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有座極為罕見的遠古時代古城遺址
古城寨龍山時代城址建于溱水東岸的河旁臺地上,為東西長方形,現(xiàn)存三面城墻和南北相對兩座城門缺口。城址規(guī)模宏大,墻高溝深,氣勢雄偉,城址面積17650平方米,最高處達十六米,最寬處達四十余米。周圍環(huán)繞護城河南河,寬34至90米不等。在古城寨城址的東南部,還發(fā)現(xiàn)了大面積的龍山時代夯筑建筑群,此處原為低洼地帶,筑城時為擴大面積,不惜調(diào)用大批人力物力、墊土夯墻基,最深處達10米,墻基寬度多在60米至100米之間,再加大地面之上的高大城墻,其工程之大,在中國早期筑城史上極為罕見,其中已清出一座大型宮殿基址和大型廊廡式建筑,且與城墻的方向一致,為南北長方形,長28.4米、寬13米,面闊7間,南、北、東三面有回廊。
新密古城寨古城寨龍山文化城址,迄今仍較好地保存著南、北、東三面城垣和南北相對的兩個城門缺口。北垣長460米,南垣長345米,東垣長345米,西垣被溱水沖毀,復原長度為370米;存高約7-16米,墻基寬約42-102米。南城門缺口因西側(cè)城墻被起土破壞,寬18.7米,北城門缺口寬10.7米,城址面積17.65萬平方米。城外南、北、東三面有壕溝環(huán)繞,壕溝寬34-90米,深約4.5米多。城西是溱水,水寬而溝深,成為自然屏障。城內(nèi)發(fā)掘面積近千平方米,發(fā)現(xiàn)龍山、二里頭、二里崗、殷墟文化和戰(zhàn)國時期的灰坑153座、陶窯4座、水井8眼,房址4座,墓葬5座。
一號房址(F1)位于城內(nèi)中部略偏東北處,坐西朝東,南、北、東三面有回廊,為夯筑高臺建筑,方向281度,南北長284米,東西寬13米,面積369.2平方米。
四號房址(F4)位于一號房址以北7.4米處,是一座廊廡式建筑,由三道墻基槽、門道、門衛(wèi)房和眾多的柱洞組成。房址方向281度,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長60余米,基寬4米,三道墻基槽南北并列,每道寬30-50厘米不等。
根據(jù)城垣和遺跡的地層關系及出土文物判斷,古城寨城址為一座龍山文化晚期城址。從其年代和地望來看,均與古史傳說中的祝融時期相近或大體一致。今本《竹書紀年》載:“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薄蹲髠鳌ふ压吣辍份d:“鄭,祝融之虛也?!倍蓬A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贝恕班崱毕抵附窈幽?a href='/xinzheng/' target=_blank>新鄭、新密一帶而言。清嘉慶七年(1802)黑峪溝白衣觀《創(chuàng)建火神廟碑記》云:“密本古鄶?shù)兀咝潦现鹫H谂f墟也?!鼻宓拦饩拍辏?829)原密縣老城南關《重修火神廟碑記》謂:“密,故祝融墟也?!庇纱丝磥?,古城寨城址似與祝融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從城內(nèi)宮殿建筑遺跡的規(guī)模來看,其規(guī)格甚高,很有可能就是祝融都邑之所在。
登封王城崗王城崗龍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鎮(zhèn)西北約500米的崗地上。北距嵩山主峰之一的太室山約10公里,南去箕山北峰約7公里,西有王嶺尖,東為盧醫(yī)廟坡,四周群山與丘陵環(huán)抱。潁河流經(jīng)南側(cè),五渡河從其東南注入潁河,形成一處小型的河谷盆地,王城崗就處在這個盆地的中央。其東南因被五渡河常年沖刷,已成為北高南低的斷崖,而崗的西面地勢卻比較平坦開闊。
王城崗城址分內(nèi)城與外城,內(nèi)城位于外城的東北部,由東西并列的兩座小城組成,兩城隔一墻而連屬,東城西垣就是西城東垣。東城城垣大都遭到破壞,現(xiàn)存南垣西段殘長約30米,西垣南段殘長約65米,南垣與西垣的交角為88度,近乎直角。由于古代五渡河道的西移,將東城大部分城垣沖毀。西城除東垣與東城共用外,南垣殘長82.4米,其東端有一段長9.5米的缺口似為城門設施;西垣長92米;北垣西段殘長29米。西垣與南垣的交角為90度,直角相接。兩座小城的面積約1萬余平方米。西城內(nèi)的中西部較高處和東北部一帶,曾發(fā)掘出多處龍山文化夯土基址遺存。其中分布在中西部較大的兩處:一為長方形,面積約150平方米左右;一為方形,面積約70平方米左右。在夯土建筑基址范圍內(nèi)發(fā)掘出10多個奠基坑,坑內(nèi)填埋有數(shù)量不等的人骨架和零散人骨。
外城亦稱大城,其北垣殘長370米,殘高0.5-1.2米。城外有城壕,北城壕長約630米,寬約10米,殘深3-4米,向東通往五渡河;西城壕殘長130米,寬約10米,殘深1.4-2米,向南似通往潁河。其東面和南面的城垣與城壕已被毀壞。大城將小城包括在內(nèi),面積約30萬平方米左右。城內(nèi)發(fā)現(xiàn)有龍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
王城崗龍山文化遺存共分五期,根據(jù)內(nèi)城灰坑和奠基坑中出土骨頭測定的年代數(shù)據(jù),擬合后的日歷年代:一期為公元前2190-前2110年,或公元前2190-前2105年;二期為公元前2132-前2082年,或公元前2128-前2084年;三期為公元前2090-前2030年。一期是內(nèi)城的始建期,二期是內(nèi)城的使用期。外城的始建年代與內(nèi)城相當或略晚。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夏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則王城崗城址始建年代應早于夏代,在五帝時代的積年以內(nèi)。
王城崗城址位于嵩山南麓,同歷史上夏部族之間存在著比較密切的關系?!秶Z·周語上》載:“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表f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庇帧?a href='/jingdian/105111' target=_blank>太平御覽》卷39引韋昭注:“崇、嵩古字通。夏都陽城,嵩山在焉?!眰髡f中鯀是夏部族的首領?!秶Z·周語下》云:“其在有虞,有崇伯鯀?!薄?a href='/taiping/' target=_blank>太平御覽》卷115引《帝王世紀》說:“夏鯀封崇伯。故《春秋傳》曰,謂之有崇伯鯀。”伯即一方之長,在此指部族首領或古國的國王,因其活動在嵩山一帶,嵩即崇字,故曰崇伯鯀?!?a href='/shanhaijing/' target=_blank>山海經(jīng)·中山次經(jīng)》云:“萯山之首……南望蟬渚,禹父之所化?!薄坝砀浮敝傅木褪酋?。鯀之子禹,既是夏部族的首領,也是夏王朝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早期居地和政治中心都在陽城。古本《竹書紀年》載:“夏后氏禹居陽城?!薄妒辣尽分^:“禹都陽城?!睆钠浞轿慌袛?,禹所都的陽城應為登封王城崗古城。王城崗城址的始建年代稍早于禹,可能就是禹父夏鯀之城,后來成為禹都陽城。
綜上所述,中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鄭州西山、濮陽高城、襄汾陶寺、輝縣孟莊、新密古城寨和登封王城崗諸城址,均屬于五帝或與五帝時代關系密切的古城,為我們探索中原早期文明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關于文明的形成及其文化載體,歷來就有多種說法。摩爾根認為,文明時代“始于標音字母的發(fā)明及文字的使用”;恩格斯主張,“由于文字的發(fā)明及其應用于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柴爾德認為,人類文明的出現(xiàn)是城市革命的結(jié)果,城市的出現(xiàn)是文明時代的開始;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認為,不論任何文化,只要具備下列三項中的兩項,就是一個古代文明,這三項標準是:1.有高墻圍繞的城市,2.文字,3.復雜的禮儀中心;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認為,初期文明的一般標志是:青銅冶金術、文字、城市、國家組織、宮殿建筑、廟宇文化以及巨型建筑;夏鼐先生認為,文明“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銅三個要素”;安志敏先生說:“大抵以城市、文字、金屬器和禮儀性建筑等要素的出現(xiàn),作為文明的具體標志。”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城址是文明形成最重要的標志。劉慶柱先生指出:“‘國家’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概括’,從考古學研究講,最早‘國家’的物化形式或載體學術界有多種多樣的說法,如‘城市’、‘文字’、‘金屬器’、‘禮器’、‘王陵’等等。上述種種物化形式或載體,如‘文字’、‘金屬器’、‘禮器’、‘王陵’等很難界定,而最早國家機器的物化形式與載體以‘城’最具代表性”,“是國家政治統(tǒng)治中心,軍事指揮中心、社會與經(jīng)濟管理中心。他們遺留下來的物質(zhì)載體是宮殿、宗廟、官署及其相關遺物等”??疾熘性拿鞯男纬膳c發(fā)展,應以五帝時代的城址為切入點。
來源:今日頭條 法治熱點關注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Hash:d1f229164383e8546f812619d43c8b075d6844e1
聲明:此文由 新密同城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