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界碑眾多,為何這塊普通的“土字牌”這么火?因為一個蘇州人

中國地域遼闊,漫長的國境上線矗立著眾多的界碑。位于我國大陸最東端有一座普通的界碑,每天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千里而來,這就是位于吉林琿春市防川中俄邊界的“土字牌”。

然而,這座小小土字牌,卻記錄著一段滄桑的歷史,銘刻著中華民族身上一道深深的傷痕。七月的琿春沒有夏日的炎熱,卻有著秋日的寒意。細雨中難擋游客的熱情,人們用手機穿過鐵絲網(wǎng)記錄這難忘而又激動的瞬間。

琿春市,位于吉林省最東端,圖們江下游。防川景區(qū)位于琿春最東端,中、朝、俄三國交界處,有著“雞鳴聞三國,犬吠驚三疆”之說。剛入景區(qū),遠遠就看到一幢高大建筑,名為“龍虎閣”。建筑底部為堡壘式設計,頂部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仿古式建筑,寓意邊關堡壘堅不可摧。

龍虎閣共有13層,站在頂層觀景臺上可一飽三國邊境風光。圖上茂密樹林區(qū)為中國境內(nèi),左上角草原濕地俄羅斯,右上角河對岸則是朝境內(nèi)。右邊的這條就是圖們江,沿江而下15公里就可入日本海。沿圖們江出海距海參崴一百八十公里,到日本的新瀉港只有八百公里。

然而回顧歷史,眼前的這一片美景卻是中華民族一道難以抹去的傷痕。據(jù)史料記載,在隋唐時期,防川是通向“日本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19世紀中期,沙俄趁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時,出兵強占了黑龍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

吳大澂,江蘇蘇州人。在天時地利一個不占的困境中,吳大澂困獸猶斗,他的大智大勇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給苦難清政府長了一回臉。在1886年7月與俄方簽署了《中俄琿春東界約》,使土字碑大步向外推進,總面積10平方公里的土地重回祖國,使中國距離日本海只有15公里。

然而最讓俄國人火冒三丈的是,吳大澂竟然得寸進尺,索要黑頂子山地區(qū),讓俄國人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使得談判陷入僵持狀態(tài)。在這拉鋸式談判中,吳大澂搬出了當時亞洲最強的北洋艦隊,用大炮射程來講真理。最終俄國人戀戀不舍地將黑頂子山地區(qū)歸還,也就是今天琿春的敬信鎮(zhèn)。

這兩項條約掠奪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nèi)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還截斷了中國的領海,使吉林成了一個離海最近卻沒有海域的內(nèi)陸省,琿春失去了出???/a>,成了一個望海之地。

1861年,清政府與沙俄舉行勘界談判,在烏蘇里江口至圖們江口設立耶、亦、喀、拉、那、倭、怕、土,八塊字牌。其中“土”字牌立于距圖們江口20華里處,然而貪得無厭的沙俄將“土”字牌移到離圖們江口46華里處。面對沙俄對我領土的不斷蠶食,清政府于1885年派吳大澂為欽差督辦邊務。

如今這塊高1.4米,寬0.5米,厚0.22米的“土字牌”靜靜的矗立在中俄邊境。回顧那段滄桑的歷史,吳大澂雖然為國家爭得的面積并不起眼。然而自鴉片戰(zhàn)爭開始,清政府每一次談判,無不以割地賠款告終,從談判桌上拿回土地這是第一回,直到清朝滅亡也是唯一的一次。

“圖們江水向東流,土字牌前路斷頭,登上哨所望滄海,舊事不堪再回首。”在那國家任人宰割的年代,靠的是像吳大澂這樣的民族脊梁,支撐著中華民族艱難的前行。這不僅僅是一塊土字碑,更是時刻提醒著中華兒女要自強不息。只有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強大了,才不會被外敵欺凌。

Hash:60910c721252ca476e7ccae03333fa727c459978

聲明:此文由 小李說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