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臺州的街與路(十六)從五洞橋說起

至宋時以來,五洞橋便一直橫立在西江之上。據(jù)記載,五洞橋為知縣張孝友始建,后縣令趙伯澐重建,在清朝時有過重修。

嘉定赤城志》載:“孝友橋慶元二年圮與水,縣人趙伯澐糾合重建,筑為五洞,橋面分五折,取道當中,坎兩旁以竅水,視舊功十倍焉,今但呼西橋?!?/p>

原先五洞橋僅看得見四個橋洞,2018年起,黃巖區(qū)政府便對五洞橋進行了修復,現(xiàn)五個橋洞清晰可見。

【筆者于2018年4月拍攝的五洞橋】

提起五洞橋,不得不提及南宋黃巖縣令趙伯澐。2016年5月,黃巖區(qū)嶼頭鄉(xiāng)前礁村村民發(fā)現(xiàn)了一處古墓,經(jīng)考古發(fā)現(xiàn),該墓為趙匡胤第七世孫趙伯澐墓,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對古墓進行了聯(lián)合發(fā)掘,墓葬中出土了包括投龍玉璧、交領蓮花紋亮地沙袍等六七十余件文物,其絲織品的質量之高,讓多數(shù)人驚嘆,故被稱為“宋服之冠”,部分出土文物在G20中被展覽。

趙伯澐是黃巖西橋趙氏,西橋即五洞橋。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趙伯澐的父親趙子英舉家從開封前往黃巖,定居于橋上街一帶,成為黃巖西橋趙氏鼻祖。黃巖西橋趙氏對黃巖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尤以五洞橋為代表,現(xiàn)黃巖西橋趙氏家譜仍保存完好。

橋上街即五洞橋西側,沿街大部分建筑已重修,多居民居住,留有部分商鋪。橋上街舊時是商貿勝地,是黃巖縣城西部的大通口。

橋上街僅三四百米長,街北有中共臺屬特委舊址,現(xiàn)為黃巖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此地原為盧素云于1916年創(chuàng)辦的淑德小學,后其孫林堯于1938年將此地安排為地下黨秘密駐地。

回到五洞橋,五洞橋長50余米,寬約4米,底部有直徑約9米的拱孔。橋面橫于拱孔之上,并非平整,有五處突起,筑有臺階,兩側有石欄,欄上筑有42根雕刻精美的蓮花紋柱,左右對稱。

筆者對橋面上的立柱雕刻進行了統(tǒng)計,有4處為新修蓮花柱,有4處立柱上無蓮花柱,有34處為舊有蓮花柱。每座橋拱上有左右各四個立柱臺,其中橋東側多立有兩處,故推測橋西側的蓮花柱有兩處被破壞。

【圖例:紅色為舊有蓮花柱,綠色為新修蓮花柱,方框為無蓮花立柱,?為應有立柱處】

舊有蓮花柱:

新修蓮花柱:

此外,橋面?zhèn)葯谏狭粲械窦y,些許精致。

從宋至民國,五洞橋一直都是西部鄉(xiāng)村同縣城交流的唯一要道,歷史上的幾次洪水對其毫無影響,可見其建筑工藝之科學實用。橋上的裝飾精美,可見其建筑藝術之華麗。五洞橋不論對建筑還是藝術來說,都有著巨大的保護價值。

實則五洞橋保護的最大意義,是其的文化內涵。這座石橋架起了先民們的精神紐帶,象征著商業(yè)繁華與都市繁盛,一座五洞橋,半部黃巖史,它見證著橘鄉(xiāng)七百年來的風風雨雨,見證著黃巖城的興起。

橋頭恰有老人駐足,凝重的眼神和那佝僂的背顯得滄桑,或許這座橋早已融入進他的心中。他從孩童變成了老人,而橋依舊沒變,它靜默地立著,不聲不響。西江水依舊流淌,橋上依舊人來人往,歷史化為時間軸,穿梭在五洞橋上。

不由得想起了北京八里橋,八里橋上那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橋文化始終連結在中國人的心中。老橋象征著歷史,新橋象征著希望,港珠澳大橋通車,臺州灣大橋通車......在為新橋自豪驕傲的同時,請別忘了老橋,它們默默無聞,它們在奉獻著自己!

Hash:50331576a526bbfe5a4cfc644f01de48cb67aa1d

聲明:此文由 展羽去行走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