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飯店,城市文明的原點
點擊上方藍字“檔案春秋”一鍵關注
“檔案春秋”上線一周年特別活動——我的生日,邀你“表白”火熱進行中?。ǎ?
收到這么多暖心“表白”,我們也好激動好感激, 一邊不忍一邊精挑細選,也為把機會留給內心涌動還沒開口的你!3月28日前,貼心好禮等你來拿。
感謝每一位微友的支持與鼓勵,你們的厚愛是“檔案春秋”前進的動力!
國際飯店曾經是上海的地理高度,在上世紀30年代有“遠東第一高樓”之稱。它更是幾代上海人的心理高度,是上海的象征。
保持上海最高建筑紀錄五十年
國際飯店是上海的地理高度,更是心理高度。它是上海的象征,城市文明的結晶——這么自戀地嘮叨是不是有點招人嫌?對不起,請原諒我的一片癡情。
很小的時候,父親帶我去南京路游玩,走到國際飯店對面的人行道上,他停下來指給我看:喏,這就是國際飯店,高嗎?我仰起頭,不斷地仰起頭,那幢被深赭色大理石墻面包裹的高大建筑像一座大山那樣轟隆隆地升起在我面前,不免有點害怕,后退一小步,瞇起眼睛,努力克制陡然涌起的暈眩。我還發(fā)覺,從它頂上飛過的白云,似乎也要飄下來,飄在我的腳下;而南京路上急駛而過的汽車,也像潮水一樣在身邊嘩嘩淌過。這就是國際飯店給一個孩子的最初印象。
仰望國際飯店
為了緩解我的緊張感,父親跟我講了一個笑話:有一個鄉(xiāng)下人初來上海,跑到這里來看國際飯店,他不斷地仰起頭、仰起頭,結果正好有一陣風吹來,把他的帽子吹到地上啦。
后來我知道,這是一個關于國際飯店的經典笑話,它可能寓含著上海人對外省人、農村人的輕視,當然也不乏自嘲精神。彼時大人經常對小孩這樣說:到南京路看國際飯店,當心被大風吹落帽子。更“惡毒”的是一則童謠:“鄉(xiāng)下人,到上海,國際飯店去吃飯,嘸沒鈔票滾倷娘的蛋,廿四層樓摜下來?!?/p>
小時候傳唱時,并不感到其中有地域歧視的含義,也無羞恥感,一味地開懷大笑。長大后才認識到,上海人實在沒有資格去嘲笑鄉(xiāng)下人,因為絕大多數上海人也沒有實力與勇氣去享用那里的牛排與咖啡。
1934年國際飯店主外立面完工
一直到讀小學三年級,我走近它時還是大氣不敢出,看到銅框的旋轉玻璃大門徐徐轉換著光怪陸離的街景,門口的侍應生身穿神氣不讓將校的呢制大衣,戴著雪白的手套,表情嚴肅無比,進進出出的多為外賓,迎送他們的是進口轎車,打死我不敢夢想日后要進去撮一頓。國際飯店對一般市民而言,是熟悉的,可以矜夸的,也是陌生的,冷漠的。
再后來,我對上海史的研究興趣不斷加深,我知道國際飯店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意義在于:它是上海資格最老的幾家大飯店之一,在上世紀30年代有“遠東第一高樓”之稱。而且這個稱號保持了三十年。在上海呢,最高建筑的紀錄也保持了五十年。
國際飯店建造前的位置
1931年,由中南、大陸、鹽業(yè)、金城這四家中資銀行共同投資興建了這座大樓,剛建成時叫四行儲蓄會大樓,總高24層,客房168間。這座大樓幾乎是美國上世紀20年代摩天大樓的直接翻版,深褐色面磚和豎線條的輪廓處理,層層收進的頂部造型,無不反映出美國藝術裝飾主義建筑的特征。它采用鋼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樓板。為加強整體剛度,外墻也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為了防火,鋼框架結構外面也全部包上了混凝土,每層設有消防水龍頭和當時極為先進的自動滅火噴淋裝置。這座大樓的建成標志著上海高層建筑的設計和施工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建造商陶馥記營造廠為大廈鋼架十層完成留影
替它描繪藍圖的便是近年來知曉度大大提升的匈牙利建筑設計師鄔達克,建造商則是本土的陶馥記營造廠。1933年,年輕的貝聿銘途經尚未正式開業(yè)的國際飯店,仰望之時,雖然沒有被大風吹落帽子,但崇敬之心已油然而生,未等讀完圣約翰大學的課程,便踏上去美國求讀建筑學的道路,并終成一代國際建筑大師。
↑
鄔達克國際飯店設計草圖手稿
→
鄔達克肖像
國際飯店在上海的地標意義不可撼動,說它是上世紀30年代上海城市文明的制高點也不為過。因此,不少社會名流和外國政要都選擇在此歇腳。張學良、梅蘭芳、胡蝶、卓別林在這里下榻過??箲?zhàn)勝利后,陳納德與陳香梅在14樓的摩天廳里舉辦婚禮,舉起軍刀切開喜慶蛋糕。宋美齡在15樓的套房里,接通了大洋彼岸羅斯福總統(tǒng)夫人的電話。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下榻國際飯店后想享受優(yōu)惠價,結果由董事會決議通過后才得以實現(xiàn)……
陳納德與陳香梅在婚禮上用繳獲的日本軍刀切蛋糕
國際飯店插上紅旗后,進城的解放軍從它面前走向“明朗的天”。新上任的陳毅市長在飯店接見了解放軍團以上指揮員。1959年,郭沫若登上飯店屋頂欣然題詩兩首。此后,不少名流學者都為飯店留下了墨寶,據國際飯店總經理竺培基先生介紹,幾代藝術家先后留下六百多件書畫作品,成了飯店的傳世之寶。
飯店里自建文史館
當然,國際飯店的故事遠遠不止于此,這里我想起了兩個歷史截面。我在陳存仁的《抗戰(zhàn)時代生活史》一書中得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那天,這位滬上名醫(yī)正好在一片混亂中被熟人叫去出急診,來到跑馬廳英國總會附近。總會大樓在戰(zhàn)時被占領,成為日本憲兵司令部,日本憲兵以機關槍掃射的方式處決了一批關押在內的“造反的日本軍人”。
隨后,他又看到司令部里“成萬個軍人寂靜無聲地跪在地上,臺上已經放著一架唱機和話筒,由幾個高級軍官,誠惶誠恐地捧著一張用黃巾包裹著的唱片,放上唱機,翻出一篇演說詞(后來才知道是日皇宣布投降的詔書)。演說詞播完,全場軍人都抱頭痛哭……”
接下來,陳存仁沖破馬路上的警戒線,鉆進對面的國際飯店。只見三樓孔雀廳里已有成百人在那邊乒乒乓乓大開香檳,一個個碰杯狂飲,慶祝抗戰(zhàn)勝利。“大家也不問我的情由,紛紛拉我去同飲,原來那時國際飯店中人,也如癡如狂地隨便客人取飲,不給錢并不在乎,這時候的情況,真是所謂普天同慶,八年來的怨氣,大家得到一個傾吐的機會?!?/p>
市民涌上南京路街頭慶祝日本投降
當天晚上,陳存仁還在飯店投宿,飯店經理盧壽聯(lián)與他熟稔,不必先付錢。還說:“昨天房間還住滿了日本大亨,到了下午七點先先后后地都搬走了,所以空房間多得很?!?/p>
上海書法篆刻家陸康先生從家藏的一大堆故紙中翻出兩份老報紙,一份是《光華日報》,另一份是《力報》,他要將這兩份報紙捐給國際飯店。起因是國際飯店最近在二樓回廊內外辟建了一個文史館,陳列一批與國際飯店有關的檔案與實物,這兩份報紙上記載的新聞,無疑為飯店歷史增添了翩翩花絮。據報載,抗戰(zhàn)勝利之日,美軍進入上海,150名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的官兵將國際飯店15樓整個樓面包租下來,住了整整兩個月。既是休整,又是為戰(zhàn)后中美關系做些聯(lián)絡方面的實事。美軍還在飯店門口停了一輛吉普車,每天采購雪茄與香檳及副食品供美軍享用外,還收集市民的信件,幫助他們與僑居美國的親人恢復因戰(zhàn)事而中斷的聯(lián)系。
國際飯店外美國軍隊的運輸卡車
戰(zhàn)后的新聞記者,帶著欣喜與新奇的眼光觀察并描寫了這一場景,連每客西餐值1美元這個細節(jié)也不放過。市民呢,想必也讀得津津有味。天亮之后的上海是可愛的,空氣里有美國香水的氣味,國際飯店更因為美國大兵的到來而為世人矚目。
事實上,國際飯店見證的歷史事件遠遠不止這些,精彩而可能出人意料的軼聞還有待于挖掘,但陸康的舉動有著啟迪作用。于是我向竺培基獻上一計,不妨登報向市民征集有關國際飯店的一切檔案,包括實物與照片,特別是四大銀行巨頭的后代,他們應該藏有更直接的文獻檔案。接下來就是向市民征文:我與國際飯店。這可不是商業(yè)廣告,國際飯店的故事,其實也是上海的故事。煽情地說一聲:國際飯店是上海成長的見證者,國際飯店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夢想。
1949年解放軍進入上海,行進在國際飯店門前
如果有一座雕塑與國際飯店隔街相望
1982年上海賓館建成后,國際飯店只得讓出老大的位置,此后南京路上、特別是國際飯店左右的高樓大廈雨后春筍般地崛起,國際飯店像個老貴族那樣無可奈何地陷入谷底,有點孤寂地守望著歷史的天空。但因為它親眼看到跑馬廳變成了人民公園,英國總會先后變成了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看到了東邊升起了東方明珠,西邊聳起了明天廣場,“花開花落,從容淡定,閱盡滄桑,寵辱不驚”,此話也只能由國際飯店來說。改革開放后,國際飯店頂樓豎起了中國第一個樓宇廣告,而且是東芝這個日本品牌,于是滿城風雨,大有炸平廬山之感……一切變化都在它的法眼之中,一切喜劇都在它身上發(fā)生,單憑這一點,它永遠有資格睥晲天下的。
2011年春節(jié),外交部長楊潔篪在國際飯店舉行家宴,飯后與竺總閑聊時憶起自己童年時就在飯店后面的鳳陽路第二小學讀書,每次經過國際飯店,就會被一陣飄來的奶油蛋糕香味所吸引。他也認為國際飯店對于上海這座光榮城市而言是一個精神的地標,并欣然應請題辭:“國際飯店是上海發(fā)展歷史的見證。”
楊潔篪為國際飯店題詞
在“拆”字橫掃一切的今天,別的高樓大廈都可以拆,唯獨國際飯店,誰也不能動它一磚一瓦。它今天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了,在它的大堂里,還有一個上海原點的標志。我真希望,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在這里留下倩影,從上海的原點出發(fā),走向美好生活……我也希望看到南極科考隊員,在登船之前在此合影,從這里駛向碧海遠洋……我更希望看到每年上海市群眾長跑的隊伍從這里結集出發(fā),精神抖擻地迎著陽光跑向西方文明登陸的外灘源……
國際飯店內上海大地原點照片
國際飯店不可回避大多數老飯店的缺點:沒有停車場,沒有花園,電梯狹窄,大堂逼仄,但它也集中體現(xiàn)了老飯店的一切優(yōu)勢,那里的每個角落幾乎都隱藏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從它身上,可以觸摸到上海的精神內核,堅實而保有彈性。論高度,國際飯店在高樓林立包圍中算是小弟弟了,但它仿佛是一株有著龐大根系的老橡樹,深深扎在每個上海人的內心深處。
國際飯店的資源是一筆不可低估的財富,是值得開發(fā)利用的,比如在國際飯店對面的人行道上豎一座銅像,它應該是一件寫實風格的作品:兩三個游客仰望國際飯店,一只手牢牢護著自己的帽子,生怕被風吹去。這尊銅像一定能將行人的視線聚焦到這幢大樓上,也一定能讀懂這件雕塑的含義,情不自禁發(fā)出會心一笑,甚至在銅像旁拍照留影,握握他的手。
我還認為,這件雕塑代表全體上海市民向世界做出了擁抱的姿態(tài),尤其向外省同胞表達了最大的善意與友好,請他們一起來享受國際飯店的優(yōu)良服務與歷史故事。
國際飯店的今與昔
我就愿意站在他身旁,與他一起,像魯迅先生筆下的藤野先生朗讀課文時那樣忘情地大幅度地后仰、再后仰,直到看清楚大飯店的頂端。因為今天我們都有了接受它的自信與能力,我們都可以集聚銅像旁,像純樸的、好奇的、膽怯的鄉(xiāng)下人一樣仰望高聳入云的國際飯店,并像見到自己敬重的老長輩一樣,輕輕地問聲早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新媒體編輯 張理平)
本刊稿件均為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檔案春秋”微信號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檔案春秋》由上海市檔案局主管、上海市檔案館主辦,是全國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綜合性檔案文化月刊。以豐富的檔案信息資源為依托,集真實性、內幕性、可讀性于一體,尊重歷史,以檔案說話,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本來面目。歡迎聯(lián)系“檔案春秋”微信號與我們指尖對話,期待您的投稿與反饋!
檔案春秋
識別左側二維碼
翻閱更多史實秘聞!
戳“閱讀原文”參與檔案春秋一周年特別活動!
Hash:62fbd470d6c29a5d00dc505e7bb271c41ad41db5
聲明:此文由 伴公丁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