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大華紗廠涅槃重生大華1935,曾經的故事鮮為人知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東側的太華南路上,有個大名鼎鼎的大華紗廠,即大華紡織廠,1935年由西北首富、中國紡紗大王石鳳翔先生始建,原名長安大華紡織廠。

大華紡織廠曾是國軍的軍需廠,在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曾遭到日軍飛機的多次轟炸。西安解放時,石鳳翔倉皇離開大陸,西北的所有產業(yè)都沒來得及搬遷,最后只把在上海的大秦紡織廠的設備搬運到臺灣。大華紡織廠1951年實行了公私合營,1966年12月收歸國有,企業(yè)改名為“陜棉十一廠”,2008年因負債積苛、無力回天,申請政策性破產。

作為陜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工業(yè)遺產,其舊址已入選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fā)現”之一。如今,這個被“改造”為西安第一個工業(yè)遺產博物館——【大華1935】已經開館迎客。主要遺存:老南門;廠房、庫房、鍋爐房;紡織設備、發(fā)電設備、蒸汽管道;公館、老院子等,以“抗戰(zhàn)內遷企業(yè),西北地區(qū)歷史上建立最早、規(guī)模和影響較大的現代機器棉紡織企業(yè),西安地區(qū)第一座工業(yè)發(fā)電廠”等理由而入選。作為普通游客瀏覽其間,只能感受歲月的變遷,但作為與曾經的大華紗廠有過交集的人,舊址重游感慨萬千。

1980年一個瘦弱的高中生在長安縣祝村,經歷了四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后,被招工進城當上了工人,這位學生叫王喜鳳,那年她22歲。

回城后,媽媽看著她消瘦的臉龐心疼的對她說:“姑娘,你受罪了?!彼恍φf:“受罪的又不是我一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是一種磨練,雖然吃了不少苦,但值得?!?980年3月,她被安排到大華紡織廠。

剛開始的工作是清苦的,每天跟著師傅熟悉機器和工作流程,不長的時間就逐漸熟練起來。由于還在學徒期,雖然干著熟練工的工作,還是拿著18.5元的工資,偶爾加班有幾塊錢的補貼,讓她常常喜出望外。繁忙簡單的日子很充實,也讓她很滿足,她常想“和下鄉(xiāng)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這樣的工作她一干就是18年,從剛進廠時的學徒工干到熟練織布工,四班三運轉,走進車間掃車、接班、巡回、布面、接紗、拆壞布、補壞布……每班看管48臺織布機,行走6、70里路,如果沒有4年農村耕作實踐真頂不下來。每當走進高大寬敞的車間就感覺親切,聽著機器唰唰的聲音,就像聽著革命歌曲。下班后還要開例會總結工作匯報思想,有時候開著會就睡著了,怎么走回家都不知道。

常年超負荷的工作強度讓她中年后頸椎、腰椎、腿都病患纏繞,即便如此她并不后悔當初的選擇。1998年,年屆40歲的王喜鳳退休(政策性)了,雖然告別了大華紡織廠,但一有空閑還會去廠區(qū)轉轉。廠子讓她惦記的不僅是斑駁的大門、空曠的車間,還有唰唰作響的機器、細紗間穿梭的梭子……一景一物、一點一滴,都倍感親切。

從1935年建廠開始,大華紗廠就是當時政府的管控企業(yè),抗戰(zhàn)時期則發(fā)揮了“補給”的重要作用,因此被日機多次轟炸。據《新城區(qū)大事記》(1911-1949)記載:民國28年(1939年)10月11日 日機12架轟炸大華紡織廠,投彈30枚,死傷40余人,炸毀棉花2.5萬擔,廠房、機器嚴重受損,全廠停產。5月6日 上午7時40分,日機17架空襲西安,于尚仁路、大華紡織廠等處投彈25枚,炸死炸傷30人,炸毀房屋10間。8時20分,又有9架日機給火車站投彈20余枚,炸死炸傷32人。12月2日 日機空襲大華紡織廠,投燃燒彈4枚,燒毀庫房棉花1456包。

大華紗廠的經歷,是民族企業(yè)發(fā)展的縮影,從它誕生之初就與國家的命運綁在一起,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中間偶有浪花泛起,演繹出令人矚目的傳奇故事。蔣委員長次子蔣緯國與石靜宜的愛情故事就令人驚奇。

關于蔣緯國與石靜宜的締緣,有一個頗具戲劇性的傳說。1940年,蔣緯國從德國留學歸來,入西北軍胡宗南麾下,在陸軍第一師步兵三團第二營先后擔任排長、連長、營長職務,經常往返于重慶與西安之間。有一次,他搭乘火車,見到一位時髦而漂亮的小姐正在看一份英文報紙,便前去借閱。不料,此小姐見搭訕者是個小軍官,竟絲毫不予理睬。

蔣緯國邂逅的這位小姐即是后來成為他妻子的石靜宜。石靜宜是當時國內著名企業(yè)家、西北工業(yè)界首富石鳳翔之女。石鳳翔祖籍湖北孝感,早年留學日本,專攻紡織工業(yè),學成歸國后先后經辦各種紡織工業(yè)學校和工業(yè)實體,成為國內紡織界的重量級人物??箲?zhàn)爆發(fā)后,為避戰(zhàn)亂,將其在上海的產業(yè)大部遷往西北,長安大華紡紗廠就是其產業(yè)之一。石靜宜是石鳳翔最為寵愛的女兒,一直被視為掌上明珠。在抗戰(zhàn)期間,她就讀于國立西北大學,由于聰明伶俐,天生麗質,所以石鳳翔每逢社交場合,總是攜愛女相隨。

1943年秋,西安知名人士劉楚才擺設家宴款待各界名流,石鳳翔與石靜宜自然被奉為上賓。當時蔣緯國所在部隊駐守潼關,他有事滯留在西安,也被邀出席。在宴會上,蔣緯國與石靜宜經人介紹,得以正式相識,敘談之下,頗為契合。從此,你來我往,逐步建立了感情。后來,兩人追述當初火車上的那次“有眼不識”,均笑稱為“緣”。

1944年12月25日,正當圣誕節(jié)那天,蔣緯國與石靜宜在西安舉行了婚禮,由胡宗南主持,蔣介石、宋美齡專程前來致賀。

這段往事在過去的歲月里一直被人們(大華紗廠)所忌諱,除了第一代老職工有個別人知曉外,像王喜鳳這樣的青工根本無從知曉。當時廠里效益下滑,她們提前退休工資待遇很低,后來轉到社會保障體系,現在每月僅2100元,生活捉襟見肘。每當談及這個話題時,她們(同退休者)就抱怨,大家為廠子出了力,而得到的連最低生活都難以保障,最后廠子倒閉賣了土地,職工們并未分到一分錢,不念令人噓唏。

計劃經濟時期的國有企業(yè)有過曾經的輝煌,但市場轉型后下崗和政策性退休成為常態(tài),像王喜鳳這樣的工人,兢兢業(yè)業(yè)干了近二十年,為企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與企業(yè)一榮俱榮,本應得到好的禮遇,但卻面臨病痛、收入低的雙重壓力,這是一種極具諷刺的現象,也是一代產業(yè)工人的悲哀!她們曾經忍辱負重為社會作出貢獻,社會進步了更應該讓“工廠的主人”得到基本的酬勞與尊重。

大華紗廠變身大華1935,終結了做為工廠的一個時代,被保護的工業(yè)遺產——博物館,是流逝時間和歷史事件的記錄者見證者。它見證了新中國和西安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寄托著民族工業(yè)復興的夢想。從凝固的遺存里可以映照出它昔日點滴,仿佛一滴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折射出熠熠的閃光。

(本文部分文字引用吳玉才《懸崖邊的王朝》,在此致謝?。?/p>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Hash:ad5cb7e0e1aba518a75ecd59993d4cdbc20dfb07

聲明:此文由 李連源.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