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浙江考古史上重大發(fā)現(xiàn)!這里出土的青銅器,被譽為東甌文明的曙光

山海經(jīng)》說“甌居海中”,《山海經(jīng)》又說“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甌居海中,記載古甌人的生存環(huán)境,表示早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溫州已有先民生息活動;《山海經(jīng)》里的這棵扶桑樹,在四川三星堆遺址2002年出土有類似青銅樹,經(jīng)考古學家研究和復原證實,與書中所載“完全一致”。在三星堆青銅神樹出土的第二年,溫州甌海區(qū)仙巖街道穗豐村楊府山西周土墩墓里,也出土了大批青銅器,有祭器、禮樂器等,為研究古老“甌人”的生活方式提供重要物證,也填補了浙江土墩墓不出青銅器的空白。

▲青銅神樹

01

西周青銅器首現(xiàn)甌海穗豐

穗豐村位于溫瑞塘河中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村里楊府山土墩墓的發(fā)現(xiàn),跨越了三千多年的歲月。

▲穗豐全景(右下即為楊府山)

2003年9月7日,在穗豐楊府山修建公園的村民,挖掘出兩件青銅器。上報相關單位后,各級文物部門隨后進行緊急發(fā)掘,于是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西周土墩墓重現(xiàn)于世。

土墩墓是兩周時期吳越地區(qū)普遍采用的墓葬形制。吳越,是江浙地區(qū)的借代詞,即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帶。所謂土墩,即地面堆筑成的土堆,再在堆成的土墩上造墓穴,較適應南方多河湖、地下水位較淺等條件的地方。除了土墩墓,當時的溫州地區(qū)的墓葬形式還有石棚墓、懸棺葬等。

▲發(fā)掘現(xiàn)場照片

穗豐這座土墩墓,經(jīng)考古人員細致發(fā)掘后,在墓底分別出土了鼎、簋、鐃等青銅禮樂器,以及戈、矛、短劍等青銅兵器,還有玦、鐲、柄形器、蟬形飾、管形飾等玉器共八十三件(組)。經(jīng)省文物部門鑒定,其中國家一級文物五件、二級文物十件、三級文物五十五件。此后的2009,在楊府山的北坡,先后又發(fā)現(xiàn)三件青銅器。

甌海博物館 /供圖

考古專家表示,這是迄今為止我省最為重要的一座西周土墩墓,出土的隨葬皿物全為青銅器和玉石器,沒有陶瓷器。其數(shù)量之多、品位之高十分罕見。穗豐土墩墓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繼上世紀80年代在紹興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土坑墓和上世紀90年代黃巖發(fā)現(xiàn)的西周土墩墓后,我省又一次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對研究商周時期溫州地區(qū)的越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充分證實了溫州古老的人類文明史,被譽為“東甌文明的曙光”。

02

是東甌“甌人”貴族的墓地?

穗豐西周土墩墓里出土的鼎、簋、鐃等,是其中最重要的器物。而這三種青銅器,也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祭器和禮樂器,是我國青銅時代標志性器具。

青銅禮器品種繁多,可分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和雜器等六大類。穗豐土墩墓出土的鼎,本屬炊器,古代用來煮肉和貯肉的器具;簋,則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后也用作禮器;鐃,又稱執(zhí)鐘,是中國古代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穗豐土墩墓出土的這件鐃器,表面飾有乳釘,裝飾有大型云雷紋,是出土體量最大的青銅器,且保存十分完好,如今已成甌海區(qū)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簋

▲鼎

▲鐃

▲云雷紋

這三種青銅器的出土,為墓主身份提供了參照。

按古代禮制,一般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老百姓是不能使用鼎簋等重器的。從這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和玉石器來看,出土的禮器是遵守了當時禮樂制度的。從墓里井然有序的器物排列來看,穗豐這座土墩墓不像是匆忙下葬。因此也可以判斷,這座三千年前的西周土墩墓,墓主人或是一位東甌“甌人”貴族,也可能此時已有部分越族貴族來到東甌。由于墓葬中同時出土有大量戈、矛、劍、鏃等青銅兵器,因此還可以認為,墓主人可能還是一位統(tǒng)兵打仗的軍事首領。

03

藏“禮”于“器”

祭器和禮器,是青銅器里最重要的組成之一,由“禮”“樂”兩部分組成。其中社會的方方面面,均屬“禮”的范疇,是對人身份的劃分及社會規(guī)范,因此形成等級制度;“樂”則基于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來緩解社會矛盾。周朝伊始,周公旦整理、改造和創(chuàng)建了殷商等時代的禮樂制度,形成一套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生活方面的規(guī)范并在全國推行,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領域?!吨芏Y》一書,成了儒家經(jīng)典,其中就有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制度等等。

由于禮制的加強,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飲的器物,被賦予特殊的意義,成為禮制的體現(xiàn),這就是所謂“藏禮于器”。這類器物叫作“青銅禮器”,簡稱“禮器”,或稱“彝器”。例如鼎原來是炊器,后來成為禮器中最重要的器種之一,是奴隸主統(tǒng)治權(quán)威的象征。禮器的這種功能,在奴隸制繁盛時期最顯著,后隨著奴隸制度的衰微,“禮崩樂壞”,青銅禮器逐漸失去了這種作用。

▲孫詒讓與周禮正義

及至晚清,一代大儒、瑞安孫詒讓先生為“挽救時弊,而闡揚《周禮》政、教兩大端的經(jīng)世精神”,苦心撰寫《周禮正義》。在孫詒讓看來,《周禮》乃“周代法制所總萃,閎章縟典,經(jīng)曲畢晐”,后世之以《周禮》致亂,并非《周禮》本身有問題,而在用之者之鄙陋。為此,他指出一循古開新之方:“私念今之大患,在于政教未修,而上下之情睽閼不能相通……然則處今日而論治,宜莫若求其道于此經(jīng)”,體現(xiàn)了一代大儒“以學術(shù)求治道”的淑世情懷。

青銅器具簡介

▲商代獸面紋簋(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獸面紋解析

? 青銅鼎:古代炊器,煮魚或盛魚肉用。

? 青銅錢:古代盛食器。一般是盛黍、稷、稻、梁之器。

?青銅鏡:古代樂器。形似鈴面較大,身體短寬,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

?青銅矛:古代兵器。矛體由身和骹兩部分構(gòu)成。

?青銅劍:古代兵器。為可以佩帶的手持短兵器,可斬可刺。

?青銅弋:青銅弋是商周時期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是古代一種子主要的進攻性兵器,古稱勾兵,是用以鉤殺的兵器。

?青銅鏃:是安裝在箭桿前端的鋒刃部分,用弓弦彈發(fā)可射向遠處。

?玉玦:古玉器名。玉飾的一種。“玦”通“決”。

?簠: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xiàn)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戰(zhàn)國晚期以后消失。簋與簠都是盛黍稷的祭器,經(jīng)常連用,如《周禮.舍人》曰“凡祭祀共簠簋”。

(內(nèi)容來源:溫州三十六坊。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nèi)容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gòu)成任何其他建議。本文不用于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學習分享與傳遞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nèi)容。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quán)。)

喜歡你就戳戳大拇指吧!

Hash:b78750f6e8a2515add55fd738e77191c79a25c92

聲明:此文由 大學搬到家門口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