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復建筑|國際禮拜,協和萬邦——上海最大的哥特式基督教堂

“衡復建筑”是“魅力衡復”推出的原創(chuàng)專欄,請隨“衡小復”一同尋訪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內的老房子與其背后豐厚的故事。通過讀建筑、講故事、說人物、談歷史的方式,讓我們走近衡復、愛上衡復。

城市的發(fā)展,離不開馬路的延伸,馬路的名片,則是由那千姿百態(tài)的建筑所點綴。我們以衡復風貌區(qū)內31條風貌道路為錨底,深入閱讀每個附麗于風貌道路上的歷史建筑與人文故事,講述綠蔭遮蔽下的物載變遷與人文情懷。

衡山路上的仿哥特式教堂

衡山路53號國際禮拜堂, 位于原貝當路、巨福路(今衡山路、烏魯木齊路 )路口。 原名協和禮拜堂Community Church,取義于《尚書》“協和萬邦”,寓意人民和睦相處、國家友好往來。

這是一座哥特復興式磚木結構的教堂建筑, 建于1925年,布雷克設計, 江裕記營造廠承建, 占地7300㎡,建筑面積為1372㎡。西側三層副樓建于1936年。1989年公布為上海市第一批優(yōu)秀歷史建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站在蔥郁的梧桐樹下,透過歐式風格的鐵柵欄向里眺望,國際禮拜堂典雅的清水紅磚建筑顯示出它特有的莊重、肅穆與祥和。

國際禮拜堂主體建筑樣式為德國的仿哥特式教堂建筑,假三層磚木結構,平面布局呈L形,由禮拜堂與 左面一幢三層高的副樓兩部分組成,成L形連成一 體。外觀為陡峭的兩坡屋頂,采用近似于英國懸錘式屋架的人字形木屋架,屋頂鋪石板瓦。

入口花窗、祭壇臺口、后墻采光窗以及側廊柱間均采用尖券開口,側窗均為弧券雙葉窗,石砌窗框和窗欞,細部十分精致。外墻以清水紅磚砌筑,外墻面布滿常春藤,表現出19世紀歐美鄉(xiāng)村教堂靜謐的氣氛。

教堂內部為三廊型巴西利卡式, 堂高16米,側廊兩層,可容納700人。大堂正中為祭臺,兩側為二層廊式樓廳。窗戶 鑲嵌冰梅紋玻璃。坐位為單人靠椅,椅背后有安放圣經的小匣子, 堂內設備齊全,裝有暖氣設備。教堂兩側設尖拱長廊,大堂的左側有大片空地,現在是一片草坪,環(huán)境十分幽雅。

教堂左翼為三層樓房,也裝有暖氣設備,窗樘采用平拱,各處走道均為磨石子地坪。底層為牧師辦公室,二樓為幼兒室,三樓有小禮拜堂,為少兒或少數人集會之用。

協和萬邦,和衷共濟

國際禮拜堂于1925年3月8日落成,由在滬美國僑民及其他外國僑民集資建造。初名協和禮拜堂,為當時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內可容700人。

教堂建成后,因參加者主要是美國基督徒,人們又稱美國禮拜堂。 最初參加禮拜的都是外僑,首任牧師是美國匹茲堡衛(wèi)理公會費禮門??箲?zhàn)時期吸收了許多歐洲人及少數中國人,遂改名為國際禮拜堂。

國際禮拜堂的設計圖紙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大部分外僑被日軍關進集中營,此時始有中國牧師布道,并且陸續(xù)有中國基督教徒參加禮拜。

國際禮拜堂素以應嚴的崇拜儀式和優(yōu)美的圣樂為傳統(tǒng)。半個多世紀來,每逢基督教節(jié)日,國際禮拜堂都要舉行隆重的音樂崇拜。一些著名的鋼琴家和合唱指揮家都參加過國際禮拜堂的圣樂活動。

自1980年代復堂以來,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以及港、澳、臺的上萬名基督教徒來此參加禮拜或訪問。除了每年接待千余名港澳臺與國外來賓外,還接待過許多前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宗教領袖,他們中有美國前總統(tǒng)吉米·卡特、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美國眾議院議長金里奇夫婦、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和王后、英國圣公會坎特伯雷爾大主教喬治·凱瑞、香港基督教圣公會主教白約翰夫婦等。

1996年9月起,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每星期日在國際禮拜堂開設專供在滬外國人參加的英語專場禮拜,用英語講道,深受外籍人士的歡迎。

沈以藩 主教與丁光訓主教

國際禮拜堂先后走出過兩位中國基督教主教,一位是才華橫溢的沈以藩主教,另一位是德高望重的丁光訓主教。這在全國是少有的。

保存城市記憶、挖掘城市文脈,是我們這一輩上海人與父輩的維系所在。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化進程中,許多人文遺產正在消失。老馬路中蘊藏的那些歆動世人的逸聞往事,少有人在摹想中投以一瞥。然而,這些故事的斷簡殘片,信手掇拾便是一段沉甸甸的信史。關于衡復風貌區(qū)的更多故事,歡迎前來復興西路62號衡復風貌館探尋。

文字來源:《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梧桐樹后的老房子》、《回眸—上海優(yōu)秀近代保護建筑》

圖片來源:徐匯區(qū)文旅局、湖南街道及部分網絡圖片

RECOMMEND

Hash:c55e1b939e6bc4936f15e97dc930c76c8eace1c2

聲明:此文由 魅力衡復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