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店鄉(xiāng)一老人守護四川籍烈士墓70年:為他尋親是最大心愿

——商城縣馮店鄉(xiāng)楊擺埂村余信炎老人義務守護烈士墓的故事

老人向記者介紹他保存的烈士墓相關(guān)資料

信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 濤 攝

老人在烈士墓前向記者介紹情況

信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長喜 攝

商城縣馮店鄉(xiāng)楊擺埂村村部向東南兩公里,蒼柏翠綠的小山包兒,擁著一座烈士墓。夏日的一個雷雨交加的傍晚,耄耋老人余信炎站在墓前喃喃自語:“老哥哥,我快要守護不了您了……”

磊石河畔,掩埋無名忠骨的墓眾多。這一座,上刻“馬積明烈士之墓”。正因有名有姓,每年送燈上墳之余,余信炎把尋找馬積明的親人當作“事業(yè)”,一干就是70年。

蜿蜒流淌的磊石河水,見證了兩岸的繁榮,哺育了一代代勤勞奮進的人,也訴說著無盡的光陰故事。

1947年的一天,山里來了一群當兵的,大人們都說那是“劉鄧大軍”。余信炎那年7歲,總是好奇地望著這些操著各地口音的人?!?a href='/jiefang/' target=_blank>解放軍很喜歡小孩,他們經(jīng)常叫我們?nèi)コ燥?,偶爾能吃到豬血炒青菜?!庇嘈叛渍f,他很快就認識了司務長馬積明。

突然有一天,官兵們帶著武器開拔到山上,一陣陣槍炮過后,反動派殘余“小炮隊”四處逃竄。此時,馬積明與另一位戰(zhàn)友外出買糧食正往回趕。半路逢敵,馬積明腿部中槍,便將悉數(shù)物品、銀元交給戰(zhàn)友。戰(zhàn)友走后不久,馬積明面對“小炮隊”毫不屈服,被殘忍殺害。

之后,趕去增援的同志含淚帶回了馬積明的遺體,開明紳士湯三爺主動將為自己留的棺材貢獻出來。農(nóng)村葬棺需用石灰做隔斷,可保棺木不易腐爛,但當時并沒有那個條件。60年代中期,墓內(nèi)棺木腐爛,一位民兵營長組織人手重新裝殮,移墳至村部東南。

移墳期間,墓碑上的碑文丟了。幸好,早在掩埋遺體那天,余信炎透過淚水打濕的雙眼,已將木質(zhì)簡易墓碑上的字深深刻在腦海里,并記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翻開余信炎保留至今的小本本,上面寫著:四川省彭縣紅巖鄉(xiāng)第七自然村馬積明烈士之墓。

70年時光恍惚,每年清明、元宵,余信炎習慣性地帶些貢品,來到墳前,陪“老哥哥”說說話,為烈士墓培培土。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也都把馬積明當成了自己的祖輩,祭祀逢年過節(jié)不落。

“我一直想用我的養(yǎng)老金為他重新刻座碑。可是烈士出生哪一年,家里還有沒有其他親人,我都不了解。四川省彭縣紅巖鄉(xiāng),現(xiàn)在可能位于成都彭州市紅巖鎮(zhèn),我讓孫子在當?shù)夭檫^,也沒有結(jié)果?!庇嘈叛走z憾道。70年來,通過中央電視臺尋人節(jié)目,囑托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孩子們在網(wǎng)上發(fā)文,余信炎從未放棄過對馬積明烈士后人的尋找。

如今的余信炎,患有嚴重的氣管炎、糜爛性胃炎,多走幾步路就會上氣不接下氣?!斑@墓我守了幾十年,怕是明年就來不了了,我就想在臨死前找到他的親人……”站在墓前,余信炎黯然神傷,任憑暮雨澆淋著蒼蒼銀發(fā)。

記者手記

他何嘗不是一座豐碑

周 濤

一周前,余信炎老人致電本報時,只字不提自己如何守墓。寥寥幾句,皆是希望記者在其有生之年,幫助尋找一位烈士的后人。6月6日下午,來到楊擺埂村已是傍晚,突然雷雨交加,老人執(zhí)拗著要帶記者到烈士墓前看看。一路上,聊的也盡是崢嶸歲月。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馬積明烈士的身世之謎或許難找答案,但他的精神早已深深嵌刻在大別山深處,激勵感召著一代代信陽兒女無私奉獻、砥礪前行。余信炎老人便是最好的佐證。直到通過馮店鄉(xiāng)武裝部長余功會以及楊擺埂村黨支部書記葉先義,記者才算真正了解余信炎老人。

70年來,老人默默守護著革命烈士墓,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尋找烈士的親人,并以實際行動感動著遠近鄉(xiāng)親,教育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村民。從青絲到白發(fā),從弱冠到暮年,老人一生忠于一英魂,無怨無悔。

守護著一座豐碑,他,又何嘗不是一座豐碑!

<來源:信陽晚報>

Hash:f9ad713e430399dad7b7dd21d0321a5f6be0eb04

聲明:此文由 商城縣新聞中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