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 達文士樓:五大道小洋樓中的“老大哥”
馬場道121號,東鄰天津外國語大學(昔日天津工商學院舊址)、南靠照耀里小區(qū)圍墻的坐標點,有一幢淺黃色水泥砂漿墻面、瓦楞鐵屋頂?shù)?a href='/xibanya/' target=_blank>西班牙風格小洋樓,名為“達文士樓”。小樓墻面上與裝飾花紋連成一體、清晰可見“1905”四個阿拉伯數(shù)字,表明它建成的年份——1905年。它是五大道上保存至今幾百幢小洋樓中的“老大哥”——年紀最大的一幢,今年112歲。
1903年五大道開始開發(fā)建設
1903年1月14日,天津海關道唐紹儀與英國駐天津總領事金璋簽署協(xié)議,在原有英租界的基礎上,墻子河(今南京路)以外“英租界推廣界”正式確立,這一區(qū)域,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五大道。
推廣界的地塊,最初是一片沼澤泥塘。這怎么蓋房子呢?英租界工部局與海河工程局簽訂了工程合同,由后者負責疏浚海河,用海河之泥填平墻子河外這塊開洼地。海河工程局采取圍埝筑池的方法,在某一區(qū)域內四周筑起土埝,中間呈池狀。挖泥船在海河內深挖淤泥,用水泵經幾公里長的地下管道抽送到推廣界,注入池中。淤泥在池中沉淀,待水分蒸發(fā)滲透逐漸消失后,沼澤地便高了起來。一個池子填平,施工者又在臨近筑好另一個池子繼續(xù)注入河泥,循環(huán)往復。
吹泥填平工程每年以20萬到25萬土方的速度持續(xù)推進,兩年后達到40萬土方,但即使這樣,填平整個推廣界,也耗用了整整5年時間。
在天津的歐美商人紛紛看好墻外推廣界的前景。1901年3月22日,美國人丁家立發(fā)起成立英商先農公司,利順德大飯店的股東、英商總會會長狄金生,開平礦務局工程師胡佛(后任美國總統(tǒng)),天津都統(tǒng)衙門秘書長田夏禮等七人共籌集股份105股,每股紋銀一千兩,公司最主要的業(yè)務,就是開發(fā)推廣界的房地產項目。
先農公司的第一單生意,是高價出售了過去他們囤積的英租界海大道(今大沽北路營口道至開封道段)的一部分土地,又用這筆資金以每畝200—500兩白銀的低價,購買了墻子河外即將吹泥填平的幾百畝坑洼荒地。十年后,推廣界地價漲到每畝3000兩。這單生意讓先農公司大撈了一票。
早期英租界的房屋,除了公共建筑之外,主要是西方傳統(tǒng)的磚木結構住宅,設計圖紙來自于香港和印度,房子四周一般都設計一圈拱券結構的回廊。而墻外推廣界則整體參照了當時英國城市學家、風景規(guī)劃與設計師埃比尼澤·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理念進行規(guī)劃建造,遠離城中心,修建花園和林蔭道,鋪設最先進的排水、排污系統(tǒng)。正是因為城市建設理念與當時世界最高水平接軌,推廣界開發(fā)后,很快成為華北最適宜居住的住宅區(qū)。
1905年馬場道蓋起了第一幢小洋樓
最初房主是位德國武官
墻外推廣界的吹泥填平工程持續(xù)了5年。在進行到第二年的時候,1905年,馬場道上第一幢小洋樓建成,這就是我們說的這幢達文士樓。
但是,達文士樓最初并不叫這個名字。這幢小樓最早是一名德國武官的寓所。據(jù)說當年樓前有花園,栽種著海棠、藤蘿,側面有一個小網球場。實木大門上雕刻著歐式花紋圖案,樓內一層有60平方米的大客廳、飯廳、備餐室、廚房和衛(wèi)生間;二層是臥室、書房和衛(wèi)生間。壁爐上方、樓梯欄桿裝飾有外文圖案的族徽,形狀是歐洲中世紀的盾牌,似乎是日耳曼人獨有的標志。
這位德國武官的身份比較模糊。德國商人曾在天津前后開設了36家洋行,開辟了從德國駛往天津及天津與大連、煙臺、青島之間的航線。西門子洋行的電氣設備,德孚洋行的顏料及化工產品,德國產的照相機、望遠鏡、膠卷、電影放映機、阿司匹林,都通過德國輪船公司源源不斷運到天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天津人的日常生活。當時在天津的德國人并不多,這位武官能住上馬場道的小洋樓,估計也有生意上的投資。
當?shù)聡?a href='/yizhan/' target=_blank>一戰(zhàn)中戰(zhàn)敗的消息傳到天津,1917年3月16日,民國政府特派直隸交涉員黃榮良與直隸全省警務處處長楊以德前往德國駐津領事署、德租界工部局辦理接收德租界事宜。第二天,天津德租界被正式收回,改名為天津特別行政區(qū)第一區(qū)。
德租界成為天津九國租界中最早被收回的一個,只存在了22年。天津舉行了熱烈的慶祝活動,一群興奮的英國人跑到德租界,推倒了德國公園里的“德國銅人兒”雕塑,將它拖到英國俱樂部的院子里,砸了個稀巴爛。但這件事好像和天津人沒什么關系,愛圍觀的老百姓感到驚訝不已——洋人怎么自己打起來了?
做毛皮生意的達文士買下小樓
后來轉手賣給了俄國牙醫(yī)
那位德國武官在回國之前,把小樓賣給了英國人湯姆斯·達文士。達文士是英租界達文波道(今建設路)一家洋行的老板,主要經營毛皮生意。有人說,達文士的毛皮生意做得不大,所以在天津洋行的歷史資料里查不到關于他的記載。但是,當年能在馬場道擁有獨棟別墅的,生意肯定做得不錯。
英租界推廣界的建筑主要分三類,一類是獨棟小洋樓,另一類是聯(lián)排別墅,第三類是公寓式大樓。顯然,能住獨棟小洋樓的,一定是最富有的一批人,是當時天津真正的上流社會階層。
那時西北地區(qū)是牛羊馬等家畜的主產區(qū),高林、仁記、新泰興等十家天津的外資洋行,在寧夏石嘴山設立分莊收購牧區(qū)毛皮,每年低價收購皮百萬張、毛千萬公斤,通過河運、駝運送到天津,從天津港裝船出口,運到歐洲各國的工廠后,再制作成絨毯、皮衣、皮件等物,高價銷往世界各地,其中也包括中國。從這一資料看,做毛皮進出口洋行的達文士,生意做得不會太小。
湯姆斯·達文士在1947年去世,他的夫人把小樓賣給了一個白俄牙醫(yī),自己帶著孩子回了英國。自此之后,小樓改成了家庭私人牙科診所,丈夫是牙醫(yī),妻子是護士,總有人來這兒拔牙,小樓熱鬧起來。再后來,牙醫(yī)去世,護士老了,生活拮據(jù)的她,經常去馬場道上的猶太公會吃盒飯。1956年,老太太去了瑞士,達文士樓改成普通民居,住進幾戶干部家庭。
小洋樓變成普通百姓雜居小樓
走進來竟然像一次探險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小樓前面那排小平房的尖頂被震壞了。過去那里是仆人居住的房子和廚房。房管站的工人從平房上拆下好多木料,尖頂變成了平頂。過去小樓門前有三級臺階,馬場道不斷被墊高后,院子變成洼地,居民們又把院子墊起來,三級臺階也被埋了起來。
達文士樓與馬場道之間隔著一條綠蔭走廊。如今,正因為這條走廊和它前面繁茂的樹木,讓這幢造型別致的小洋樓變得不那么顯眼,因此未被經常粉飾一新,也少有游人打擾,平添了厚重的歷史感。
穿過綠蔭走廊,再經過一個破舊的前院,眼前就是達文士樓。一樓的住戶養(yǎng)了一條黑狗,陌生人靠近,黑狗就汪汪汪叫個不停。圍著小樓轉一圈,看到四周堆滿舊家具、鍋碗瓢盆、舊自行車等生活雜物,窗戶與墻體外檐、屋頂?shù)母窬謽用捕家呀浄浅j惻f,或許從未經過大修大改。與五大道其他居民區(qū)的靜謐安詳相比,來到這里竟有幾分探險的味道。
小樓西北角的附樓不久前新開了一家名叫“衛(wèi)”的雜貨店,對面的平房是一家存在有些年頭兒的翻譯社。雜貨店時尚而又懷舊,里面盡是些店主多年搜集的老物件——天津老城里的原版磚雕、老火柴盒、麥乳精罐子、各所學校的老校徽、花瓶座鐘縫紉機……讓這個雜貨店成為穿越到舊日時光的一個入口。這種時尚信息的注入,不知道是否會改變達文士樓的命運。
達文士樓最多時住過9戶人家。樓道里靠墻安放著幾個煤氣灶,墻面被油煙熏得發(fā)黑,窗玻璃上也積滿油垢,樓內愈發(fā)顯得昏暗。房子一直沒有暖氣,冬天還得靠燒蜂窩煤爐子取暖。后來稍微有點兒經濟實力的老住戶都搬走了,實際居住在這里的只剩下三四戶房主,其他都是出租戶。幸運的是,這幢五大道上歷史最久的小樓一直還都在那兒,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
(作者簡介:何玉新,資深媒體人。著有《天津往事——藏在舊時光里的秘密地圖》。在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開設自媒體“天津往事”。)
責任編輯:王鵬程
本文源自洋樓人文生活分享家《風物》雜志秋季刊,轉載請注明出處。您可在先農大院各商家、先農大院展覽館、民園西里各商家、慶王府、五大道各聯(lián)盟商家等數(shù)十個點位免費取閱。
Hash:013db53de654788dc1c69a7818a163018d0e12a1
聲明:此文由 天津風貌整理公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