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官網(wǎng)表揚這個山西人了!哦,原籍興縣的
2017年的最后時刻,中紀委官網(wǎng)發(fā)表了一篇文章,主人公是個山西人!誰呢?
孫嘉淦?哪里的人?
孫嘉淦,是清代興縣城關人,30歲時考取進士,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順天府尹、河東鹽政、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湖廣總督。在其4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以突出政績和敢于犯顏直諫而蜚聲朝野。在他70歲大壽時,乾隆皇帝御書“清班耆碩”匾賜予他。乾隆十八年(1753年),孫嘉淦薨于吏部尚書任上,終年71歲?;噬下犝f后,對大臣說:“朝中少一正人矣!”其子孫孝愉扶柩歸里時,“銘旌歸送者縞素如云,朝為之空,彰益門內(nèi)外,車馬填塞數(shù)十里,皆舉音以過喪”?,F(xiàn)代史學家郭象升評說孫嘉淦是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
我們來看看中紀委官網(wǎng)的這部片子是怎么介紹和評價孫嘉淦的:
【家規(guī)】大清直臣孫嘉淦:勤廉家風勵后人
作為我國現(xiàn)存唯一一座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建筑,位于河北保定裕華西路的直隸總督署舊址,每天都會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感受歷史深處的浩然正氣。
直隸總督署舊址講解員:
直隸總督署有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人稱“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后堂這塊匾,是第十四任直隸總督孫嘉淦題寫的《居官八約》。
在廊廡相通、檜柏掩映的衙署二堂前,這塊懸掛的匾額,引不少游人駐足沉思。匾上的文字,就是第十四任直隸總督孫嘉淦題寫的《居官八約》:“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于無名,事止于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p>
短短42個字,不僅是這位顯赫大員為官和做人的座右銘,更是解構一個家族興盛密碼的文化鑰匙。
在山西西部,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東峙太行,西挾黃河,群山連亙,奇峰兀立,蒼翠峭拔,形如脊梁。這條跨度450公里的山脈,就是聞名天下的呂梁山。
呂梁山下的呂梁市興縣喬家溝村便是孫嘉淦故里?,F(xiàn)今村中居民皆為孫氏,人口七百有余。
孫嘉淦后裔 孫明旺:
我們孫氏的祖籍在陜西,宋末元初遷到山西后,最初落戶在代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忻州市代縣。明朝中期,我們的先祖在遷回陜西的途中,路過興縣浩旻山,見那里環(huán)境不錯,便落戶在東豆宇村。據(jù)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孫氏一支遷到縣城東五里的閻家溝,后又遷到縣城北關。
據(jù)《興縣志》記載,從明崇禎年至清道光年間,孫氏一族先后十二人考取進士,成為呂梁乃至山西的名門望族和官學世家。其中最為顯赫者,就是第十二世孫——孫嘉淦。
孫嘉淦,字錫公,號靜軒??滴跷迨?1713年)八月中進士,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官40年,官至刑部、吏部、工部三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為乾隆、嘉慶兩代帝師。他一生勤政為民,務實清廉;不畏權貴,懲腐除惡;執(zhí)法如山,敢于擔當。三十多次被提拔重用,五次含冤免職入獄。盡管如此,他始終忠君報國,勤政愛民,嚴以修身,敬以治學,謹以用權,廉以養(yǎng)德,受到朝野稱頌。乾隆稱他“老成端謹,學問淵醇,宣力有年,勤勞懋著”,謂之為“正人”,并在其七十大壽御賜“清班耆碩”匾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人生的底色。孫氏家族的興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良好家風的傳承。
電視劇《能臣孫嘉淦》編劇 張?zhí)朴?/p>
什么樣的家風能修身齊家?什么樣的忠誠能感人至深?從興縣孫氏家族來看,答案就是“重孝道,奉仁德;講誠信,勤耕讀;倡節(jié)儉,嚴修身;守廉潔,齊家國”這八方面二十四個字。
重孝道 奉仁德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據(jù)史料記載,孫嘉淦之祖孫世藎,仁義厚道,孝敬父母,敬重長輩,愛民如子。父母生病時,全然放下待打理的生意,四處求醫(yī)問藥。明崇禎年間,境內(nèi)強盜侵擾百姓,孫世藎設計招降。因其膽大心細,以德服人,遂被任命為江西崇仁縣令。在任之時,因疾憤官員搜刮民財行賄受賄,便辭官回鄉(xiāng),傾囊濟貧,并告誡子孫:為人者,里仁為美,里德為上。
呂梁市興縣檔案史志館原館長 牛寨中:
當時,許多人不理解孫世藎為什么會這樣做,他坦然地說了這樣兩句話:“子孫賢無需此,不肖反受其累。吾為去其累也?!币馑际钦f,如果子孫有出息,就不需要祖上給他們留下錢財,如果子孫不肖,留下錢財反受其累。我這樣做是為他們免去拖累。
正是家訓深處隱藏的道德力量,引導和鞭策著孫氏后人謙謹為人,恪守不渝。
康熙末年,時為翰林院檢討的孫嘉淦聽聞母親病重,連忙告假返回故里,衣不解帶地侍奉榻前,煎藥喂湯,直至為母親養(yǎng)老送終。時值興縣遭受嚴重雹災,他一邊向周邊各縣為百姓借糧,一邊動員家族捐出所有積蓄,開辦粥廠救助百姓,使孫氏家族在當?shù)孬@得了很高的威望。
勤耕讀 講誠信
興縣孫氏家族歷來注重耕讀傳家、詩書繼世,并善于激勵子孫后代追求上進。一天中午,孫嘉淦的父親孫天繡在家中擺了一桌進士宴,其弟兄四人等到午時已過,仍不見進士前來赴宴。按捺不住饑餓的孫嘉淦便問,為何進士遲遲不來赴宴?其父說進士難請,是因進士難中。孫嘉淦帶頭言道,進士何難,孩兒為爹考取。聽得此話,孫天繡忙請兒子入席,弟兄四人才明白了父親的用意。后來孫嘉淦及孫鴻淦、孫揚淦弟兄三人都中得進士,成就了興縣絕無僅有的“一門三進士”佳話。
人無信不立,民不誠不行。一直以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被稱作“八維”,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從“小信誠大信立”的道德要求,到“拾得物不可私吞”的行為約束,孫氏族人把“誠信”奉為立身為人的基本準則。
康熙五十二年,中了進士的孫嘉淦在去京赴任途中,拾得一袋碎銀。追得失主后,他將所拾碎銀悉數(shù)奉還,并婉言謝絕了失主的酬謝。
倡節(jié)儉 嚴修身
自孫嘉淦祖父孫世藎開始,孫氏族人代代謹記“成由節(jié)儉敗由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家訓,始終堅持以節(jié)儉為榮、勤奮為樂、清貧為美,吃粗茶淡飯,穿普通衣裳。
電視劇《能臣孫嘉淦》編劇 張?zhí)朴?/p>
孫嘉淦的父親孫天繡被封為奉直大夫后,仍衣不絲帛,食不重味,并告知子輩“今為此者,教汝等儉且志先人之德也”。
雍正末年,孫嘉淦被授河東鹽政。剛?cè)ズ訓|,同僚宴請他夫婦二人,所備宴席非常豐盛,浪費嚴重。為此,孫嘉淦十分不滿,當即斥責。
乾隆十二年,休致歸里的孫嘉淦帶著夫人,自己墾田于南山,日食粗糧。逢年過節(jié)時,招待親友不超過五個菜,并告誡身邊的人,興縣地僻壤窮,要注重節(jié)儉,而我們孫氏家族,更要帶頭樹立節(jié)儉的風氣。
在孫氏族人的眼里,修身不只是一種生活習慣,還是一種與官德相通的品行。
乾隆初政時,孫嘉淦上了一道奏疏《三習一弊疏》,力諫除耳習、目習和心習,杜絕喜小人、厭君子之禍弊,匡正君心,端正君行。這篇名疏后來被后代諸皇書掛于壁,成為眾多為官者的良鑒,也成為后世孫氏族人砥礪修身的訓言。
守廉潔 齊家國
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所以古志士,終身甘缊袍。受家風影響,孫嘉淦始終堅持小節(jié)不縱,大節(jié)不失,淡泊名利,厚以待民。
雍正九年,孫嘉淦被欽點為全國會試副主考。會試之前,先后有九人采取不同方式向他送禮,請求設法照顧其子弟。孫嘉淦和妻子堅決拒收賄賂,狠剎送禮歪風,得到雍正的夸贊和百姓的好評。
乾隆三年夏,孫嘉淦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后,不少官員借拜會之機,給他送來“冰炭禮”。孫嘉淦義正詞嚴地予以拒絕,并告誡送禮者為官須“潔身自好,請介自持,不可造次?!?/p>
呂梁市興縣檔案史志館原館長 牛寨中:
在當時的環(huán)境里,孫嘉淦恪守為官做人本分,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展示了他堅貞不屈的道德操守和清濁分明的立身之道。
家規(guī)族訓的形成,是家族成員集體的道德沉淀。孫氏女性用特有的賢良秀淑,相夫教子,使家國情懷得以延續(xù)和承繼。自孫嘉淦曾祖母任氏起,一門四代五位女性全被封贈為一品夫人,這種現(xiàn)象在歷史上比較少見。
山西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 高春平:
據(jù)孫孝則的《皇清誥封一品夫人顯妣張?zhí)蛉诵惺觥酚涊d,孫嘉淦夫妻之間相處,相敬如賓,相互扶持,相互提醒。
公元1739年,京城地區(qū)大旱,孫嘉淦因憂慮得厲害,口內(nèi)和鼻子上都上火起瘡。其妻張氏勸誡他:“天大旱,你著急憂慮是必然的;但要給朝廷如實上報,這是關系到天下萬民的大事,不能光考慮上報后我們是得到褒獎還是受到懲罰?!?/p>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為官從政者一脈相承、戮力奮斗的目標。
作為繼一代廉吏于成龍之后呂梁這一厚重歷史文化之地滋育的又一位直臣廉吏,孫嘉淦勤政為民、務實清廉、依法辦事的擔當精神和胸懷家國天下的情懷深深刻印在孫氏子孫血脈中,影響和塑造著一代代呂梁兒女,續(xù)寫著新的傳奇。
來源:興縣新聞網(wǎng)
Hash:4d84135c68702555f14b3b47484435588e3e9c7a
聲明:此文由 黃河新聞網(wǎng)呂梁頻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