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門天后宮的前身是媽祖廟,始建于元朝末年
平陽嶺門天后宮(媽祖廟)位于縣城南嶺門山,又稱媽祖廟。關(guān)于其始建年代,據(jù)現(xiàn)存《平陽縣志》記載,均為元至正年間。筆者認為平陽媽祖廟應(yīng)始于明弘治年間的圣妃廟,其改自元代祭祀碧霞元君的東岳行宮。清康熙時,圣妃廟改為天妃宮,大概在光緒年間才改為天后宮。
媽祖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姓林,福建莆田湄洲人,誕辰為960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媽祖生時行善,據(jù)說她二十八歲時(987年)在海上搭救遇險船只,不幸被桅桿擊中頭部,落水身亡。后人緣以“人行善事,死后為神”,視她為神。
媽祖之事最早見于北宋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但該書僅作“福州演嶼神”,概當時媽祖信仰尚未成熟。其后媽祖地位逐步提升,影響范圍也不斷擴大,不僅在我國沿海地區(qū),更是傳播到東南亞。可以說,媽祖信仰是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的重要內(nèi)容,而媽祖廟則是其重要的文化載體。平陽天后宮包含著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嶺門天后宮現(xiàn)存建筑為1992年重建,1999年重建戲臺,2003年重建媽祖廟大殿。其整體為木結(jié)構(gòu)混合建筑,西向,分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為水泥支架懸立大殿,頗高聳,共三層,下兩層作平臺,上層內(nèi)部為戲臺,歇山頂紅色琉璃瓦;中部與戲臺相連,為回廊結(jié)構(gòu),兩側(cè)分別立有三柱,各有對聯(lián),柱間墻面則彩繪壁畫,頂以鋼板搭構(gòu);中部之后設(shè)有階梯,通往后部的大殿。大殿面闊五間,深三間,柱均有彩繪龍飾。前二柱游龍浮雕,面面相覷,生動形象。殿前正面匾額題有“海不揚波”四字,為光緒元年所立。殿內(nèi)中部設(shè)有香壇,后部各間均立有塑像,中間為天后娘娘媽祖,側(cè)壁各立二雕塑。柱上斗拱簡化,上作抱頭梁,梁架為混合式結(jié)構(gòu),五架梁下為穿斗式梁,其上則立三瓜柱,再上為三架梁。頂為重檐歇山結(jié)構(gòu),瓦與前殿同。
據(jù)民國《平陽縣志》記載:“天后宮,平陽嶺門,元至正間知州周嗣德建,明弘治三年,(縣)丞李選率民重建(舊志)。清光緒六年,平陽副將梁云山率眾重修(據(jù)廟碑志)?!笨芍f志認為嶺門天后宮為元至正間周嗣德所建,然事實未必如此。周嗣德于元至正甲午年(1354年)上任,攝州事。其時閩栝賊攻陷州治,官吏皆降,黠民跳亂。嗣德上任后濟民整兵,于1357年才基本平定賊亂。而后方國珍為亂,戰(zhàn)事迭起。1362年,發(fā)生奪印之爭。1363年,方國珍侄率三十余舟列橫陽江口及瑞安飛云港。周嗣德四面受敵,激諸軍屢挫敵鋒方解圍。明年春,方國珍調(diào)臺慶溫之兵來攻,相持六個月,至九月終城陷被執(zhí)??梢哉f,周嗣德在平陽期間,僅1357年至1362年兵息民安,不過五年。五年間,周嗣德所興工程皆見于記載,廣城池、浚河渠、拓海堤,又修官署、孔子廟學、東岳行宮、城隍祠、廣福宮,悉復其舊,此中未見媽祖廟。從周嗣德生平事略中也可看出其他時間應(yīng)不會有大工程。
后世之所以將嶺門天后宮(媽祖廟)與周嗣德相聯(lián)系,可能與其所建東岳行宮有聯(lián)系。元代溫州地區(qū)應(yīng)頗盛行東岳祭祀,現(xiàn)存碑文中即有《東岳行宮碑》。該碑刻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作者章嚞是平陽人。按該碑文所載,東岳行宮實為祭祀泰山之廟。東岳行宮所祭祀的東岳神可能為泰山神女。泰山神女起源甚早,西晉張華《博物志》:“文王以太公為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見有一婦人當?shù)蓝?,問其故,曰:‘?a href='/donghai/' target=_blank>東海泰山神女,嫁為西海婦,欲東歸,灌壇令當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驟雨過也?!耐鯄粲X,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風驟雨自西來也?!痹摹缎戮庍B相搜神廣記》則將其視為東岳帝君的女兒,“(東岳)帝一女:玉女大仙,即岱岳太平頂玉仙娘娘是也”。其后,泰山神女開始被封為“碧霞元君”,且影響力逐漸增大,甚至一度超越了東岳帝君。而媽祖自屬道教系統(tǒng)后,不僅形象更趨豐富,其神格內(nèi)涵從最初的海神拓展為戰(zhàn)神、生育神、保護神等。媽祖與“碧霞元君”的聯(lián)系也日趨緊密,信仰逐漸融合,后更傳崇禎時被加封為碧霞元君。明嘉靖年間進士錢薇所作《天妃歌》,詩云:“峨峨廟貌天妃祠,問祠所自人罕知……東岳行祠乃其故,不識何代稱天妃。”該詩正反映了當時將東岳行宮改為媽祖廟的情況。媽祖與碧霞元君同為女神,日益趨近的神格內(nèi)涵應(yīng)是導致這一轉(zhuǎn)變的基礎(chǔ)。
由上可知,嶺門天后宮可能存在由東岳行宮向媽祖廟轉(zhuǎn)變的情況。據(jù)縣志所載“悉復其舊”言,該東岳行宮應(yīng)早已有之。至于周嗣德為何要修東岳行宮和廣福宮等道宮,從周嗣德字“宗道”“從道”來看,其大概為道教信徒。巧合的是,縱觀周嗣德生平,其最先任福建???/a>場司令,后秩滿還浙江。
東岳行宮終非媽祖廟,那么平陽媽祖廟究竟建于何時?查弘治《溫州府志·祠廟》有“圣妃廟”條。這是目前所見平陽媽祖廟的最早記載。隆慶《平陽縣志·祠祀》亦有“圣妃廟”條。兩者相同,均指其位于嶺門,當是現(xiàn)在的天后宮。按弘治《溫州府志》成書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平陽東岳行宮至遲在明弘治十六年已改為媽祖廟。另據(jù)民國《平陽縣志》記載,周嗣德建,李選重建,梁云山為重修。其間差別若明,蓋在李選重建前,周嗣德所建已塌毀。李選為宜興人,弘治三年見任,具體事跡不詳。至于李選所建是否為圣妃廟,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若其所建仍為東岳行宮,爾后改為圣妃廟,似嫌突兀。當時東岳行宮和圣妃廟也有共存的情況。因此弘治《溫州府志》所載圣妃廟應(yīng)是弘治三年李選所建。當時東岳行宮逐漸衰微,圣妃廟則日漸興盛。史志雖言李選為重建,但這僅是后世媽祖信仰完全取代碧霞元君后所追述的記憶,而當時所建應(yīng)為媽祖廟。
此后,圣妃廟之名大致沿用至清順治時期。成書于順治八年(1651年)的順治《平陽縣志》卷七仍有“圣妃廟”條,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平陽縣志》中則改為“天妃宮”。按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四五載,“康熙十九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yīng)宏仁普濟天妃。二十三年加封天妃為天后”,而據(jù)相關(guān)學者考證,加封天后實為乾隆二年,乾隆二十二年又予覆準。但是,成書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乾隆《平陽縣志》仍作“天妃宮”,而其時溫州地區(qū)已有數(shù)座天后宮。由此可見,即使官方加封了更高的封號,已建好的媽祖廟也不會立即改名,舊志記載清光緒六年(1880年)有過重修,所記未詳,但推測此次重修時改名為天后宮應(yīng)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結(jié) 語
其實,早在宋代,溫州地區(qū)就已存在海神信仰,并建有海神廟,但更多的是止風雨、消水災。當元明時期伴隨著對海洋的深入拓展,原來的海神內(nèi)涵顯然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能夠撫慰對海的敬畏和恐懼之心的媽祖信仰自然而然地代替海神,在平陽落地生根。原有海神信仰似乎并未因此消亡,至少在清乾隆年間仍有海神廟,兩者職能不同,互不越界,且同行并存,這也反映了溫州地區(qū)神祀信仰的包容性。
總之,現(xiàn)平陽嶺門天后宮可追溯至元代東岳行宮,但真正作為媽祖廟則應(yīng)始于明弘治年間的圣妃廟,至清康熙時改為天妃宮,大概在光緒年間改為天后宮。( 陳鵬)
Hash:3bea5a1e35f875dee69326ede1df7221d619c91a
聲明:此文由 幸福昆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