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嘉時期績溪邵氏宗族
邵本武
績溪是徽文化的發(fā)祥地,邵氏是當?shù)氐拿谕?。方體是績溪名人,又是清朝乾隆嘉慶時期廉能重臣。我們從一位地方大員給一位平頭百姓祝壽的序文去考察當時當?shù)匾粋€宗族的發(fā)展變化,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試圖從方體其人、祝壽序文、邵氏宗族、發(fā)展變化四個方面揭示清朝社會發(fā)展趨勢,以古鑒今。
????
一、方體其人
方體,績溪縣瀛洲鎮(zhèn)碣頭村人,字道坤,號廉訪。當?shù)仃P于他的資料留存很少。編纂嘉慶《績溪縣志》時,即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說他“現(xiàn)任江西九江府知府”。1998年版《績溪縣志》方體傳只是寥寥數(shù)語,語焉不詳,并數(shù)處錯誤。據(jù)實地考證,他生于1758年,卒年失。從小在外婆家伏嶺鎮(zhèn)安川村長大,受業(yè)于當?shù)厮鲿ㄓ置蔡锷金^,安川村時稱安田山),師從博學奇才邵蘭(1702—?)、儒林碩彥邵榮登(1742—?),十七八歲時考上秀才。
后就讀于徽州府城紫陽山院九年,就業(yè)于嘉禾人鄭誠齋(字宮贊)門下。于1786年考中舉人,1790年考中進士,從此踏上從政之路,歷經(jīng)刑部主事轉(zhuǎn)員外郎、九江知府、鳳陽知府、蘇松道、常鎮(zhèn)道、江寧鹽巡道、湖北按察使,終于湖北布政使。1804年任九江知府,十余年間,當官為民,清廉正直,善理刑獄,擅治水患,樂善好施,捐資筑就桑落洲堤。在為湓水人建堤壩時,不僅自己捐俸祿,而且他的寶貝女兒也將簪珥等心愛之物悉數(shù)捐獻?!捌涔ぜ瘸?,亡水患。湓人大悅,名之曰方公堤?!焙笥指沤P船尺,促進長江航運?!督魍ㄖ尽氛f他“在任十余年,政平訟理。”調(diào)任鳳陽知府時,途中將僅有兩枚銅錢擲入長江中。贏得“一官清如水,百姓重如山”的口碑,深受一方民眾愛戴。
1820年,方體從湖北布政使(從二品)位上退休后,回到績溪故里,繼續(xù)回報社會,捐資修建了十五里揚溪源山道,往來稱便。著作有《儀禮今古文考》、《儀禮古文考誤》、《綠雨山房詩文集》。
二、祝壽序文
《邵沚人親臺暨夫人程氏七十雙壽序》是1813年方體為邵沚人夫婦祝壽寫的序。是年,方體56歲,已任九江知府十年,與邵沚人分別也十年。做七十歲壽,是績溪縣民間習俗,由來已久。夫妻七十雙壽,更是得到親戚朋友的高度重視。
序?qū)懹诩螒c十八年冬至,即1813年12月22日,共771字。通篇文章,結構嚴謹,語言平實,情感豐富,思想深邃。他暢敘與主人公、壽星邵沚人的交誼,兩人從同學,發(fā)展到朋友,再到親家。他們患難與共,互相勉勵;平等交往,彼此欣賞。從兩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思想境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人性的光輝之處。
壽星邵沚人(1744—1829),光緒版《華陽邵氏宗譜》記載,譜名國榮,又名樹基,幼孤,“累世青緗”,家學淵源,20歲中秀才,7次參加鄉(xiāng)試不中后絕意仕途。青少年時期,他與同縣人方體、程云溪等人在安田山館同學,他長方體十四歲。雖然在差不多年齡上考上秀才,但在后來的鄉(xiāng)試中同樣屢屢落敗,同時遭到世俗的嗤笑和誤解。方體“家遂中落”,家貧如洗,生活困難,已不能湊齊參加考試的盤纏路費。邵沚人“家故卑弱”,上有年邁老母,下有妻子和五個兒子,生活的擔子壓得他抬不起頭來,在萬分無奈中放棄了鄉(xiāng)試,走上漁樵耕讀道路。同學朋友當中,他最欣賞方體的人品和才華,覺得方體更應該繼續(xù)走科舉考試道路。于是,1785年他和程云溪(字達夫)一起商量,湊集資金物品后,一起送到方體家中,不但解決了方體一家生活生產(chǎn)困難,而且解決了方體參加次年鄉(xiāng)試的所有費用,給方體家庭送來了溫暖,更送來了信心和希望。離別之日,沚人、云溪為方體壯行,“舉觴賦別,義形于色。”從1785年到1790年,六年間從無間斷對方體家庭的接濟與幫助。
1786年,方體中舉。1790年,方體考中進士,入職刑部,才把妻子兒女接到北京,邵沚人方才停止資助。沚人母親程氏(1724—?)親見七代,五世同堂。嘉慶十四年(1809),恩賜“七葉衍祥”匾額,賞給緞匹銀兩。(見嘉慶版《績溪縣志》點校本第644頁)1813年,十年沒見面的沚人夫婦雙雙七十歲,母親已九十歲高齡,沚人“三子皆成立,十二孫、三曾孫環(huán)繞膝下”,過著“萱堂侍養(yǎng),子舍課孫”的生活。“上蒙龍錫之恩,家集麟趾之瑞”,聲望日隆,身體益強,“功名日益宏達,子孫日益蕃衍”,成為名聞遐邇的名門望族。七年后,方體回績溪省墓,與沚人一起住了一個多月,對別人說:“我當秀才十年,當官三十年,閱人數(shù)千,始終純粹無瑕者邵君一人而已?!焙髞恚淘葡o官回鄉(xiāng),來見沚人,敘契闊,沚人讓煮大白菜一起吃飯,說:“達夫非酒肉朋友,用這一餐飯來見證我們倆人的晚節(jié),可好?”并賦詩一首,“高山流水兩邊流,鴻儒白丁可交友,勢利之交難長久,樸素友誼照千秋?!?/p>
從序文和其他資料中,我們發(fā)現(xiàn),1787年冬天,也就是方體中舉后的第二年回到績溪,本縣世家子弟爭相攀附方體,求婚者絡繹不絕。方體家人皆婉言謝絕。方體出人意料地將掌上明珠、長女方淑人(名諱不詳)(1783—1862)許配給了邵沚人第三個兒子邵魯田(1777—1816)。從此,方體與邵沚人從同學朋友變成兒女親家,雙方交誼成為一樁人間美談。
除了敘舊,序文從理性高度表達了方體的德福觀,即“蓄德養(yǎng)?!薄K陨蹧b人為例子,“事親孝而待物厚”。作為謙謙君子要厚德載物,要求人們“蓄之以道義,養(yǎng)之以詩書?!弊谧V記載,邵沚人“與書無不讀,手錄盈篋。為文亦渾浩流轉(zhuǎn)。”遺著有《覆瓿集》四卷,《半癡子經(jīng)義》一卷和《半癡子小影》一卷。從祝壽序文看,方體認為邵沚人慧中而秀外,“制藝而外,旁及于詩賦,騷雅亦惟沚人為最工?!彼牡赖缕焚|(zhì)深深影響著妻子,妻子與婆婆相得益彰,侍奉婆婆“五十年無一事違姑意”,與丈夫“至老猶彬彬然”,沚人享年八十六歲,妻子壽登八十七歲,皆無疾而終。后因?qū)O子邵輔(1808—1862)貴而追封邵沚人為奉直大夫(從五品)、妻子為太宜人。歷史事實證明,邵沚人之后,人文蔚起,科第蟬聯(lián),有如花萼相輝映。邵沚人確實是一個有福之人。
三、邵氏宗族
邵姓,我國望族,代有才人,名人輩出。據(jù)《中文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說邵姓,“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后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從邑;一說文王子季載之后,望出博陵?!睋?jù)考證,績溪邵氏,與歙縣邵氏同出自休寧諫村邵氏。休寧邵氏與慈溪邵氏同源,“派流雖異,根系本同”,皆祖東陵。乾隆二十三年(1758)春,紋川村出了一個編修宗譜的《會宗小啟》,通知寫道:“我祖康公食采于召,受封于燕,以召為氏,系出于姬。迨至平公,東陵郡望,衍于雁門,漢錫邑耳?!l(fā)源于古華陽者,百二公也?!笨兿耖g邵氏族人的農(nóng)具上也普遍寫有“東陵郡”字樣,以此表明家族的郡望。
東陵郡望源自召平。查閱光緒版《華陽邵氏宗譜》,上面寫道:“召姓肇于召伯,而邵氏起于馴公,茲固受姓之本始。而郡望則斷自東陵?;穫?,平公時,暴秦無道,群雄并起攻秦。秦滅,公遂隱長安青門種瓜。漢興,復征為齊王相。王圖不軌,公仗義諍之,不從。乃遂隱居而卒。文帝即位,褒其忠烈,追封東陵侯。此邵氏郡望之所由來也?!?/p>
該譜記載,遷徙績溪始祖為邵百二(1114—1187)同樣具有隱士之風。紹興四年(1134),由淳安縣安坑村遷居歙縣井潭村?!熬S時,盜賊蜂起,隱于績(溪)之隱川。”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績溪仁里村程箕(福安教諭)評價邵百二“慥慥君子,遁跡隱川。課農(nóng)訓讀,家聲以傳。徽堪啟后,嚴可承前。”邵百二成為績溪邵氏宗族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他生五子,除長子邵文一世居歙縣井潭(即龍龜潭)外,其余四子分遷績溪縣紋川(即伏嶺下)、魚川、隱川和塘川,后又分遷安川、塘磅上、大園、四分、倒龍山、橫巷、陰山、陽山、浙基田、頰口、海寧上邵里、諸顯(即朱顯)、城南、鐘村、富川、白川、逍遙、曹川、巖川、常樂坑、鶴落街、大鄣、永來、羅坑、和陽、大塘頭、上舍、黃茅培等地方。績溪縣邵氏宗祠在伏嶺下村,該村是全縣最大的一個自然村,也是全縣邵氏人口最大的聚居地。
據(jù)邵沚人孫、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邵輔《遷績世系說》,四七(即世杰)從百二公遷居績溪最早,又因隱川狹隘,乃營于佛嶺之下居住,愛其水石清冷,綺紋交錯,名其里紋川,俗稱佛嶺下、伏嶺下和福嶺下。當時,紋川有丁姓居嶺旁,成姓居后山,周姓居溪畔,程姓居溪東,邵四七于平原之上誅茅筑室,置辦恒產(chǎn)。不久,四四(即世師)公又來,房屋增多。四四兒子數(shù)人,四七只有一子,從此七代單傳,到八世文愈始有三子:從簡、盛宗(字禮簡)和法眉(又名法彌,字仁簡),“皆英特有智略”,“為當時巨擘,子孫又蕃居紋川三之二,遷居四出者又十余支。四四公后亦分居浙之昌化,上姻藩封,明世宗朝(1522—1566)為壽皇太后(?—1522)。四四公葬里北墳亭,明世宗遣官賜壇,祭封太后弟、昌化伯?!苯?jīng)過三四百年的繁衍發(fā)展,到明朝中葉,紋川村演變?yōu)樯凼献谧逡恍沾?,開始建筑祠堂,編修族譜,興建佛教廟宇,宗族呈現(xiàn)中興之勢。
四、發(fā)展變化
從明朝中期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邵氏宗族隨著清朝的鼎盛而興旺發(fā)達起來。
首先是祠堂興起,宗族集聚。紋川邵氏宗祠,又名敘倫堂,興建于明朝萬歷時期,到清康熙間而后寢加寬,雍正初年,兩廡加麗,乾隆丙寅(1746)祠堂祭田倍增?!坝嬈渲?,則三百步之有奇。規(guī)其制,則先之以路門,次之以正門,東西八楹,廳堂五間,后寢則奧如也、巍如也?!保ㄒ姟都y川祠堂記》)祠堂每年舉行清明、冬至兩祭,祭祀之后,講讀家訓。邵氏宗祠在績溪縣內(nèi)外切實起到了萃渙散,序昭穆,惠宗親而隆始祖的作用。
據(jù)嘉慶版《績溪縣志》卷七“族祀”記載,1810年,績溪縣十三都伏嶺下村有邵氏宗祠,祀宋處士百二公為遷祖。邵惇敘堂,祀珂公,旁有六順堂,祀梅公。邵世德堂,祀宋評事千七公。邵惇睦堂,祀柏公。邵世美堂,祀邑庠生槐公。邵惇順堂,祀杉公。此外,績溪縣境內(nèi)還有十個邵氏支祠,它們是安川碧和堂,朱顯繼述堂,曹渡橋存仁堂,隱川世德堂,巖川學德塘,富川敬德堂,白石川敘倫堂,魚川進士第,塘川善述堂(又名長壽公祠),常樂坑庸德堂。同時,還有特祭祠和老屋,如伏嶺下村的樸齋公祠(又名文繡公祠)、磡上老屋等等。
其次是人丁興旺,人才輩出。人口和土地是國家的財富。從績溪縣看,雍正元年(1723)攤丁入畝,開始不征收人頭稅,全縣人口猛增。乾隆十八年(1753),171146人。嘉慶九年(1804),193161人。道光三十年(1850),全縣人口22萬。(見1998年版《績溪縣志》第128頁)我們通過紋川村歷史上三次修譜發(fā)現(xiàn),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邵氏族譜》只有一冊,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宗譜共六冊,光緒三十三年(1907)達十六冊。透過高盈尺余的光緒版《華陽邵氏宗譜》,不難證明邵氏宗族頑強的生命力,以南宋初年為起點,中經(jīng)元明兩朝,到嘉慶道光時宗族人口達到頂峰,后因戰(zhàn)爭、瘟疫、地方病等因素人口銳減。
從績溪歷史看,邵氏宗族代有聞人,宋有評事邵千七(又名世師),元有載入府縣志書的邵再琦,明有載錄縣志的邵文愈、邵槐、邵繼康、邵文繡。邵繼康為伏嶺鎮(zhèn)魚川村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官至江西都司(正四品)。(見《歷代邵氏名人傳?歷代邵氏武進士名錄》第342頁)宗譜記載,邵文繡(1570—1657),字樸齋,號月塘。博學多聞,林泉自適。曾設教休寧東門,門下多名士。以館資修石紋橋,助建福昌寺經(jīng)樓。知縣郭四維舉大賓,與論咸洽。宗譜評說,“憶自聚族于斯,肄業(yè)詩書,鮮克有繼繼繩繩者。有之,則自文繡公始。后世子孫書香不絕,皆公一人啟之,非所謂薪傳之有自哉?!?00多年過去,今天的伏嶺下村仍然完好無損地保護著文繡公祠,彰顯整個邵氏宗族對他的仰慕、崇敬和懷念。
到了清乾隆嘉慶時期,以邵沚人家族為代表,紋川邵氏宗族人才輩出,沚人長子邵天驥(1765—1821)因教育培養(yǎng)了中國唯一狀元科學家吳其浚(1789—1847)而蜚聲海內(nèi)外,從此,在績溪留下了“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先生”的真實故事。沚人第九孫邵伯棠(1806—1864)1864年“從(太平天國戰(zhàn)爭的)劫灰中檢出”方體寫給邵沚人的祝壽序文,認為是“神靈呵護”,因功賜五品銜,封朝議大夫(從四品)。沚人孫邵輔(1808—1862),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官至同州知府,贈太仆寺卿(從三品)。邵輔孫邵在方(1877—?)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人。(見《歷代邵氏名人傳?歷代邵氏舉人名錄》第362頁)沚人族弟、好友邵綺園(1756—1833),外號邵老四,從小篤學,博覽群書,曾任安徽省奎文閣典籍(相當于省圖書館館長),后辭歸故里。處鄉(xiāng)黨,善排解,剛直明斷,毫不徇情,紋川附近村莊無訴訟達數(shù)十年。擅于訟訴詞文,多為民申冤,績溪至杭州一帶傳為訟師。于嘉慶十年(1805)纂《徽州府志補正》一卷。著有《黃廬紀游》二卷、《聞見晚錄》二卷、《大鄣山辨》。邵國茂(1814—1884)國學生,由同知加道銜,誥授中憲大夫(正四品)。嘉慶以后,邵氏宗族縉紳、士紳階層形成,在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人口素質(zhì)不斷得到提高,其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
第三,宗譜興修,族規(guī)完備。盛世修史,宗族修譜,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二十九年(1764),歷時七年,在邵蘭、邵云燦、邵振翔、邵玉琳、邵鳳雍等三十人的帶領下,舉全族之力,終于編修完成承上啟下、貫通古今的《華陽邵氏宗譜》,它上承接大明正德壬申(1512)邵槐編修的《邵氏族譜》一卷,下開啟光緒三十三年(1907)邵在寬等人編修的《華陽邵氏宗譜》。乾隆譜共十八卷六冊,分譜序、譜記、譜說、譜例、姓原、郡望、誥敕、圖傳、家訓、譜誡、譜跋和領譜人名字號,“一部之綱目,盡諸此然?!痹撟V的編纂方法是“遠近親疏,終始本木,有宗以統(tǒng)之,有縷以析之,要必次第之?!鄙厶m在譜跋中寫道,“曩有弟云燦同輯,惜壬午(1762)冬已逝。”邵云燦就是邵沚人的父親,他的文才自然得到了宗族的認可。
乾隆譜共三十六部,每部分“孝友睦姻任恤”六集,以“會古今譜而并參,繼往開來九族三乘無異脈;分大小宗以兼輯,承先啟后千枝萬派總同根”三十六字編號。但迄今二百五十一年過去,在伏嶺下村僅存一部是完整的。在乾隆譜中記錄了二十五條族規(guī),分別是宗祠、宗法、族會、書譜、忠上、孝親、弟長、正配、擇交、立繼、彰善、癉惡、勤業(yè)、節(jié)儉、恤族、嫁娶、祀典、塋訓、重譜、教子、惠下、戒溺、謹訟、別嫌、謹耳。從完備的族規(guī)看,邵氏宗族遵從《家禮》、《禮書》,重視宗譜,重視教育,揚善抑惡,注重節(jié)儉,濟貧恤族,謹訟戒溺,宗族管理秩序井然,村民安居樂業(yè)。我們發(fā)現(xiàn),時至今日,其中許多內(nèi)容仍具正能量和生命力,對村民自治具有現(xiàn)實導向意義。
第四,鄣山文社,雅會紋川。1813年邵沚人夫婦七十雙壽之時,有方體之子方元泰、八十九歲老人程瑤田、達原程宏誥、煦堂潘步云、粟齋潘同章、健齋許煥、進齋許焯、藻溪方鑒、門生方汝梅、姻晚胡璧、族弟邵棠(又名綺園)和世教侄葛宏烳等十二位文人墨客即興吟詩祝壽。在保存至今的《半癡子小影》中,完整保留了十二位詩人七言律詩二十四首,恭祝沚人夫婦七十雙壽。這次紋川雅會,也是績溪鄣山文社的一場盛會,格調(diào)高雅,氣氛熱烈,推動邵氏宗族人文聿興,彰顯嘉慶時期太平盛世之下底層民眾的世俗生活?!疤煜码m安,忘戰(zhàn)必危。”(見《明通鑒》卷六十六)
邵沚人兒媳、方體女兒方淑人八十歲時,四子十二孫與諸曾孫都穿新衣服奉卮酒以次上壽,邵家還迎來了兵部尚書六安人涂宗瀛(1812—1894)、戶部右侍郎歙縣人王茂蔭(1798—1865)(他是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人)、福建汀州知府汀漳龍道臺福建省軍需司務績溪人胡肇智(1807—1871)、按察使歙縣人許球,徽州府和績溪縣也致辭祝壽。當時,方淑人的兒子邵輔任同州知府,正在前線指揮作戰(zhàn),家鄉(xiāng)徽州也是處于太平天國戰(zhàn)爭之中。1862年的祝壽活動籠罩著戰(zhàn)爭的陰霾,透露出血腥的味道。光緒版《華陽邵氏宗譜》記載,“未幾,粵寇亂績,子孫奉淑人走避鄣山,感風疾卒。”同年十二月十五,邵輔在陜西同州赤延鎮(zhèn)三戰(zhàn)皆捷,援師不至,為寇所圍,“手殺數(shù)賊,遂殞于陣?!?/p>
總之,方體祝壽序文給績溪邵氏宗族帶來了莫大的榮耀,它鞭策邵氏族人蓄德養(yǎng)福、強宗睦族、以和為貴、全面發(fā)展。邵氏宗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邵氏宗族的歷史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清朝乾隆嘉慶時期和平環(huán)境下隱藏著戰(zhàn)爭的危機。牢記歷史,珍愛和平,我們在一心一意謀發(fā)展的同時,還要警鐘長鳴,居安思危。
(作者系績溪縣檔案局副局長) 制作:童達清
Hash:64d9a9657da8755dffb7e011dbf95754e4c8f31a
聲明:此文由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