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二三十年前的寫生畫里,藏著老松陵的記憶,快來看看你認得幾個?

五十年代出生于松陵的我,對江南這一小鎮(zhèn)始終充滿著溫馨感恩之心,除了這是生我養(yǎng)我的血脈之地外,這里的每一條小巷每一個角落都會讓我心醉留戀,讓我魂牽夢繞。那時的松陵和其它江南古鎮(zhèn)一樣,浸淫在安逸、祥和、寧靜的氛圍里。雖然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但小鎮(zhèn)上的生活比起農(nóng)村和邊遠貧困地區(qū),還是顯得較為富庶的。

前些日子搬家,在整理東西的時候,一大包我當年的寫生美術(shù)作品被翻了出來。這些舊作品隨著我六次搬家都沒忍心扔掉,因為作品里存放著我年輕時的夢想追求和辛勤汗水。撫摸著這些習作,望著色彩依舊亮麗的畫面,心中不由感慨萬千,思緒隨著張張畫面的翻動,一幅幅仿佛昨天的景象,在我的腦海里迅速展現(xiàn)出來……。由于當年沒有相機,那些舊時的風景也隨著改造漸漸消失,所以望著作品中留下的景物,不由勾起我對往事的追憶。

從小受大哥的影響,我喜歡上了畫畫。就是在下放農(nóng)村的五年艱苦歲月里,我也沒有放棄對美術(shù)的追求,堅持自學繪畫,給農(nóng)民畫素描,對農(nóng)村風景進行寫生,苦練基本功,并報名參加了蘇州桃塢職工業(yè)余學校學習。在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期,我時常與高中好友謝元明、朱蒙背著畫夾結(jié)伴穿梭在松陵鎮(zhèn)上和周邊農(nóng)村,進行寫生繪畫。

那時的松陵,恬靜宜人,風貌依舊,街道建筑、小巷小弄幾乎與民國后期格局一樣,沒有大的改動。錯落有致的房屋,布滿滄桑的路面,別具一格的造型,地標明顯的建筑,小橋流水人家,萌芽般的新房等等,都是我寫生描繪的對象。對于畫畫者來講,這些江南特有的物景,足以當作我們天然的教材。我放棄休息,放棄玩耍,我在汲取藝術(shù)養(yǎng)料的同時,也無意間為當年的松陵留下了許多不可多得的實物寫照,這些寫生畫真實的成為了那個年代的松陵影子。

◆◆下面以簡述的形式,追溯當年作畫的情景和今天的變化。

運河之畔的吳江輪船碼頭,曾經(jīng)承擔過吳江主要交通職能的主要站點,是百姓出行的必選地,也是京杭運河、蘇申蘇震航線的重要碼頭之一,在上世紀中發(fā)揮著重要的航運碼頭作用。在1980年的11月16日的那一天下午,我走過高高的三里橋,來到運河拐彎處,面對河對面不遠的輪船碼頭,我坐在河邊上,畫筆醮著運河水,用筆墨記錄下了輪船碼頭的此情此景。而今,吳江輪船碼頭己成歷史,碼頭舊址也成了運河景觀公園,它那曾繁忙的經(jīng)歷永遠定格在了畫中。

▲吳江輪船碼頭

當年西城門外,是我寫生的主要場地之一。那里的西門電灌站是城外的地標性建筑,電灌站不僅為松陵西片區(qū)域提供著農(nóng)田灌溉,二條向西(現(xiàn)雙板橋路)、向北(現(xiàn)鱸鄉(xiāng)北路)的渠道也是人們出行的主要通道。紅紅的房子,配上周圍綠綠的田野,這樣的搭配,絕對是寫生的好素材。如今舊紅房仍在,但周邊己是車水馬龍,面貌煥然一新;向北的渠道也拓展為今天的鱸鄉(xiāng)北路。二幅作品分別畫于1981年6月14日和1979年10月13日。

▲西門電灌站

▲西門渠道,現(xiàn)為鱸鄉(xiāng)北路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吳江軋鋼廠曾風騷一時,能進入該廠工作是許多年輕人向往的一個目標。1979年7月22日的這天,我和畫友嘗試著深入到火熱的工廠煉鋼車間,體會那奔騰的鐵流和勞動者的汗水,在高溫陪伴下,我畫下了多幅難忘的景象?,F(xiàn)在舊址上聳立著吳江人民醫(yī)院的新大樓,昔日那鋼花飛舞的壯景,只能留在松陵人的記憶里了。

▲吳江軋鋼廠

街景在寫生中是一個重要描繪對象,江南民宅那特有的建筑造型和斑駁的色彩,給了我無限的藝術(shù)揮灑空間。中山街是一條松陵主要而繁華的大街,站在中山北門口回望城里,別有一番風味。作于1983年8月11日的這幅畫里,左側(cè)是原松陵鎮(zhèn)鎮(zhèn)政府舊址,畫的右側(cè)是紅楓造紙廠門面。中山街北門口的風貌躍然紙上,令人回味。緣于原大會堂的緣故,廟前街和中山街這一區(qū)域,一直是鎮(zhèn)上的熱鬧中心。特別是廟前街在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曾一度成為城中小菜場集散地,使得這里人氣更為聚增。作品畫于1979年10月,畫中右側(cè)就是廟前街上的玻璃鋼頂棚。

▲北門口看中山街

▲廟前街

北門街是松陵鎮(zhèn)上的三大商業(yè)集散地之一,是城北居民的商業(yè)圈,那里有酒店、茶館、肉店、煙雜店、醬油店、煤球店、理發(fā)店等等店鋪,更有松陵唯一的孵坊商店。由于不遠處有輪船碼頭的緣故,這里也成了進城的通道,圖為1983年8月10日的北門大街,以及北門楊家橋一景。同樣,北門城門東側(cè)通余浜河邊的一幢民國建筑,也是風格迥異。該洋房建于20世紀30年代,青磚白墻,臨街水泥帖面,置有拱形門、窗,墻面上帖有水稻等農(nóng)作物圖案,它是龐山湖農(nóng)場的辦公樓。據(jù)傳,日本鬼子侵占吳江時,這里曾駐過警備司令部。洋房前一條清澈小河通余浜,倒映著西洋式的建筑風貌。作品畫于1981年10月25日。如今洋房被列為吳江文物保護單位。

▲北門街一景

▲北門楊家橋與民宅

▲通余浜民國建筑

20世紀80年代初,松陵公園采取了公辦民助、各單位集資在園內(nèi)新建了當時唯一的兒童樂園,在樂園內(nèi)還立了碑記。面對新景觀,1982年5月31日我拿起畫筆,寫下了我對樂園的片刻記憶,而今這里是息樓南側(cè)的臨時演出場地。下塘街的卜家弄,是鎮(zhèn)上眾多弄堂中一條很有味道的小弄,對于繪畫者而言,其色彩、造型、環(huán)境等是很適合寫生的弄堂。在1980年10月19日的下午,我坐在弄口,細心的描繪了此情此景?,F(xiàn)弄堂已拆,在弄的北面新建了停車場。

▲兒童樂園

▲下塘街卜家弄

江南水鄉(xiāng)離不開橋的陪襯,各種橋梁也為水鄉(xiāng)增添了另一種記憶中的坐標。同樣,橋也成為了美術(shù)愛好者寫生的對象。松陵油車橋原名叫碓坊橋,橫跨西塘河(舊稱東濠河、七里塘)只因在橋東側(cè)曾有過榨油坊,故得名。碓坊橋初建無考。到清順治(1644~1661)初時重建木橋??滴跛氖辏?703)改為石橋,上有橋聯(lián):十里煙波通蠡市,三秋風月飽鱸鄉(xiāng)。后來橋又廢。到上世紀70年代時,只有木橋一座,此橋高高的,窄窄的,橋上沒有扶欄,膽小的人是很難走過去的。我寫生的日期是1978年9月3日,如今油車橋在舊橋的南面。那時的公路橋也是一大特色,此橋位于現(xiàn)吳江人民醫(yī)院東側(cè)227省道上,畫于1981年8月15日。

▲油車橋

▲軋鋼廠處公路橋

松陵最著名的橋為垂虹橋,只惜在1967年5月2日倒塌,在其后的日子里,東端殘存的多個橋孔一直作為通向吳江中學的道路路面,這一段橋孔路段,給許多學生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我于1980年5月在橋的北側(cè)一家東升木材加工廠處,對存留下的垂虹橋橋孔進行寫生作畫。后來這里建成了“垂虹景區(qū)”,陳舊的橋孔也修葺一新,再也見不到原味的垂虹橋了。

▲垂虹橋東堍殘存橋孔

除了鎮(zhèn)上,附近石里、新華、東升、吳模等農(nóng)村風景也是我常常涉及的題材,因而也多少記錄了一點松陵農(nóng)村變化痕跡。當年新華大隊一個打谷場與小橋的地方,如今是吳江賓館門前,寫于1981年5月20日。當年石里七隊的地方,現(xiàn)為仲英大道與雙板橋的交匯處,我在雙板橋路盛世名門的位置上畫小河西的一個磚瓦制作棚,寫于1979年10月,如今那里是流虹苑小區(qū)。還有一幅,如今是連新村小區(qū)一景,畫于1981年6月2日。

▲新華隊的打谷場與小橋

▲石里七隊制磚棚

▲農(nóng)舍

還有一幅單色黑白線描作品,描繪對象是盛家厙的吳家港與新橋河交匯處的民宅建筑風貌,以簡潔裝飾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xiāng)的風情畫,作品畫于1986年10月。

▲吳家港與新河橋交匯處的民宅和泰安

回首往事,早年松陵的作品雖然畫了不少,有些也沒一一列出。但平心而論,那時我還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美術(shù)教學,寫生水平也不是很高,有的甚至很幼稚,全是憑愛好堅持了多年。那時除了色彩寫生,還練了素描、速寫等基本功,甚至深入農(nóng)戶為農(nóng)民畫素描,深入車站碼頭畫速寫?,F(xiàn)在我們通過這些寫生作品從另一個角度可以去感受松陵老城的風情,去體會那個年代的松陵縮影。也許我們都會懷舊,都會在心中勾勒出一幅自己童年的畫卷和熟悉的老屋。紅豆最相思,相思似春色。如今,這些舊畫在無言地敘說著松陵的一段歷史,撩撥著我一輩人的心境。

時過遷境,昔日的松陵小鎮(zhèn)也變成了今天的吳江經(jīng)濟重鎮(zhèn)。隨著城市改造、撤縣設(shè)市、撤市設(shè)區(qū)等變化,七八十年代的松陵舊貌幾乎沒有了,舊時松陵只能留在人們的心中。所以說,當年無意間的寫生作品,成為了一段寫實歷史。它將原汁原味地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松陵。

【征稿啟事】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chuàng)平臺,讓你展現(xiàn)自己,讓更多的人了解你!

Hash:113a67c8b475d45cc9d89ed547a32f447dbb2814

聲明:此文由 吳江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