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召,一座城市的記憶|胡明
早聽說過“先有福徵寺,后有包頭城”的說法,這幾年工作閑暇之余,查找了很多關于福徵寺的資料。福徵寺,又名包頭召,始建于清朝初年??滴跄觊g,清政府倡導在蒙古部落廣泛建立召廟,從思想上控制蒙疆人民,作為蒙古族土默特部落的巴氏家族,早在明朝中期,就在今日包頭東河地區(qū)駐牧,清朝廷將其編為土默特右翼六甲,核發(fā)地契,巴姓家族有15個大戶得到了“戶口地”,后來人們稱這15戶為巴氏家族。福徵寺是巴氏家族的家廟,重大節(jié)日、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巴氏家族的人們都要在此舉辦祭拜儀式。
福徵寺
300多年前,無以為生的晉冀一代百姓忍受妻離子別的巨大痛苦,為了謀生,踏上了“西口”之路。通過親朋好友的口口相傳,他們知道在水旱碼頭,如今的包頭老東河地區(qū),有一個他們能留步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巴氏家族以佛教徒的慈悲胸懷廣結善緣,接納了一代又一代“走西口”的人們,讓他們在巴氏的土地上落腳謀生,繁衍生息,其中就有締造過商業(yè)傳奇的喬家大院里的喬致庸。
有山曲唱道:“沙蒿蒿草來隨風刮,哪里跌倒哪好活”,活過今天,不知明日能否繼續(xù)的他們,能在這里歇歇腳也是他們生命中哪怕只能存活這一天的內心渴望??勺屗麄冃牢康氖?,在巴氏先人的土地上,他們不只歇腳,而且能謀生,留下了眾多或凄苦憂傷,或花好月圓的“西口文化”記憶。
包頭召,在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這里是中國共產黨在大青山地區(qū)傳播革命思想,傳遞消息,隱蔽轉移,進行秘密革命斗爭的重要場所,許許多多為革命做出杰出貢獻,甚至至死都未留下真實姓名的英雄人物曾在這里留下戰(zhàn)斗的足跡,如王若飛、烏蘭夫、多松年、李裕智等人,僅巴氏家族就有巴文峻、巴維釗、巴增華、巴增秀等。
巴文峻,在天津第一中學上學期間,與周恩來、馬駿共同領導了天津“五四”愛國運動,并一同赴北京請愿,發(fā)動千余名同學圍堵新華門,巴文駿等被反動軍警強行扣押一個月零八天,后經(jīng)周恩來營救出獄,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于1920年一同赴法國勤工儉學。一次,法國警察到他們的居住地抓捕周恩來,問:你們之中誰是周恩來?巴文峻靈機一動,挺身而出,聲言:我是周恩來。結果被帶到警察局,未等審問,巴文峻先入為主,問警察:“我犯了什么法,為什么抓我巴文峻?”警察頓感不妙,意識到抓錯人了,“你不是說你就是周恩來?”巴文峻矢口否認,“你們聽錯了”,警察查看了巴文峻所有證件,確認不是周恩來,立馬釋放了他,巴文峻在關鍵時刻用他的機制巧妙地救了周恩來,傳為佳話。1987年,巴文峻去世后,鄧穎超親送花圈,派侄女周秉建參加了巴文峻的遺體告別和追悼會。
巴增秀
巴增秀,抗戰(zhàn)時期化名李彤,在土默特高等小學就讀期間,親見日本特務在其學校綁架教職員工,防火焚燒學校珍貴的資料,亡國之屈辱,加之受哥哥巴增華的影響,毅然決然奔赴延安陜北公學學習,投身革命。1941年春,奉黨組織派遣在大青山抗日前線發(fā)動群眾,宣傳抗日。作為領導中唯一的女同志,她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爬山涉水,吃糠咽菜,方餐露宿,組織群眾挖土窯、搭窩棚、組建合作社,運回鹽、堿、火柴等必需品,為大青山根據(jù)地解決了不少困難。一天晚上,由于出現(xiàn)敵情,巴增秀在向山上轉移過程中,跌落山崖,造成早產,產后流血不止,不幸喪生。臨死前,將自己的“派克”筆交給戰(zhàn)友說:“我沒給黨做多少工作,把它交給組織吧?!彼罆r年僅二十六歲,巴增秀去世的噩耗傳出后,她所住的井兒溝村楊大娘和其兒媳崔玉蘭在她的遺體旁哭著守了三天三夜,戰(zhàn)友們把她安葬在大青山,墳墓旁邊老百姓栽滿了當?shù)氐?a href='/techan/12681' target=_blank>山丹丹花。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zhàn)役勝利后,在國民黨內部引起很大震動,根據(jù)當時的形勢,毛澤東主席提出以“綏遠方式”解決綏遠問題。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部,率部六萬余人在包頭召附近的綏遠省銀行包頭分行禮堂宣布起義。鑒于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包頭召作為黨的秘密聯(lián)絡站、共產黨人赴共產國際的中轉站,為內蒙古的革命事業(yè),乃至中國的革命事業(yè)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毛澤東主席在1952年中共中央少數(shù)民族工作會議期間,寫下了“做民族團結的先鋒”八個大字贈予包頭召。1952年9月16日,包頭市人民政府在包頭召舉行隆重集會,中央少數(shù)民族慰問團把繡著毛澤東題詞的錦旗授予包頭召。
2013年2月3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沿著一條不足3米寬的狹長小道,走進了包頭市北梁一戶人家訪寒溫暖,隨后在一系列有關棚戶區(qū)改造的會議上,他說道:我自己就是在棚戶區(qū)長大的,深知你們的艱辛;做項目的時候要多去棚戶區(qū)看看,這樣才能將心比心,切身感受棚戶區(qū)居民的處境。
今天,有10多萬人北梁棚戶區(qū)拆遷人住進了新居,在我們倍感欣慰的時候,相信2013年2月3日這一天將會彪炳史冊,同樣,當時召開棚戶區(qū)改造會議的地方也必將青史留名。
一座包頭召,一部包頭史。
包頭召,一座城市“西口文化”的記憶;
包頭召,一座城市的紅色記憶;
包頭召,一座城市的“民族團結先鋒”的記憶。
作 者
胡明:中級經(jīng)濟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包頭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青山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出版有小說、散文集《農緣》;散文集、歷史知識讀物《秦直道隨想》。散文、專業(yè)論文、短篇小說等散見于各類刊物、雜志。
Hash:cafd71bc0b5affcc8692e5cb9173430235ef392b
聲明:此文由 聚焦包克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