建成私立華中大學,并在當月招生辦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漢口博學書院作為我國早期教會學校之一,傾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中外雙語通才”的優(yōu)秀學子,促進學生“身體、思想、靈魂”的全面成長。書院不僅傳授理論知識,也培育學生實地調研、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理性思維的能力,實現(xiàn)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融合發(fā)展。漢口博學書院大學部并入我校之后,書院早期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多校合并過程中得到融合與演化,中西方教育模式互相砥礪、協(xié)同發(fā)展,不斷鑄就我校新的輝煌。

作者:白云

編審:付強

排版:張樂藝

Hash:d1cbf43badfc7dfab1f44594ff2e5f53afafe322

聲明:此文由 華中師范大學校史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