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彪、班固、班昭”三班故里—山西原平

原平市中心世紀廣場

原平山西北部唯一的縣級市。地處山西北中部,東臨五臺縣,西靠寧武縣,南與忻府區(qū)、定襄縣毗鄰,北和代縣、朔州市接壤。原平是國家衛(wèi)生城市、中國詩歌之鄉(xiāng)、鋁電名城、酥梨基地、三班故里、慧遠故里、晉賢故里、將軍之鄉(xiāng)、書畫之鄉(xiāng)。

原平同川梨花

原平資源富集,素有“東山搖錢樹,西山聚寶盆,中間米糧川”之稱。“東山搖錢樹”是指東社等東山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是山西省最大的水果產(chǎn)區(qū)之一和酥梨生產(chǎn)基地;“西山聚寶盆”是指軒崗等西山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礦產(chǎn)資源十分豐富,有煤、鋁、鐵、石灰?guī)r、鉀長石、硅石、銅礦、粘土等20種之多;“中間米糧川”是指中部平川區(qū)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chǎn)基地,糧食總產(chǎn)連續(xù)多年保持在5億斤以上。

原平有2000多年的城治歷史。戰(zhàn)國時屬于趙國,秦時屬太原郡。隋開皇五年(585)復改石城縣,十年(591)屬平寇縣,至大業(yè)二年(606)改名崞縣。民國屬雁門道,亦稱崞縣。文物古跡遍布全境,有古建筑古墓葬、古遺址26處,其中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陽武村朱氏牌樓、練家崗慧濟寺、崞陽南橋等3處,另有土圣寺、佛堂寺、樓煩寺、文廟等十余處文物古跡。

天涯地角

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蓮花,稱蓮花山。蓮花山東南有一奇石,稱石鼓。天涯山由天涯峰和蓮花峰組成,峰巒陡壁間,有巨巖突出,形似石鼓,所以當?shù)赝ǚQ其為石鼓山。坐落于石鼓山之北、與之遙相對稱的有五峰山。也許因為五峰山與石鼓山險峻難登的緣故吧,人稱五峰山為地角,石鼓山為天涯。唐朝時,就曾有人來到過這里,寫過“十年馬足知多少,兩度天涯地角來”的詩句,說明這“天涯”、“地角”的名稱由來已久了。

石鼓神祠

現(xiàn)存石鼓殿牌匾落款為“大元國延佑四年”??梢钥隙?,神祠最遲創(chuàng)建于元代。石鼓神祠座北向南,呈長方形,共有各種建筑物20余間,皆為明清遺物。洞前百米處,立一木牌坊。四往三檐。山門前,旗桿兩根,石獅一對,左右鐘鼓二樓。第一進院,北為過殿,。南是戲臺,左右禪房。第二進院,正殿三間,懸“精忠純孝”匾,為該寺主體建筑。殿內(nèi)塑介子推及其老母像。東西配殿各四間。每年三月初三日,是石鼓神祠傳統(tǒng)廟會,總要唱戲以賀。商賈云集,物資交流,趕會者超過萬人。

天涯山

天涯山是一坐環(huán)形的山脈,在山的懷抱中,有一處突出的部分,不知道叫什么名,像一只裸露的玉腳,其形態(tài)真的像是人的五個腳趾嘛,五趾光禿禿的,好像天造的一般,沒有一點點雜質(zhì),在陽光的照耀下,明亮亮的。再往下,又是一處突起的小山包,山體也是光光的,就像是整塊的大石造就的,在山頂上建有一個小亭,游人很少在這個山包的東面,有一塊懸空的石棒,斜架在那里,好像是一把石錘,當?shù)厝司桶堰@里叫做石鼓,因為在石錘的下面還有一塊青石,那就是石鼓了。在山下是一座小廟,有前殿后殿,供的是大王爺,據(jù)說在當?shù)剡€小有名氣,常有信男信女來此拜佛,每年的清明時節(jié)這里有古廟會,那時這里也是人山人海的熱鬧。小廟的廟門很平常,在中門的門頭寫有“石鼓寺”三個大字。

崞陽普濟橋

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崞陽鎮(zhèn)南門外河流上。創(chuàng)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以后歷代曾予補修,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余者均勻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皎龍出水及九針圖案。浮雕均典雅古樸,寓意深遠,造型優(yōu)美,精巧別致。為山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關帝廟

兼作村委會的崞陽關帝廟

據(jù)碑記載,關帝廟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關帝廟座北向南,原有關公殿、戲臺、東西配房、圣母殿、三義殿龍王殿、山門等建筑,構(gòu)成總體平面為長方形。關公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前有廊子,并有磚鋪月臺,四周有石質(zhì)欄桿,欄桿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題記為清咸豐元年重修。關公殿后有小式木作圣母殿、龍王殿、三義殿各三間,均系晚清建筑。山門有臺階十四階,逐級而上,又有臺階八級,并有磚鋪平臺,四周有磚砌花欄。山門門額上書“關帝廟”,門前有照壁一座,石獅一座?,F(xiàn)存建筑具有古建筑及藝術價值,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泉寺

舊名土圣寺,在山西原平縣城西南15公里水油溝村北。山巖聳立,豁如畫屏,林木遍野,環(huán)境幽靜。古塔峙其左,清流環(huán)其右,前有渡仙橋。寺始建于宋,明嘉靖時重建,隆慶,萬歷間重修。寺基甚高,門前臺階六十余級,階上為五間二層藏經(jīng)閣,閣身圍廊,上層設有平座,供人賃依遠眺。寺前有古塔,平面八角形,高約15米,基座高如塔身,約占塔高的五分之三,其間束腰兩道,雕仰覆蓮瓣及人物花卉;上部塔檐四層,出檐甚塔,收剎甚急,極頂安珠一枚。根據(jù)雕刻圖案與手法,應是宋構(gòu)。形制奇特,為我國塔式建筑中所少見。寺側(cè)東山之巔,鐘樓宏敞,內(nèi)懸巨鐘一口,風吹飛砂走石,據(jù)傳不擊自鳴。

宋氏牌樓

俗稱陽武石坊,在山西原平縣城西18公里陽武村。清威豐五年(1855年)中議大夫,陜西延榆綏道鹽運使銜武芳疇為母朱氏所雕造。石坊兩座,村外道旁為陪坊,雕工簡略。宅前西向為主坊,即朱氏牌樓,高10米,寬9.6米,正近方形,比例適度,開制壯觀,雕造瑰麗。

坊為重檐樓閣式,基座上雕力土四軀,四周雕勾欄望柱,柱礎為石獅,柱身盤龍纏繞,額枋上滿布人物,花卉,流云,行龍等圖案,檐下雕斗拱櫞飛,檐上雕瓦垅脊獸,坊前有旗桿石獅一對,坊后有巨石屏風,剔地突起,雕福祿壽三星。圖案精致,刀法洗煉,時代雖晚,工藝頗佳,為我國清代石雕藝術的精品。

五峰山

距原平市區(qū)26公里,舊為著名的八景之一,稱“地角枕流”。建在中峰之上的壽寧寺,山門懸匾“五峰圣境”。接官廳面寬三間,內(nèi)部陳設唐代以來各種佛像45尊。圣母殿亦為三間,有圣母等塑像六尊。傳說,此圣母由原來民間賢淑善良的線姑娘坐化,主管風調(diào)雨順,座下一眼山泉,歷史上原平境內(nèi)逢有大旱,鄉(xiāng)民多來此處祈雨,流傳眾多美妙的故事。而令,這里風景優(yōu)雅,成為人們欣賞大好河山的旅游圣地。壽寧寺內(nèi),還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筆“五峰化宇”真跡。

壽寧寺

位于原平市城東北26公里的五峰山上。五峰山因有五峰而得名,原壽寧寺圣母廟在中峰,東峰有漱玉泉,南峰有冥府殿,西峰有梵玉宮,北峰有水草廟。每年四月初八日致祭。五峰山山水秀麗,風景優(yōu)美,舊稱“地角枕流”,為崞縣八景之一。建于中峰之上的壽寧寺,原為五臺山壽寧寺下院,俗稱小五臺。原有上、下佛殿,娘娘殿、羅漢殿、地藏殿,牌樓、僧房等?,F(xiàn)存建筑有宮廳和部分僧房,還有新建圣母殿一座,木牌樓、照壁各一座。

慧濟寺

位于原平市東北12.5公里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宋重建,金元明清屢有修葺。有山門,觀音殿,鐘樓,伽藍殿,東西廊廡,大佛殿等建筑,殿內(nèi)塑像俱存。其中大佛殿歷史最古,建筑結(jié)構(gòu)及其塑像藝術尚保存宋代風格。佛壇上泥塑佛,菩薩,脅待,童子,金剛等比例適度,線條和諧,面形圓潤,衣飾流暢,脅侍菩薩下肢紗羅透體,塑工之巧,當為宋金佳作?,F(xiàn)存主殿是文殊殿,為宋代重建,殿內(nèi)仍保留有唐柱兩根。前柱四根呈八字形,稍向內(nèi)傾,且保留有唐代建筑風格。殿內(nèi)彩塑,造型優(yōu)美,姿態(tài)生動,衣紋流暢,比例勻稱,為目前宋塑中罕見珍品。兩壁千佛閣內(nèi)的宋代木雕,現(xiàn)存有157尊,其中有十尊三頭六臂,雕工精細,刀法有力,真可謂藝術大作。殿內(nèi)有壁畫,內(nèi)容為菩薩救難,色彩以石綠和鐵青色為主,筆工古樸。

崞陽文廟

文廟位于古城東門旁?,F(xiàn)在人們習慣稱其為崞陽文廟,其實,它是名副其實的崞州文廟,因為它建于元代,而蒙古國太祖十四年(1219)崞縣就由縣升格為州了,崞陽文廟的建筑規(guī)制完全是州級別的。至于它的建設年代,舊志中只稱:“太原府志載,元大德間建”。古城和文廟都是有靈魂的,如果古城沒有了文廟,那該是怎樣的一種尷尬呢?文廟知道,身邊行走的這些人都不再是昔日的知己了,但它依然像昔日那樣存在著,仿佛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霸瓉礞弊湘碳t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贝饲榇司?,該是多么凄美而悲壯??!雖然崞陽文廟表面上顯露出的是一種無奈和頹廢,但當你盤桓其中時,禁不住地會感覺斯文依然在茲焉。

原平滹沱河水利風景區(qū)

風景區(qū)依水造景、依綠設景,暢游其間,既可領略到現(xiàn)代文明與大自然的完美結(jié)合,也可體會到城市拓展與生態(tài)建設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80萬平方米的湖中雙龍戲水、魚亂波心,島上輕風拂柳、鳥語花香,展現(xiàn)出一幅碧波蕩漾、水天一色的畫面。夜幕降臨,皓月當空,風格迥異的燈飾和兩岸四路八條光帶交相輝映,再現(xiàn)了唐代詩人盧照鄰《晚渡滹沱》中“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的美景??唇袢?,滹沱長堤綠帶如織,鮮花爛漫,樓臺臨風,亭榭含情,郁郁青青,一派盎然生機,與古景形成鮮明對比。單憑這些詩人的詩句,我想讀者們也就可以想象的到滹沱河的美!

原平梨

原平,為國內(nèi)著名的梨產(chǎn)地之一。原平梨中,主要品種有夏梨:秋皮梨、油梨、香水梨、黃梨、才梨、瓣子梨。此外,酥梨是近十多年才發(fā)展起來的大面積產(chǎn)品。原平梨的特點是:個大、皮薄、水多、酥脆、香甜、果肉細、味美。原平梨種植歷史悠久,當?shù)?a href='/nongmin/' target=_blank>農(nóng)民、梨農(nóng)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種植與儲存經(jīng)驗。當年的梨,在成熟后可儲存6~7個月。還有的能儲存到第二年新梨上市。初熟的梨,經(jīng)過入窖儲存,顏色由黃綠變成純黃色,由初熟時的略帶酸味變成了純甜味。物美價廉又便于儲藏,這是原平梨能遠銷而又受到大眾歡迎的原因。

北王莊莜面

“想吃莜面莊子上”,這是群眾對原平北王莊莜面的贊語。原平北王莊莜面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該村四面環(huán)山形成獨特的小氣候。這里的莜麥,顆粒大而飽滿,皮子薄而出粉率高。與別處莜面相比,它還有三個特點:一是吃水多,和一斤莜面用斤一兩水,比別處莜面多一兩;二是筋頭大,將蒸熟的莜麥窩放到冷水中浸泡一晝夜,不變形,不減味;三是味道濃,家里蒸鈑,在院子里就可以聞到它的香味。北王莊婦女還有一手做莜面飯的好手藝,莜麥窩、莜面魚魚、椽頭饃饃、油餃餃、苦菜餃,都是待客的上好飯菜。

原平鍋魁

因歷史上奪當?shù)貭t食之魁而得名,其狀若塊,約三寸長,寸許寬,卷邊滾圓。根據(jù)包餡與不包餡可以分成空心鍋魁和實心鍋魁兩種。包餡的稱空心鍋魁。應市的多是甜餡鍋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鍋魁。鍋魁餅面橙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加之包餡的不同,又各具風味。

崞陽麻葉

崞陽麻葉是當?shù)刂禺a(chǎn)。即便你跑遍晉西北許多縣城,吃過神池月餅、五寨燴菜、五臺蘑菇、靜樂碗托,唯獨很少見原平麻葉上市,其真諦只有土生土長的原平人才能品味出來。在當?shù)?a href='/nongcun/' target=_blank>農(nóng)村,也不是一般時間就能吃到麻葉,必須逢趕集或者廟會,在萬人空巷的時候,你就能很輕松尋見賣麻葉的臨時小攤。原平麻葉和太原俗稱的麻葉不同。太原麻葉就是在油鍋中炸出的黃燦燦的油條,長長的,吃起來脆脆的。原平麻葉制作方法比較復雜,必須選用精制面粉、發(fā)酵粉和糖劑,輔助油、鹽、堿、礬等,加水按一定比例配制攪拌成松軟面團,用刀雎切成約半兩重的小面塊,拉長兩根扭兩圈,圓圓的,粗細不等,放入油鍋中炸到金黃色撈出即可食用。油料一般選用晉西北的胡麻油。崞陽麻葉與當?shù)仫L俗緊密相連。每當趕集或逛廟會路過小攤前,攤主總是笑迷迷地熱情招呼:“老鄉(xiāng),正宗的麻葉,先嘗后賣,不好不要錢?!薄皝恚瑒偝鲥伒?,給以親戚攢兩串?!编l(xiāng)下人很樸實,沒有貴重的禮物,登門拜訪總會提溜兩串麻葉,雖然油乎乎的,但足見其真情至誠。

鳳秧歌

原平鳳秧歌,是一種節(jié)日性的民間集體歌舞。在原平市只有北賈村一帶才有,在山西省也是獨一無二。它產(chǎn)生的時間相當久遠,由于多種原因在流傳過程中幾經(jīng)興衰,瀕臨失傳,建國后才重放藝術光彩。“鳳秧歌”的前身可能是“鳳陽花鼓”。在300年前由外地傳入崞縣。后與當?shù)夭热ρ砀柘嘟Y(jié)合,吸取了民歌小調(diào)豐富了演唱部分,逐漸演變成現(xiàn)在的形式。男角都是武士打扮,女角都打扮成古代村姑模樣,手拿小鑼,邊扭邊行。鳳秧歌的表演有三種形式:踩街、踩圈、開轱轆。鳳秧歌多于農(nóng)歷十四至十六在本村分“上院”、“踩街”、“攆旺火”三種形式進行表演。傳統(tǒng)節(jié)目有80余個,大部分反映農(nóng)村生活和生產(chǎn)。2008年2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舞蹈類·秧歌”之中。

炕圍畫

也叫墻圍畫,俗稱“炕圍子”,是山西民間一種地域特色鮮明的造型藝術,融壁畫、年畫、建筑彩繪于一體。晉北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以火炕為床,為防止墻土脫落弄臟被褥,人們就以膠水調(diào)制白土沿炕邊墻上涂蓋“圍子”??粐媽儆?a href='/jiating/' target=_blank>家庭壁畫,晉北寧武、五寨一帶喜用紅棕色,原平、代縣一帶喜用青綠色。

以原平炕圍畫為代表的晉北炕圍畫,畫風細膩,設色艷麗,構(gòu)圖飽滿,明朗豁達。每當新房落成,新炕盤就,主家就約請當?shù)赜忻麣獾目粐嫿成祥T作畫,畫工完畢后,主人常用透明紙或塑料薄膜罩遮其上,更多的人家則用桐油或清漆罩刷,以使其保存年久。原平炕圍畫曾在北京展出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原平也被稱作“炕圍畫之鄉(xiāng)”。

三班故里

歷史是一條長長的河流,它從遠古的深處逶迤而來,不知疲倦地流了上千年,在這條令人驚詫、讓人嘆息、使人迷惘的河流里,有一些波光在閃閃爍爍,那是顯赫一時曾經(jīng)影響過歷史進程的名門望族們。這樣的家族歷朝歷代都有,僅僅一個魏晉時期就有河東裴氏、瑯邪王氏、陳郡謝氏、吳郡陸氏、潯陽陶氏等等。那么,由魏晉倒推300年,有沒有類似的名門望族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漢代樓煩班氏。

要說漢代樓煩班氏,就應該從班氏家族的歷史說起。班壹是有史記載的班氏第一人。據(jù)《萬姓統(tǒng)譜》載:“班壹者,秦末避地樓煩,以牧起家。當惠孝、高后時,出入游獵,旌旗鼓吹,以財雄邊”。那是在始皇末年,班壹因楚破滅無奈由楚國故地北遷,后以樓煩為家焉。其擅長經(jīng)營畜牧,遂以畜牧致富。班氏富財仗義,頗得民擁戴。班壹子班孺任俠;孺生班長,長為上谷郡守;班長生班回,回為長子令;班回生班況,況以孝廉名,升任左曹越騎校尉;班況生三子一女,子伯、游、稚,都是當代的著名學者,伯為定襄太守,游拜諫議大夫,稚官廣平太守。漢成帝時,班況女被選入后宮,即班婕妤,其賢才通辯、知禮識體,因《怨歌行》而名,被譽為宮體詩之祖。

班氏由秦末居樓煩近200年,后遷居扶風安陵。班稚在此得子班彪,班彪成為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史學家、文學家。后來,班彪、班固、班昭父子父女三人,因前仆后繼編著完成《漢書》,史稱“三班”,民間稱“班氏三杰”;而班彪的另外一個兒子班超,是東漢名將,與其子班雄、班勇,相繼出任西域長史、越騎校尉,安撫西域長達數(shù)十年,功勛卓著,民間稱“班氏三雄”。

在樓煩故地這么大的區(qū)域內(nèi),誰都可以說自己為“三班故里”,但又有哪個地方可以像原平那樣有幾個過硬而可以示人的歷史實證呢? 在明清時期的崞縣文廟的鄉(xiāng)賢祠中,先人們崇敬地祭祀著班氏幾位先祖:班回、班況、班游、班彪。于是,在《崞縣志》“鄉(xiāng)賢”一節(jié)中,也照樣將班氏先祖置于開頭的顯眼處;一代代先人對“三班祖墓”精心地予以保護,雖歷時久遠屢遭盜挖,但比起早被平掉的許多古墓還是幸運的;宋元時期,班政鋪稱為班鎮(zhèn),載于舊志中,這是與“三班故里”緊密相關的證據(jù),明朝改稱“班政鋪”時這里早沒有了班姓人口,但先人們沒有改換“班政”二字,一直將其沿用到如今;班政鋪原有宋元時古堡曾名“清和堡”,磚墻上嵌有一塊“三班故里”石匾,明朝時仍與城堡同在。

by 青谷

后來城毀匾陷,鄉(xiāng)民們從塌毀的城堡遺址里挖出了舊石匾,實在不忍其因毀損而消逝,即依舊物復制。這方復制于清同治八年的石匾保存至今,已成為“三班故里”的一個重要證物;……先人們的這些作為,可以說竭盡所能、用心良苦。所以,在1990年出版的《山西縣市簡志》中明確記載:“原平東北處三班古墓的發(fā)掘,明確記載了班政鋪為漢代班氏之故里”。

Hash:74e7b96a9b7a2bd4d5c8b1ae84afd96cfcd74e60

聲明:此文由 大美忻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