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干貨|這塊碑,是魏碑奇珍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jiān)鄭文公之碑”,北魏正書摩崖刻石。在山東省平度市北25公里,海拔280米天柱山上,刻在半山腰“鸞峰直上,鶴嶺橫懸”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面稍經(jīng)加工,高3.3米,寬1.50米,碑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計(jì)883字。碑文歷14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該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鐫,碑文記述了其父兗州刺史南陽公鄭羲的生平事跡和著述。因鄭羲的謚號為鄭文公,故此碑的全稱為:《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因是摩崖刻石,椎拓很困難,尤其是上碑。比較而言,拓摹下碑容易些,因此在清乾隆時(shí)期,下碑就已經(jīng)流傳很廣,而上碑在天柱山高峰,直到清咸豐年間才有拓本問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拓本。
鄭昭道(公元?—515年)
北魏著名書家
字僖伯,自稱中岳先生
官國子祭酒、光州刺史、青州刺更、秘書監(jiān)
謚曰文恭
工書善正書
體勢高逸,作大字尢佳
鄭道昭其書寫的魏碑體,突出體現(xiàn)了我國書法由隸書到楷書的轉(zhuǎn)變,故此碑受到古今書法家所推重。
《鄭文公碑》有上下兩碑,碑文大體相同,鄭道昭先于天柱山刻出《鄭文公之碑》后,發(fā)現(xiàn)山東省掖縣云峰山之東的寒洞山石質(zhì)較佳,又再重刻。碑高1.95米,寬3.37米,碑文楷書51行,行29字,計(jì)1243字。正書額題“熒陽鄭文公下碑”七字。因此,為區(qū)別二碑,稱天柱山之碑為“上碑”,云峰山為“下碑”。天柱山“上碑”,書風(fēng)、內(nèi)容與云峰山《鄭文公下碑》相同,唯字?jǐn)?shù)較少。
《鄭文公碑》集眾體之長,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縱逸風(fēng)姿,又有楷書的端莊。其用筆,既有篆法圓轉(zhuǎn)形成的圓筆印象,又有隸法方折形成的方筆感受。方圓兼?zhèn)?,變化多端,雍?a href='/daya/' target=_blank>大雅?;蛞詡?cè)得妍,或以正取勢,混合篆勢、分韻、草情在一體,剛勁姿媚于一身,堪稱不朽。
《鄭文公碑》沒有署名,直至阮元親臨摹拓,且考訂為鄭道昭的作品。清代以前,《鄭文公上碑》沒有得到重視,只是北宋金石學(xué)家趙明誠(李清照夫),將鄭道昭父子的刻石記入他的權(quán)威著作《金石錄》中。到了清代,"尊碑、備魏、取隋、卑唐"的主張的提出,突破了帖學(xué)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鄭文公上碑》因而得到尊崇,并在北朝眾多的碑刻中,最受人稱道。
清代包世臣謂此碑篆勢、分韻、草情畢具,有“云鶴海鷗之態(tài)”,是魏碑書法藝術(shù)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字獨(dú)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而康有為在看過“鄭文公碑”后說,如果誰沒有見過此碑,就沒有資格談?wù)摃āT谇宕?,已成為“碑學(xué)”魏碑體不可多得的珍寶。
近人祝嘉先生的評價(jià)是:“其成就決不在王羲之之下,應(yīng)奉為北方書圣,與王羲之并尊?!?/p>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瘞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同是摩崖山書,風(fēng)格相似,可謂南北雙星。清人龔自珍詩云:“欲與此銘(指《瘞鶴銘》)分浩逸,北朝差許鄭文公?!?/p>
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
故書法史稱北魏書法為民間書法
若以名而論
當(dāng)推鄭道昭父子為一時(shí)冠冕
被譽(yù)為“書中之圣”、北派王右軍
你不是一個(gè)人寫書法
苦苦尋找的組織原來在這里!
邀請你加入
全國最牛的書法人學(xué)習(xí)群
書法聚焦編輯發(fā)布
戳“閱讀原文”,進(jìn)入蘭亭會官方微店購買
Hash:ed9b08767726d0d214ea72d38ae47951f9df5fc4
聲明:此文由 書法聚焦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