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圖寶馬城背后的故事

昨日,一年一度的考古界“奧斯卡”2017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的評選在北京落下了帷幕,這場考古界的盛宴讓古圈的小伙伴們心潮澎湃。小編的辦公室也可以說是相當期待呢~

你們問為何如此期待?那是因為小編的辦公室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有獎競猜活動,規(guī)則是:每位小編給出自己預測答案,最后猜對最少的人要請大家吃飯。怎么樣,是不是相當刺激~

當然,作為一名佛系小編,吃飯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大家開心咯~(因為輸?shù)牟皇俏遥?/p>

好啦,只顧著激動啦,有點點跑偏。

言歸正傳,說回考古。我們之前有一篇文章《下一站,墳頭》中提到過中國的地名千奇百怪,各具特色,很多是以典故和傳說命名。在今年的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中「吉林安圖寶馬城」這個名字也是令小編印象深刻。說到寶馬,大家想到的一定是BMW,但是此“寶馬”非彼”寶馬”。有何典故,請聽我細細道來。

在東北吉林安圖二道白河鎮(zhèn)西北4公里外的丘陵上,有一處規(guī)模不大的古代遺址,那里已被果林和灌木覆蓋,從南到北隱約可見三座土臺子,而從地表尚存的斷續(xù)墻體看,原先應有一圈城垣,由此推測在古代這里可能是一座城。傳說唐代大將劉仁軌東征時,曾在此獲寶馬一匹,如今在通向遺址的路口,還有一尊劉將軍騎寶馬、舞大刀的雕塑,這個遺址也由此為“寶馬城遺址”。

大將獲寶馬的故事,終究只是個傳說。這座古城是什么時間建造的?誰建造了它?功能是什么?又緣何被廢棄?幾十年來,學術界不斷有人探究寶馬城的身世,由于曾在遺址范圍內采集到一些懷疑是渤海時期的磚瓦殘塊,于是不少學者推測這里可能是所謂渤?!俺暤馈鄙系囊蛔?a href='/yizhan/' target=_blank>驛站,甚至有人將其與渤海中京顯德府所轄的興州聯(lián)系起來。

但是奇怪的是,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遺物以建筑構件為主,這些出土的文物似乎與唐代驛站的風格并不相同。

為了解開寶馬城歷史之謎,并配合寶馬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的建設,考古工作人員對寶馬城遺址進行了持續(xù)的田野考古工作。

在初期的發(fā)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當時遺址是外墻涂有朱紅色,梁枋上繪有彩畫的廳堂式磚墻結構。

這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說,這種特點,大多用于金時期宮殿、寺廟或禮儀性建筑,說明寶馬城絕非普通民居。而且,城內夯土臺基上的建筑整體特征與迄今考古發(fā)掘所見宋金時期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宮殿建筑——金上京劉秀屯大型建筑基址十分相似。

這里難道是金代的宮殿遺址?隨著考古發(fā)掘的不斷開展,考古人員很快否認了這一觀點,因為與金代州府城相比,寶馬城城墻低矮、寬度小,根本沒有抵御敵人的作用,更不具備承擔行政官署的功能。

那么,女真人為何要在遠離城邑的長白山區(qū),修建這樣一個高規(guī)格建筑群呢?

通過翻閱史書發(fā)現(xiàn),《金史》卷三十五《禮記》中記載:

大定十二年(1172),金世宗效仿中原皇帝封禪泰山之舉,始封長白山神為“興國靈應王”,將其視為庇佑女真政權的圣山,并在長白山北側建廟奉安,春秋之際遣派官員前往祭祀。而到了明昌四年(1193),金章宗為了表達對長白山的崇敬之情,更進一步,又冊封長白山為“開天宏圣帝”。長白山的地位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另一部史書《大金集禮》,對這座皇家廟宇的地望和規(guī)模做了記載 :“山北地一段,各面七十步,可以興建廟宇”,寶馬城位于長白山主峰正北,而宋代一步約合1.5米,寶馬城保存較為完好的北墻長約104米,亦與文獻所言非常接近。加之寶馬城遺址的時代正屬金代,其整體特征與迄今考古發(fā)掘所見宋金時期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宮殿建筑——金上京劉秀屯大型建筑基址相似,后者已經(jīng)被認為是金代皇帝百官祭祀太陽的“朝日殿”。因此,寶馬城很可能就是金代晚期皇家修建的祭祀長白山的神廟。

玉冊的出土,為遺址最終年代的認定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玉冊為漢白玉材質,上面刻有“癸丑”“金”“於”等字樣。

通過查找和推算,斷定癸丑是金章宗明昌年間,冊封長白山為“開天宏圣帝“那一年,也就是1193年。

寶馬城遺址的考古工作,為研究宋金時期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與金代建筑風格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一直以來,長白山以卓絕的自然風光吸引世人,而金代皇家祭祀長白山神廟的確認,展示了白山黑水間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表明了長白山與我國境內古代政權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對探索金代禮儀制度以及我國古代北方山祭與中原皇家山祭的關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好啦,寶馬城的故事我們就講到這里了。

下面我們來說說編輯部的故事吧,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小編們昨日的競猜結果如下所示:

咳咳~那個誰誰,編輯部149喊你請客吃飯啦~

Hash:56b82e967bcd417783257438b9cd749a4ea4b0b7

聲明:此文由 大眾考古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