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麗江?90%的人不知道,這里才擁有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
云南,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蒼山洱海的浪漫、玉龍雪山的孤高、瀘沽湖的清亮……山秀麗,水靈動。在云南,花開不敗是她的傳說。人們拋下心上厚厚的塵俗,來到這里,只為尋找真正的”彩云之南“。
可是,大批大批的人不是去大理就是去麗江,就連拍出來的照片都十足相似。
在云南,藏著很多你從未發(fā)現(xiàn)或者從未聽說過的美景,比如建水,比如建水的團山古村。
建水是真的美,它有著渾厚的歷史,歲月在這里流淌得極其緩慢。
團山古村是建水的濃縮,更是建水的代表。這座邊地小城,吹過千年的春風(fēng),潤過百年的細雨,到處都留下了古樸的韻味。
從建水可以乘坐米軌小火車,看過一路的好風(fēng)景就能到團山。
雖然叫團山,但這里并不是山。團山的名稱由本地彝族語翻譯而來,意思是“藏金埋銀之地”。在我理解,整個村子背靠青山,面向平壩,如此背山面水的好位置自然是可以藏金埋銀的。其實,這個名字還和村子的歷史有關(guān)。
團山村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同姓家族聚居村落,村里80%以上是張姓。據(jù)民國初年修撰的張氏族譜記載,明朝時,團山張氏的先祖張福,經(jīng)商貿(mào)易到了云南。因為太喜愛團山這里的山川毓秀、風(fēng)俗醇美,于是定居于此。一代代子孫繁衍,竟成當(dāng)?shù)氐木拮?,逐漸發(fā)展成了一個村子,至今已有600余年。
清代初期,團山人走江外、跑馬幫,生活十分困苦。1889年,轉(zhuǎn)運的時機來了。大錫成為最吸引外國人的出口商品之一,于是張氏族人來到個舊錫礦區(qū),憑著自己的堅韌,成為了采礦、選礦、冶煉兼營的大商家。
獲得巨額財富的團山人,回到團山后斥巨資大興土木,建造了大量精美豪華的傳統(tǒng)民居。我們今天看到的團山古村,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也是張氏族人輝煌的象征。
百年來,這里遠離塵世的嘈雜,人們過著淳樸平和的生活。不被人打擾,就這么慢悠悠的。
2005年,團山村以“完整保存19世紀(jì)風(fēng)貌特色的原生態(tài)村落”和擁有“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的深厚底蘊,入選2006年世界紀(jì)念性建筑遺產(chǎn)保護名錄。團山還被冠以“云南樓蘭古城”的美譽。
村莊里至今還保留著清代建筑20余座,以及3道寨門。
走進團山村,每一座民居都讓人心下驚嘆。
團山的傳統(tǒng)民居一律坐西朝東,面向新生的太陽,布局和裝飾與江南民居有相似之處。屋面為青瓦,檐角有高挑的起翹,直指向天空。白灰粉飾外墻,青磚作墻裙,這樣的淡雅色調(diào)柔和而不突兀,使得整個建筑在建水碧藍的天空之下,溫柔又靦腆。
每座房屋都以天井為核心,透亮的陽光傾撒而下。大門多在建筑的一側(cè),民居內(nèi)有很多形狀不一的過道,經(jīng)過過道就能到達主體院落。
民居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大戶人家的幾進院落構(gòu)造極為精妙。走在里面,步移景異,你就感覺自己是在江南的某個園林里穿行一樣。
除了青瓦傳統(tǒng)民居外,團山村還有一部分漢彝結(jié)合民居——瓦檐土掌房。這種建筑以木雕彩繪裝飾大門,遠遠看上去雕梁畫棟。四壁布置書畫,具有濃郁的文化氛圍。
團山人非常重視大門的裝飾,他們覺得這足以體現(xiàn)一個家的門面。細看團山民居的大門,須彌座大多是青磚雕花,也有個別是青石雕花。門頭上雕梁畫棟,圖案不一。有的刻著“雙鳳牡丹”、有的刻著“雙獅戲球”、還有刻“鯉魚躍龍門”。門樓上檐角飛起,一個個精細的細節(jié),無一不在彰顯主人的地位和財富。
雖然歷經(jīng)時光,有些墻面已日漸斑駁,可透過這些留下來的書法、繪畫,我們依然能從中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shù)傳承。
建筑足夠美,但更吸引我的是這里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就如同村中的這棵古樹,百年滄桑卻仍然枝繁葉茂。
村子里的人們,至今保留著一種簡單、純樸的生活方式。沒有機械、沒有車馬,這里的人們只用勤勞的雙手打造自己的家園,耕耘自己的幸福。他們的笑意,發(fā)自真心。
偶爾遇到帶著孩子的奶奶,祖孫兩人和團山的古建筑和諧地糅合在了一起,讓你只想飛快地記錄下這個畫面。
嘮嘮家常,日子平靜如流水般逝去。
除了人們,貓咪們也愜意地生活在這里。抓老鼠、曬太陽,它們是古村中活潑的元素,也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存在。
回望整個村落,清末滇南的鄉(xiāng)村風(fēng)貌保存得極其完好,在別的地方你真的很難再找到如此純粹又質(zhì)樸的氣息。坐在村中,聽聽風(fēng)、吃吃小吃,看看往來的人,這樣的生活很好。
Hash:82d6183a91bcae693ef2d4527fb99e09ec8fc4f2
聲明:此文由 琰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