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西四——大同古城城墻之8、城墻環(huán)游(東城段)
離開武定門,觀光車繼續(xù)向前行駛,下一站是東門?,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拐過了城墻的東北角,行駛在了大同城的東城墻上,照片中的建筑是城東北角的角樓。
角樓是望樓的一種,因位于城墻拐角處又稱為角樓。大同城的四個角樓是按在五行八卦排列的,在五行八卦中,東北角是艮位,東北角樓所以叫艮樓,同理,東南角樓叫巽樓,西南角樓為坤樓。但這幾座角樓遠不如西北角的乾樓高大,所以沒什么名氣。
從不同的位置看東北角樓
從行駛的觀光車上看大同城里,近處的紅頂建筑是東門里的法華寺,遠處的綠頂建筑是代王府
東門到了。大同城的其它城門,城里城外的地勢差不多高,城門基座的墻體與兩側(cè)的城墻也基本平齊,觀光車可以直接從主城墻的城門樓下駛過。東門則不然,東門一帶,城里城外地勢差的很多,至少差3米高,因此東城墻里側(cè)的墻體比較低(外側(cè)不低)。城墻能低,東門不能太低,否則就太矮小了,這樣一來東門的基座比兩側(cè)的城墻高了一層臺,觀光車行至東門不能直行,只能繞甕城(或月城)而行。
東門城墻上也設有服務點,游客在這兒也能租用自行車或乘坐觀光車。
從東門南側(cè)城墻上看東城門樓,其地面比我所在的城墻地面高至少一米
從東城門樓下看北側(cè)的城墻,我比遠處的游人高了一大截
東城門是大同城墻最早修復的工程,也是城墻游的熱門景點,城墻上展出的古炮,炮身表面光滑,應該是現(xiàn)代的仿古制品
從甕城城墻上看東門的正門,比甕城城墻明顯的高
甕城的門樓(又叫偏樓、二門樓)
大同古城可稱之為我國現(xiàn)存古城之最。其城墻之高大,望樓數(shù)量之多、規(guī)格之高,可以說是國內(nèi)之冠,而其城外有城,一個主城、三個子城組團而建的獨特布局更是絕無僅有??梢圆豢鋸埖恼f:大同古城是我國古代城鎮(zhèn)建筑的翹楚,也是我國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杰出典范。
眾所周知,現(xiàn)存大同古城城墻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明洪武五年增筑起來的。但大同真正的筑城史要遠遠早于明代。早在秦代,秦軍就在這一帶筑有“武周塞,只不過武軍塞不在今天的大同城的位置,在云岡以西十里的河谷里。漢代設平城縣,縣治就在今天的大同城的位置,只是稍偏北一點,在今天的北小城處。兩晉時期,大同為鮮卑族領地。建興元年(313)代公拓跋猗盧定盛樂為北都,修秦漢故平城(即今日大同)為南都(陪都)。北魏時期,拓跋珪于公元398年遷都平城,改號皇帝,改元天興,以平城建皇城(宮城),另在皇城南側(cè)(即現(xiàn)大同主城位置)建設新的京城,形成南北兩城(皇城、京城)并立的呂字型布局,從此平城(即大同)成了我國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都市之一。
東門月城的箭樓
北魏以后,雖時局跌宕、朝代更迭,大同歸屬及城池名稱多變(先后用過恒安鎮(zhèn)、東州城、北恒州、云州、太平縣、云中縣等名),但大同城池的位置及規(guī)?;緵]有變化。五代時期,后唐河節(jié)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借契丹兵滅后唐稱帝,國號晉。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此后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長達433年,先后被遼、金定為陪都(西京),稱西京道大同府。在這期間,大同城池多次維修,并北魏時修建南北兩城連接起來,整個城池呈凸字型。元初,大同仍是元朝西京。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大同府為大同路。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付將軍常遇春收復大同,元軍殘余遠遁西漠。因大同位置重要,洪武五年,大將軍徐達奉命督修大同城池,在原南城舊城基礎上增筑磚墻。在徐達的精心籌劃和嚴明督工下,大同城池的建筑達到了有史以來最精美的程度,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城。
從月城城墻的東南角看甕城城樓,后邊露出一角的是正城的門樓
元朝雖然滅亡了,但明朝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北方游牧民族就是明王朝的心腹之患。元朝后裔及北方其它部族頻頻入犯,迫使明王朝東起鴨綠江、西迄嘉峪關,沿長城邊線陸續(xù)設置了九個邊防重鎮(zhèn),委派將領,統(tǒng)兵守御。而大同就是九邊之一。所以,大同府也稱之為大同鎮(zhèn)。
明正統(tǒng)十四年七月,瓦刺部在太師也先的率領下,兵分四路大舉南下,也先親統(tǒng)中路大軍直撲大同。明軍倉猝應戰(zhàn),屢戰(zhàn)失利,邊陲告緊。英宗朱祁鎮(zhèn)在太監(jiān)王振的慫恿挾持下,貿(mào)然親征,釀成震動朝野的“土木堡”慘敗。五十萬明軍(號稱,實際20多萬人)全軍覆沒,英宗被俘,隨行大臣百余名被殺戮殆盡。瓦刺鐵騎深入北京城下。幸而新任大同副鎮(zhèn)守參將郭登以“吾誓與此城共存亡,不令諸君獨死”的忠勇之志激勵將士,全城軍民同仇敵愾,協(xié)力守御,在半年之內(nèi)連續(xù)擊退也先六次大規(guī)模攻擊。其間郭登還不斷出擊,在沙窩、北水頭、栲栳山等地接連襲擊也先軍隊,“軍氣為之一振”。由于大同的有效抵御,使進攻北京的瓦刺軍有后顧之憂,致使其不能全力攻取北京。也由于愛國將領于謙率京城軍民死守京城,最終擊退了瓦刺的入侵,在這戰(zhàn)爭中,大同充分發(fā)揮了屏障三晉、藩衛(wèi)京師的犄角作用。
從不同的角度再看甕城城樓
“土木之變”的第二年,巡撫年富首于城北,原北魏皇城舊城基礎上筑起一座北小城,即北關城,又名操場城。英宗天順年間,巡撫韓雍續(xù)筑東小城(東關城)、南小城(南關城),東小城即東關城,城呈方型,周長2.5公里,辟有四門。東曰迎恩門、北曰北園門、南曰南園門,西門與主城東門以及吊橋相連。這三座子城俗稱三關
解放后,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大同主城及北小城的城墻大部分俁存了下來,東小城卻茫然無存,南小城也僅剩個別墻段。近年為開發(fā)旅游,大同先是修復了主城的城墻,接著又開始修建東小城。只是原來的東小城憶不復存在,現(xiàn)在不是在原基礎上修復,而是完全的重新修建。
俯視東門月城,想象一下,當敵人沖進月城時,城墻上的守軍居高臨下射殺敵人的情景
興建三關之后,又因“鎮(zhèn)城孤峙,旁無輔衛(wèi)”,又于天順時分別在城東和城西修筑了聚樂、高山二堡。
聚樂堡位于城東30公里處,為大同城左輔,聚樂堡修筑于公元1500年(即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72年(即明隆慶六年)磚包。資料記載該城堡周長三里三分,高三丈七尺,辟二門,并建門樓內(nèi)駐守備及大同后衛(wèi)中前所等官,另有官軍722員,馬騾190匹,管火路墩9座。慈禧太后西逃亡時曾在這里住過一晚。高山堡即今天云岡區(qū)高山村的城堡,在現(xiàn)云岡石窟西11公里處(距大同約29公里)。筑于明天順年間。明正德《大同府志》記載:高山堡,“天順二年(1458)建筑?!薄缎?a href='/jingdian/95661' target=_blank>大山西三鎮(zhèn)圖說》記載:“本城天順六年(1462)建置?!薄睹饔⒆趯嶄洝酚涊d:“天順五年(1461)春正月己未,筑大同聚落、高山二站城。從巡撫右副都御史王宇言也。”因此,可以認為高山城初筑于天順二年到六年之間。此時所建的高山城堡“周圍三里十步,高二丈一尺”。這兩個堡城作為左右兩翼,與大同城作犄角之勢。至此,大同周圍不僅筑起了“三關”,而且又插上了“兩翼”,使其軍事布防較明初更加嚴密。
從月城城墻上看城外修了一半的東小城(其南半城已經(jīng)修好,北半城仍在施工)
東城外的平城紀憶館,可以看出原來城外的地面有多低
從城墻上看城里,街心的樓閣是太平樓
從城墻上看法華寺方向
從南側(cè)東城墻上遙望東門正樓,不近處有車拐出來的地方是月城城墻接口處
Hash:e1663b720be54bb8616a3d9339651448801bb2bf
聲明:此文由 北海龍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