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天子崗下的村莊,竟然有這么多傳說!

位于江南鎮(zhèn)的彰塢村是一個平靜的小村。然而這個平靜的小山村與其他村相比又有著自己獨特的不同之處。這獨特之處就是彰塢村的眾多傳說故事,他們如同一串串明珠,將這個美麗的村莊點綴得格外靚麗。

樟塢村全景

漫說天子崗

來到彰塢村,必說天子崗。村外的天子崗山勢險峻、嵯峨離奇、奇峰怪石山路逶迤。天子崗,相傳為東漢孝子孫鐘葬母處,歷來是附近鄉(xiāng)民踏青登高的游覽勝地。傳說東漢末年,現(xiàn)在的富陽東洲瓜橋埠一帶有一位孝子孫鐘。孫鐘有年種了一畈西瓜,卻只有一個大西瓜長了出來。西瓜成熟時,孫鐘的老母親卻不幸去世了,正在孫鐘悲痛之時,門口來了個白胡須的老人,柱著拐杖,向孫鐘要瓜解渴。生性敬老的孫鐘在喪妣的悲痛中慷慨應允將西瓜送給老人。老人為報賜瓜之恩,說明自己善觀風水,愿為孫家老母選擇墓地。老人說:“有兩塊地:一是鳳凰山,出萬代諸侯;一是烏石山,出一朝天子,你自己選吧!”孫鐘想了想說:“那就萬代諸侯吧?!崩先寺犃朔鲋汓c點頭說:“這樣吧,你再想想,等老夫人出殯那天,如果到鳳凰山,我就派兩個紅衣少女來接。要是到烏石山,我就派兩個白衣童子來接?!崩先苏f完,就一下不見了。孫鐘照老人的指點,出殯那天,一路抬著棺木尋蹤而來。行至今日鳳鳴地界,遇一河,剛上橋,恰好月亮升起,于是這橋得名叫做月亮橋。過了月亮橋,人們來到大源溪邊。這里一山聳峙,抬柩的人喊:“來呀,柱一柱!”八根搭柱一齊落地休息,于是把這地方叫作珠山。過了珠山,又到一地,孫鐘突然想起萬代諸侯服人管,一朝天子管別人,心里萬分懊悔,連說:“悔呀,悔呀!”正在這時,他一眼看到左后方的山腰里有兩個白點,極目一望,正是兩個白衣童子,于是忙喊:“回杠,回杠!”送喪隊伍就直奔烏石山而去。事后,人們把這抬著棺木往回走的地方叫悔喪,后來又叫作悔崗,最后成了翙崗。從悔崗往回走,來到個三面環(huán)山的塢里,孫鐘東張西望,好大一會才又看見白衣童子立于高崗之上,因孫鐘這一張望,就把這地方叫作樟塢。從樟塢往上抬,過山澗,爬陡坡,翻山越嶺,好不容易上了一塊小山坪人們抬頭一看,迎面卻是懸崖峭壁,哪里還抬得上去?大家費盡力氣左拐右彎尋求上路,可依舊寸步難行,沒辦法,只得停下棺木。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天昏地暗,雷霆大造,暴雨傾盆,人們爭先恐后地躲進旁邊的一個山洞。等到云開雨收,人們出洞一看,那孫母的棺木早已影蹤全無。再抬頭一看,只見兩只白鶴抬著那棺木飛在空中,悠悠地飄向山崗,于是大家追蹤而上。及至崗上,孫母的墳瑩早已筑好,乃是崗上的一凹地。山崗踞高臨下,群山朝首,獅象守門,真?zhèn)€是氣象萬千,八面威風。后來,孫鐘生孫堅,孫堅生孫策、孫權,孫權開創(chuàng)了東吳霸業(yè)。當他做了吳帝之后追念前情,就下旨稱孫母葬著的山崗為“天子崗”,山峰為“白鶴峰”。所經月亮橋、柱山、悔崗、樟塢等地名,一律稱月亮橋、珠山、翙崗、彰塢,以取吉祥之意。

天子崗風光

天子崗因為表面裸露黑色巖石,故亦名烏石山,成人形鳥獸狀。循山徑而上,有平坦地,長約70米,寬20米,傳為孫母土墓,天子崗四周有低巒,繞如矮墻,崗上墓穴宛然、墓地土五色,鮮艷悅目。其穴坪前兩低巒,宛若仙鶴夾桃。穴坪左側有清泉兩孔,似仙鶴眼睛,亦稱雙龍眼。清泉盛暑不涸,嚴冬不冰。穴坪后有一小徑,俗稱鶴頸,逶迤百余米,通主峰,小徑兩側凌空如削。主峰高聳入云,分出兩翼,形似白鶴翱翔。天子崗歷來為登高游覽勝地,除孫鐘母墓地外,遠眺山景極佳,若云霧盤山,茫茫云海,一望無際,恍入天宮。天氣晴朗時,百里春江似玉帶,江心“桐洲”似嵌珠,俯視嚴瀨,下矚鸛山,群峰匍匐足底,恭若朝參、若逢春暖花開時,春江兩岸“山似青螺髻,地如五色圖”,堆金錯秀,景色壯美。天子崗左右有五道起伏的山,形似五龍,俗稱五朝門。左有雷鼓山,氣貫長虹;右有經堂崗,凌霄碧漢。山麓還行仙人洞、朱買臣廟、呂純陽祠、小蓬萊、月亮橋、天下十二泉、天香寺等名勝古跡

七樟下土立村

先有天子崗,后有彰塢村。彰塢村的村民多姓徐。傳說明朝洪武八年,窄溪有徐姓兩兄弟。弟弟成年后搬遷到了天子崗山腳下,這里也就是后來彰塢村所在。后來經過幾年的發(fā)展,人口多起來了,老阿太定了個黃道吉日,采來七枝樟樹樹苗,同大伙商量,定為上午十點一刻七樹下土立村(銅山上種了3枝,假山上種了4枝),擺好七掛大響炮,以打鑼為號同時下種,時間一到,打鑼人打起了大鑼,并響炮齊鳴,在響炮聲中七樹下土,彰塢由此立村。

樹逐漸長大,人也逐步增加,老阿太娶了妻子成了家,并生了七個兒子,經辛勤勞動,把七個兒子扶養(yǎng)成人。七個兒子十幾年后共建造了七座大樓房,房子結構好,造型美,牢固程度高,因此至今尚有四幢老房子完整無缺,是村里的古建筑文化遺產。

幾百年的七枝樟樹幾經風雨,至今仍在。圍繞著整個村莊,成為了彰塢村的風景樹。

樟塢村古香樟

篾匠之村彰塢

彰塢村是個半山區(qū),山多、人多、田少。150余年前有位東陽師傅來彰塢村做客。東陽師傅就住在徐千書家里。千書為人聰明,又求上進,卻家窮無錢上學念書,想學一門手藝糊糊口。正好東陽客人是位篾匠好師傅,千書便拜他為師,當上了一名學徒工。到了第三年,千書兄弟布書也跟他學手藝,到了第五年,千書自己當了師傅。又將三弟利書帶去學篾匠,因此一家三兄弟全都學篾匠,后來成為彰塢村的篾匠的祖師爺

到了解放前,彰塢村篾匠發(fā)展到130余人,稱篾匠之村,其中三代同堂學篾匠的有徐春荃,徐浩川,徐敘明等。當時本村年輕人出路有兩條:一是去上海做紙頭生意;二是學篾匠糊口。

當時做篾匠行規(guī):三年徒弟,四年半做,五年出師。彰塢村出了許多能工巧匠,各色各樣的技藝產品都能制作,如菩薩橋的“橋頭”、盤擔、香籃、嫁女籃,嫁女火,生活籃、團機、爬籃、田蒿、谷篾、篾籮、篾簍、菜藍、黃篾籃、麥果籃蓋、掏篩、篾絲箱、藤籃、簸箕、米篩、糠篩、谷篩、篾大、插墊、灰籃、床笠、上層笠、薄藍、篾把、長藍、方藍、園藍、單花砸、洗帚、筷子等等。

當時彰塢村篾匠當中有作頭師傅幾十位,大小作紡幾百個。至今彰塢村尚有幾十名老篾匠師傅。但由于現(xiàn)在大部分生活用品都用塑料制作,所以很少人學篾匠,篾匠這個行業(yè)已經式微。

本篇圖文由楊露萌與縣檔案局共同整理

桐廬縣檔案局(館)官方微信平臺

編輯:李瑤

Hash:8b52883f2834bc845e55aa2c0b81c582ba0c2315

聲明:此文由 同樂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