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站林場,大興安嶺密林深處,“黃金之路”古驛遺址
大興安嶺的茫茫林海之中,隱匿著一條聯(lián)通外界的古驛路,綿延近千公里,它是清代捍衛(wèi)領土主權的“奏捷之路”,也是開發(fā)漠河金礦的“黃金之路”。它就是大興安嶺地區(qū)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代黑龍江地區(qū)重要文化線路之一,墨爾根至漠河古驛站驛道遺址。
這個冬日,來到塔河,來到二十二站林場,在冰與雪中,走進墨爾根至漠河古驛站驛道第二十二站遺址,挖掘清代驛道的文化底蘊,觸摸大興安嶺的滄桑巨變。
▼奏捷之路,黃金古驛
墨爾根至漠河古驛站驛道遺址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為準備進剿盤踞在雅克薩的沙俄入侵者開設的。清政府調集蒙古族士兵五百人并索倫兵一部在理藩院侍郎明愛的率領下,沿大興安嶺北坡砍樹為路,架木為屋,自墨爾根(今嫩江縣)至雅克薩斜對岸額木爾河口(今漠河縣二十五站村),每隔 30 公里左右設一站,沿途共設置 25 個站舍。這條驛道的設立,比由墨爾根經(jīng)黑龍江省將軍駐地愛琿再溯黑龍江上行而至雅克薩城的驛路,縮短了 400 余里行程,加快了軍事傳遞、軍力運輸、軍需供應,在兩次雅克薩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稱為“奏捷之路“。
雅克薩反擊戰(zhàn)爭結束后,清軍從驛路撤走,這條戰(zhàn)時趕修的驛道驛站逐漸荒廢,直至光緒十三年(1887 年),清政府派吉林候補知府李金鏞為漠河礦務局第一任督辦,由黑龍江城(璦琿)經(jīng)墨爾根沿清康熙年間的舊驛道,開辟“黃金之路”。光緒十四年(1888 年),李金鏞從陸路赴漠河開辦金礦,沿雅克薩驛路舊址向漠河老溝金礦增設了 6 站,直到三十站漠河(今北極村)、三十一站老金溝,之后,隨著礦區(qū)的發(fā)展,驛路再次向西延伸到洛古河,增設三十二站和三十三站,向西直達額木爾河畔的洛古河。至此,這條驛路全程近 1000 公里,之間每 30 公里設一個驛站。此后,雖幾經(jīng)荒廢,但世居于此的鄂倫春人一直沿用。
這就是中國北方歷史上著名的“黃金之路”,在組成驛道的 33 站中,大興安嶺區(qū)域內設有23站,從 11 站進入呼瑪縣北疆鄉(xiāng)開始,直達中國最北的漠河縣洛古河,長度達 700 公里,其中,呼瑪境內 7 站,塔河境內 6 站,漠河境內 10 站。部分驛站遺址沿用百年前的名字,甚至依舊在使用,有的是林業(yè)檢查站,有的是養(yǎng)路道班,還有的是林場場址。
塔河二十二站林場,因是古驛站中第二十二站而得名,是墨爾根至漠河古驛站驛道保存得最完整的遺址之一。大興安嶺的冬天,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乘著車來到森林腹地,來到二十二站林場,在零下28℃的戶外久久停留,觸摸百年前的沉重歷史。
二十二站林場的地上遺存并不豐厚,有的或許被大雪掩埋,無法探尋,可是,只是站在二十二站林場,不需要其他憑據(jù),便能輕易的清時捍衛(wèi)領土主權、驅逐外強的壯舉,回望大興安嶺林區(qū)的滄桑巨變。
▼密林深處,林場人家
冬季的二十二站林場,沉睡在大興安嶺的密林深處,只是,踏上厚厚的雪,慢慢走進,依舊能發(fā)現(xiàn)黃金古驛的新風新貌,國有林場的轉型蛻變。
2014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大興安嶺林業(yè)集團公司全面停止商業(yè)性采伐;2016年,塔河縣啟動國有林場改革。二十二站林場,在撫育和管護森林之外,靠山吃山,種植食用菌,養(yǎng)殖森林豬、山雞;挖掘驛站文化、知青文化,以厚重的歷史和原始的生態(tài),吸引著旅游者的視線。
林場森林豬養(yǎng)殖已頗具規(guī)模,以東北本地豬作為飼養(yǎng)品種,采取圈養(yǎng)和放養(yǎng)相結合的方式,每天定時將森林豬放養(yǎng)到山林中,讓其自由采食純天然的野果、野菜、野草、樹葉等林下食物,早、晚配制兩頓玉米面混合豆餅和麥麩等無化學添加劑及生長素的飼料作為補充。這種得天獨厚的養(yǎng)殖方式,使豬肉肉質鮮嫩、肌肉彈性好、口感獨特,沒有野豬肉的粗糙和圈養(yǎng)家豬肉的肥膩感覺,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在林場食堂,吃一頓森林豬,才知道,原來豬肉,也可以這般美味。
二十二站林場大力發(fā)展林下種養(yǎng)業(yè),森林豬之外,還養(yǎng)殖了生態(tài)雞、松鼠、毛驢;種植了黑木耳、靈芝、五味子、赤芍。當圍坐在飯桌上,聽著林場領導介紹一道道自產(chǎn)的生態(tài)美食,很難忽略那激昂的語調,發(fā)光的眼神,那是對未來的期許。只可惜,大雪封山,沒能走進密林深處,一探森林豬愜意的生活。
沉醉于林場的原始生態(tài),也發(fā)現(xiàn)了林場開放的懷抱。為了迎接外地游人,依托森林、驛站資源,林場建設了最北驛站郵所、知青文化園,開起了旅館飯店。冬日的林場,驛站郵所、知青文化園都沒有開放,只是在外面匆匆一瞥,卻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與二十二站林場的契合。
最北驛站郵所是黑龍江最北的驛站郵局,郵局造型獨特,是一座具有大興安嶺地域特色的木刻楞建筑,外部色彩選用象征著喜慶吉祥的中國紅,搭配原木色,在大興安嶺遍地的雪白中遺世獨立。這座別致的建筑,從設計到建設,沒有聘請過一名專業(yè)人員,均是由林場場長帶領職工設計建設。
知青文化園,顧名思義,是還原知青時代的文化記憶,還原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大興安嶺建設初期,二十二站林場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熱血青年,它們在這里揮灑著汗水與熱血,燃燒著青春與激情。大雪塵封下的知青文化園,讓人忘記了這是林場新建的體驗園,偶爾露出的建筑,年代感十足的老物件,讓人恍惚間回到當年。
然而,最讓我流連忘返的,依舊是林場人家。大雪覆蓋下,一排排黃色的矮房,整齊,鮮艷;林場職工在這里生活,或雞鳴狗吠,或炊煙裊裊,是冬日林場最鮮活的存在。森林禁止砍伐,但林間死去的落葉松,依舊可以在林場人的手中變成一堆堆柴火,溫暖著整個冬天。
新浪微博:@覺非行記
Hash:3ade1c27f66fefae017f60b78bf3c51661d045a1
聲明:此文由 覺非行記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