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丨最人文地名——米公祠

米公祠,因紀念米芾而得名,其原名米家庵,坐落在樊城城墻南隅的柜子城上,元末明初毀于兵火,明清多次重建與維修。

米公祠

米公指米芾,祠指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米公祠位于湖北襄陽樊城區(qū)解放路2號,海拔高67.8米。祠堂庭院清靜,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銀杏參天,祠內(nèi)有紀念性建筑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書法巾45碣,其他碑刻145碣?!睹坠艏捌涫獭?956年被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米公祠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吳公琬、鄭五云二人訪古,得《米氏世系碑》殘碑。襄陽籍官員王謹微詩記此事云:“三尺殘碑臥道旁,剜泥認是米襄陽;一船書畫人爭羨,半畝荒莊仍自荒。”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江南學(xué)政、御史邵嗣堯從米氏故里尋得另一殘碑與前碑恰為一體,經(jīng)洗刷辨認,得知自宋以來,樊城柜子城、陳莊、柳堰鋪一帶是米芾后人世代居住的地方。為紀念這位歷史上的書畫大師,邵嗣堯會同地方官紳,由米芾第十八、十九代孫立碑建祠,供后人祭祀。

清朝雍正年間

重修祠宇房屋五棟,均為白墻青瓦,立有“米氏故里”碑。據(jù)同治《襄陽縣志》載:“米氏祠在樊城朝覲門內(nèi),祀宋知淮維陽軍米芾。祠前有墩,中有衢路?!鼻宄赫觊g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高茂選建橋于墩,令與祠接,下做券門,以通行路,筑亭墩上曰“面墩亭”。又尋得米公及蘇軾、蔡襄、黃庭堅等墨跡勒之于石。今祠中存石刻四十五方。祠前左有明陳繼儒所撰《志林序碑》、碑陰刻《凈名齋記》,右有緝朝御史邵嗣堯所撰《重修米氏故里》碑記,碑陰刻《西園雅集圖記》。

咸豐年間

兵荒馬亂,道臺金修樊城,筑堡障,城門為“寶晉門”。米氏族人,視其扼祠宇之地,有礙家廟,襄陽道臺指示:“兵亂在急,承年之后,仍修舊跡。”

同治三年(1866年)

米氏族人稟明道、府、縣官經(jīng)三衙門會商,擬訂籌款培修。共修房屋三棟,其一是米公祠牌樓及過廳,其二是庭院中三間卷棚,其三是祠宇的主體建筑“寶晉齋”。

光緒元年(1875年)十二月

曾修祠宇,文淵閣大學(xué)士單懋謙為牌樓題寫“米公祠”門額。民國時期軍閥混戰(zhàn),米氏后裔為保護珍貴的文物,將石刻四十五塊運至米芾二十七世孫米高秦家保管。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襄樊,狂轟濫炸,為保護珍貴石刻全部窖藏地下,才免遭浩劫。

1951年

襄樊市成立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米高秦主動獻出石刻,這批珍貴石刻在米公祠內(nèi)保存至今。

1956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米公祠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

襄樊市文物管理處成立,米公祠由襄陽地區(qū)拖拉機廠管轄移交給襄樊市文物管理處管理。襄樊市文物管理處負責米公祠的日常管理工作,隨后,對米公祠內(nèi)寶晉齋和牌樓及過廳等進行維修擴建,興建仰高堂等建筑。

1987年

成立襄陽米芾紀念館,具體負責米公祠的保護管理工作,米公祠內(nèi)面積不斷擴大。

2006年5月25日

國務(wù)院公布米公祠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end -

?來源丨尋根湖北

Hash:df216569229c930c7451f252e927794dafb48726

聲明:此文由 湖北民政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