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尋萬佛堂:這里的花塔是北京乃至全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座古塔

出京昆高速坨里出口,沿房東路一直走,拐過一道彎,再走一段路,往左拐,便進入山間小道了。雖然已是深秋季節(jié),這里的樹木依舊蔥蘢,不像香山一帶紅葉滿山,或許是此地位于云蒙山南端,氣溫高一些的緣故。

作者 肖復興

按照導航的提示,車沿著山道向前行駛,在山腳停下了。拐角處的灌木叢中有一條更窄的小道,萬佛堂就藏在草木掩映的山里——都說“深山藏古寺”,一點兒不假。

正巧,從小道那里走出來一個人,我趕忙上前問路:“沿著這條小道可以走到萬佛堂嗎?”他告訴我:“可以。往前走,到一個岔道口后順著右邊的小路一直往下,走到醫(yī)院的地方,就能看見塔了!”然后他又好心地提醒我們:“你們走岔了,所以走到它的后面了。應該從前面走,那里好走!等你們回去時直接往下,就到房東路上了。”我恍然大悟,本應在房東路的那一道轉彎處往里拐的,看來導航也有“開小差”的時候。

小道很窄,碎石子鋪路,雜草叢生。沿途久違的鄉(xiāng)間風光,成為萬佛堂出場的“前奏”——玉米秸稈高高地挺立在秋風中,枯黃的葉子颯颯作響,發(fā)出清脆欲碎的聲音。金黃的磨盤柿子垂掛在枝頭,色彩格外濃郁,它們點綴在綠色的草木之間,有一種油畫的質(zhì)感。沿著小道行走,先見到了淺灰色的塔頂,一如威武的主角,不動聲色地浮現(xiàn)在綠樹上,無語而滄桑。

這座塔非常有名,是遼代的古塔。北京的古塔有很多,遼代的古塔也有不少,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塔就是遼代的,但是始建于遼咸雍六年(1070)的萬佛堂花塔是北京乃至全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座古塔。之所以稱“花塔”,一是因為它層層上疊宛如花朵盛開,二是佛教中有“蓮花藏世界”的說法。民間的俗稱和佛家的道義,都寄托在“花塔”這個名字里了。

我們到了萬佛堂前,發(fā)現(xiàn)正在鋪設管道,有掘土機作業(yè),只好繞到坡上,再從那里下到萬佛堂。其實花塔就矗立在坡上,只是我想放在行程的最后好好觀賞它,便先下去看萬佛堂。

很可惜,萬佛堂被鐵欄桿圍了起來,無法進入。萬佛堂前有一長方形的巨大水池,水池盡頭有一個山洞,那里便是有名的“孔水洞”。這個洞極神奇,洞內(nèi)通有云蒙山泉水,曾經(jīng)四季不斷流。我看過一張老照片,水多的時候,那方巨大的水池中水流洶涌,頗為壯觀。據(jù)傳孔水洞里還有石刻的黑龍、白龍,以及鎮(zhèn)水的九條金龍;孔水洞枯水后,挖出來其中的七條金龍。新中國成立后,附近建起了房山煤礦,生產(chǎn)和生活用水都來自山里,仔細想來,的確有些奢侈。

孔水洞的神奇之處不僅在于泉水,更在于洞內(nèi)藏的“天機”。隋唐時期的一批浮雕石佛像和刻在巖石上的經(jīng)文,讓這座不起眼的山洞有了生氣和仙氣,也讓最初發(fā)現(xiàn)它們的人嘆為觀止。不知道是什么人如此鬼斧神工,將這一大批寶貝留給后人,萬佛堂就是因它而建的。我猜想孔水洞旁邊的寶塔,也應該是因它而建的。如今萬佛堂前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萬佛堂、孔水洞石刻以及塔”,可見沒有孔水洞,便不會有堂和塔。

萬佛堂始建于唐代,最初名為“萬佛龍泉寺”,這個名字正說明了寺是依托洞而建的因緣。在唐代,有說是一位將軍,有說是一位官員,有說是一位和尚,因發(fā)現(xiàn)了洞內(nèi)的佛像和經(jīng)文,深受震撼,故而修建了萬佛龍泉寺。唐代的萬佛龍泉寺早已不存,如今的萬佛堂是明代重建的,雖然無法進入,但從高像素相機拍攝的照片來看,萬佛堂門上長方形門額上的“大歷萬佛龍泉寺寶殿”字樣仍依稀可辨。據(jù)說在萬佛堂的墻上,密密麻麻地雕刻著各種佛像,遂有了“萬佛”之稱;如今人們不稱“萬佛龍泉寺”而稱“萬佛堂”,突出的就是它殿內(nèi)的佛像,而將孔水洞弱化,其實它們是有主次、輩分之分的。萬佛堂前立有兩塊明清時期的石碑,就記錄下歷史傳承與延續(xù)的足跡。

萬佛堂前還有一座元代古塔,和萬佛堂花塔一樣,這座古塔也是灰色的磚塔,只是形狀有所不同,比花塔也小一些、矮一些,稱“七級密檐式塔”。這座古塔是以一位和尚的名字來命名的:齡公和尚舍利塔。或許這位和尚就埋在這座古塔下,這個塔名顯示出對僧人的紀念和敬重。

我坐在齡公和尚舍利塔前速寫,七層塔身變化不大,漸次縮窄入天,每層八角,有不明顯的飛檐,每層都有木結構建筑上常見的斗拱和瓦當。畫完走近一看,我才發(fā)現(xiàn)樹木掩映中,它的須彌座上有三層蓮花,烘云托月般層層托起塔身,真的是很精美。

最后來看花塔。鐵圍欄四周供放著很多祭品和鮮花,說明人們對這座塔相當重視。重視的原因不僅僅取決于年代久遠,它確實也稱得上精美絕倫——剎頂已毀,八層圓柱形的塔身由大變小,有人說它狀若竹筍,我覺得更像是一根玉杖拔地而起。八層塔身下有兩道腰檐,類似于民居的房檐,上面鋪瓦、下設木檁,檁條都被涂成鮮紅色,格外突兀,顯然是今人所為。我趴在圍欄前仔細觀賞,見須彌座上方的佛龕眾多,每座里都有佛像浮雕,只可惜不少佛像的頭都沒有了。而各角上的托塔大力士生動形象,真的像是在用渾身的氣力,所幸大多完好,沒有損壞。各角的纏枝花卉也沒被破壞,都還清晰如昨??磥砣藗儗γ赖膶徱暎鲇诒灸?,超越時代。

花塔在坡上,坡前有一溜石臺,臺上晾曬著山楂柿子,還有豆角干和茄子干,散發(fā)出濃濃的生活氣息。石臺前有一棟樓,略顯陳舊,紅色的墻體已斑駁脫落,瞬間把我從古塔、古寺的遙遠年代拉到了現(xiàn)在。

從樓里走出來一位大嬸,她準備到石臺前翻曬柿餅。我問她:“這棟樓里住的都是些什么人?是做什么工作的?”她指指坡下,對我說:“我們都是前面這個村子,萬佛村的農(nóng)民,現(xiàn)在房子都拆了,暫時住在這里周轉,等著以后住新樓呢!”我又有了疑問:“那以前住在這棟樓里的都是些什么人?”她說是“房礦”的。我明白,她說的“房礦”是指房山煤礦。如今房山煤礦早已停產(chǎn),萬佛村也沒有了,在不久的將來,這里會變成什么樣呢?會依托萬佛堂和這兩座古塔(據(jù)說山上還有一座關帝廟和不少石刻、石碑)開發(fā)成一個旅游景點嗎?

趁著尚未變成旅游景點之時,來這里看看,踏跡懷古也好,迎風遐想也罷,即使無法進入萬佛堂,只能隔著鐵欄桿遙遙相望,總比變成園林化的景點多了些想象的空間,還留著點遺憾與感嘆之外的懸念。

望望深邃幽幽的洞口、秋云寥廓的塔頂,看看欄桿里的斑斑苔痕、有幾十年歷史的老樓,再與即將迎來新生活的農(nóng)民攀談幾句家常,會有種時光穿越的恍惚與“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的感慨。遼代距今近一千年,流逝的無形時光,因塔、寺廟以及周圍這一切的存在變得可觸可摸。特別是這座遼代花塔,成為歷史的鮮活物證,讓我們看到那些滄桑歲月不僅是相距遙遠的,也是近在身邊的;不僅是可以懷想的,也是能夠觸摸的。

如今人們都喜歡旅游,來北京旅游時,可去的地方實在太多,不妨避開那些人流如織的熱鬧之地,到這樣暫時顯得有些荒寂但卻十分清靜(還不要門票)的地方看一看,真的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快下山時,我又回頭看了看那座高聳入云的花塔,與此同時,秋風送來草木的清香。忽然想起行前我曾在網(wǎng)上看到的一張春天萬佛堂花塔的照片,一片潔白如雪的杏花襯托著灰色的花塔,景色溫潤,動人心扉……

明年春天,我一定要再來一次!

(原標題:秋尋萬佛堂)

來源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 TF003

Hash:2accad30abc2627c6cd25c0ceb6bb611ab6e68b5

聲明:此文由 北晚在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