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長治,第四站,長治縣——天下都城隍,長治久安地
簡介:長治縣隸屬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脈中段西麓,居上黨盆地腹地,為中國人口密集縣份,名勝古跡頗多。
長治縣“國寶”知多少?
正覺寺
時代:金至明
始建于唐大和年間(827~835年),金代重建,元、明時期均予重葺?,F(xiàn)存建筑后殿為金代遺構(gòu),東西配殿為元代重建,過殿為明代建筑。
寺坐北朝南,南北長64米,東西寬32米,占地面積2448平方米。二進院落,中軸線上有過殿、兩側(cè)為配殿,后院北面為后大殿。
過殿(明代)
過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殿內(nèi)梁架為五架梁對雙步梁通檐用三柱。檐下斗栱七踩雙翹頭,麻葉形耍頭。東西配殿均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殿內(nèi)梁架結(jié)構(gòu)為三椽栿對后搭牽通檐用三柱,脊部無叉手。柱頭上設(shè)大額枋一道,前檐斗栱五鋪作雙下昂,重栱計心造,里轉(zhuǎn)重栱偷心造,無補間鋪作,后檐四鋪作出單昂。
后殿為正覺寺的主要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單檐歇山頂,布灰筒板瓦頂。平面呈長方形。前檐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栱計心造,里轉(zhuǎn)重栱偷心造,昂后尾壓于四椽栿下,無補間鋪作。殿內(nèi)梁架徹上露明造,四椽栿對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均為方形石柱抹楞。平梁上施合沓、脊瓜柱,并設(shè)大斗、丁華抹亥栱、叉手,各槫下均施以短替木,槫間施拖腳。梁架簡潔明朗,結(jié)構(gòu)合理。
后殿(金代)
精美的屋頂琉璃
南宋玉皇觀(五鳳樓)
時代:建于宋元,明萬歷、清乾隆、嘉慶、同治年間曾四次修葺。
地址:長治縣城南17千米南宋鄉(xiāng)南宋村
玉皇觀是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道教建筑。觀院建在村東隅一臺地之上,坐北向南,一進院布局,觀前原有樂臺一座(已毀)。入觀門廡為五鳳樓、鐘鼓二樓位居五鳳樓左右,五鳳樓后依次為獻亭、月臺、玉皇殿、東西配殿、廂房對峙。殿宇高聳,布局靈活,古樸雄宏。
五鳳樓為玉皇觀的山門古樓,始建于元代,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現(xiàn)存屬元末明初之風格。樓前,場地開闊,平整寬敞。御道、踏跺鋪墁規(guī)整。雄雌獅各一,分別蹲臥于踏道兩側(cè),顯得威武雄壯。樓廣深三間,平面近似方形,五重檐外加圍廊。紅墻綠瓦,高大雄宏。出檐深邃、四角翼飛,寓意五鳳展翅之意。
五鳳樓二、四層為虛層,三層四檐支出平座,與樓內(nèi)二層樓板齊平,為一實層,樓內(nèi)荊木大梁,前后貫通,桑木獨梯,刻制踏階,可攀踏至樓上。四根圓形通天木柱直達屋頂,頂部八卦藻井,斗拱迭澀,垂蓮吊掛,木作構(gòu)件十分精制。
斗拱十三彩
玉皇觀記錄了建筑群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反映了各時代建筑功能的變化發(fā)展,充分發(fā)揮著文化載體的作用,也是宗教活動的場所,客觀上起到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作用。民間曾有藝人贊曰:“荊木梁桑樹梯世間瑰寶奇奇奇,八卦頂金鐘罩巧奪天工妙妙妙”。因其靈霄寶殿額上的踩數(shù)級為十三踩,是古建筑中最高規(guī)制,據(jù)考證超過北京故宮太和殿的九踩,所以人們稱其為“天下第一玉皇觀”。像這樣結(jié)構(gòu)錯綜復雜,形體壯偉高大的五鳳樓,全世界只有三座,另外兩座一在中國的北京,一在日本的京都,至于一般的五鳳樓全國也僅10多個。
五鳳樓與獻亭"勾心斗角"
桑木梯
獻亭正中的藻井結(jié)構(gòu)復雜,建筑精美
時代:始建于唐,元代重建,明清多次修葺
地址:長治縣城2.5千米的北呈鄉(xiāng)北和村西隅。
廟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原有戲臺三間,單檐歇山頂。鐘鼓二樓位居戲臺兩側(cè),廣深一間,上下兩層,單檐十字歇山頂。戲臺與鐘鼓樓之間辟山門兩座,供出入通行。北為獻亭,四柱三間,方形石柱,卷棚頂。1936年被大風刮倒?,F(xiàn)除正殿、西耳殿保存完整外,其余殿宇不復存在。東西配殿各三間,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
正殿,亦稱五谷神殿
正殿,亦稱五谷神殿,廣深三間,原為懸山頂形制,清道光年間修繕時改為硬山項。殿身較短,斗栱為柱高的二分之一。柱頭斗栱五鋪作出雙昂,并出45度斜昂,琴面式昂,要頭作螞蚱形。檐柱斗栱里轉(zhuǎn)五鋪作雙抄,出華栱,栱瓣較大,斗栱肥碩,用材粗壯。明次間無補間鋪作。轉(zhuǎn)角斗栱部分昂被后人截取,清末維修時包于檐墻之內(nèi)。檐柱壘于墻內(nèi),隔扇均已改制,由青磚壘砌做倉庫之用。
正殿內(nèi)供奉的炎帝像
殿內(nèi)用前金柱,柱頭卷剎和緩明顯,延襲了唐宋的手法,櫨斗置柱頭,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四椽栿直徑約80厘米,原始材料略加砍制而用,自然彎曲,墩厚莊重。乳栿之上用達牽,四椽栿上用蜀柱,上承平梁,用大叉手,脊瓜柱,承托脊槫。殿內(nèi)實施減柱造,梁架彎曲粗壯,使用原始材料,屋頂舉折平緩,出檐較深,且用大板瓦,重唇滴水瓦,元代特征顯著。
正殿檐下懸掛著清順治年間立的“炎帝真君”牌匾一塊,黑底金字,閃閃發(fā)光。殿內(nèi)神臺上原塑有炎帝真君神像及侍女像,早已毀壞。正殿兩側(cè)為東西耳殿各三間,為清末重修之物。
天下都城隍
自古以來,城隍廟都建在城里,可在長治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天紫嶺上卻有一座城隍廟,而且號稱“天下都城隍”。此山獨矗山頭,威武壯觀,廟前舉起目,可望數(shù)百里之遙。為什么這座城隍廟要建在如此偏遠的山上,而且還號稱“天下都城隍”呢?
相傳,天紫嶺上原來只有一座小山神廟,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帶兵四處追殺劉秀。 一天,劉秀逃到這里已是口干舌燥、筋疲力盡。眼看王莽追兵將至,劉秀無處可逃,只好躲進這里的山神廟,由于山神廟長期無人進入,掛滿了很多蛛網(wǎng),劉秀的進入把蛛網(wǎng)戳了個大洞。劉秀回頭一看,便后怕起來:如果王莽追到這里,看到這個窟隆,一定會來廟里搜查,到那時,哪里還有活命!想到此,劉秀便跪倒在神臺前祈禱:“山神爺顯靈,若救我性命,他日登上皇位,必封你為天下都城隍,讓天下所有府、縣的城隍都歸你管?!痹捯魟偮?,就見蛛網(wǎng)已彌合如初。王莽追至,見蛛網(wǎng)密布,料劉秀必未進入,便向別處追去。劉秀由此躲過一劫。幾年后,劉秀做了皇帝,便封此地為“天下都城隍”,統(tǒng)管天下城隍,天子嶺也就成了城隍嶺。 此后,劉秀還撥重金擴修廟宇,重塑神像,親書匾額,勒令奉祀。
“天下都城隍”廟建廟歷史二千年,在此獨享“與天為黨、神人合一”神話勝境。而天下都城隍的天下第一香,宛若龍狀,翹首向天。兩千年來名揚周邊四省,朝拜者絡(luò)繹不絕,廟內(nèi)香火不斷,紫氣繚繞。廟坐北朝南,分上下兩院,上院有主殿靈霄寶殿、配殿、獻殿及東西廂房。整個建筑琉璃迭脊,雕梁畫棟,精巧恢宏,險峻壯觀。
歷久彌新,天下都城隍廟,也成為山西長治上黨地區(qū)一份獨特而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長治八義窯主要分布于山西省長治縣八義鎮(zhèn)的八義、東山、南泉莊等村一帶,是山西東南部影響較大的民用瓷窯。
八義窯始燒于北宋年間,所產(chǎn)瓷器品種較多,有純白瓷器、白瓷紅綠彩器、白瓷黑花器、白瓷黑彩器、黑瓷器等,其中紅綠彩瓷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一,是其一大特色。
紅綠彩是世界釉上彩瓷器的鼻祖,起源于宋金,興盛于元明,是在宋金時期陶瓷一次燒制的基礎(chǔ)上,在釉上增加紅、綠兩色進行二次燒制的工藝。該工藝廣泛傳播和應(yīng)用于后世彩瓷的生產(chǎn)和制造,對世界制瓷業(yè)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目前所知只有長治縣八義窯為紅綠彩瓷的重點燒造區(qū)域,河南當陽峪窯和河北磁州窯也有少量燒造。因為瓷燒造范圍小,所以存世量也很少。八義鎮(zhèn)東山村是原窯址密集處,出土過大量的紅綠彩碎片、部分完整器和陶輪、陶凳等工具。如今灰渣堆上已為民房、菜園所覆蓋,將歷史遺存自然保護了起來。
長治八義窯率先創(chuàng)燒的紅綠彩瓷,不僅開創(chuàng)了我國瓷器史上多彩裝飾的先河,也是釉上彩瓷永恒的經(jīng)典。
當?shù)爻鐾恋募t綠彩瓷盤
蔭城桑梓丈八寺
丈八寺塔寺內(nèi)大殿有石佛立像,高一丈八尺,故寺稱丈八寺,塔亦稱丈八寺塔?,F(xiàn)存建筑有山門、大殿、垛殿及東西配殿,皆為清代所筑,唯寺內(nèi)西南隅的丈八寺塔,為唐代原物。塔平面方形,九層,高約16米。塔不做基座,只砌一高0.30米的臺基,臺基之上為第一層塔身,為四層石塊砌筑,南向開券門一道,自第二層以上塔身均俱高三磚,每層塔檐疊澀收分出檐,平面逐漸縮小。塔內(nèi)為一方形空筒,上下直通。塔身一層西側(cè)鑲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丈八寺重修塔記》碣一塊。從碑中所載及塔的形制來看,塔除基部為清人補修外,余皆唐代原物。
南宋村秦氏民宅大院建于明代中葉,為當?shù)匾簧倘俗≌,F(xiàn)尚存4處院子、六進院落,其中東、西院較為完好。大院平面布局緊湊合理,院與院既分隔又相通,且在建造中刻意注重防火、防盜等功能的設(shè)計。大院所有門窗裝修、柱礎(chǔ)、博風、懸魚、惹草等木石磚雕十分精美,別具一格。高樓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為一座明代的防御性高層建筑。高20余米,上下分五層,面闊五間,進深四椽,懸山頂。通體青磚砌筑。
原家莊東泰山廟
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泰山廟在長治縣城北的蘇店鎮(zhèn)原家莊村東隅。廟宇坐東向西,共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過樓、倒座戲樓、獻亭、正殿、后殿。三院兩側(cè)有鐘亭、鼓亭、土地殿、小鬼樓、十美女殿、耳殿、配殿、廊廡等建筑。泰山廟是為祭祀東岳大帝黃飛虎而營建的,創(chuàng)建年代無考。據(jù)正殿脊剎琉璃題記載,明嘉靖十九年(1540)重修,清代及民國年間亦曾多次修葺,現(xiàn)存殿宇屬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
老雄山
老雄山,又稱雄山,位于長治縣南部,方圓六、七十里,海拔1419.5米,堪稱上黨群山之王。整個山勢三峰對峙,雄偉疊蟑,象一條巨龍游弋在蔭城、西火、南宋三個鄉(xiāng)鎮(zhèn)之間。
黎都公園
黎都公園,又叫黎侯嶺,面積約6平方公里,嶺上最高點海拔1047米,清光緒版《長治縣志》記載:"黎侯嶺,縣西南三十里,黎泉出焉,有黎侯亭;諸山皆石,此獨土山。
Hash:0c30d785f9abf6025d1a0e76a9db2227964858d4
聲明:此文由 長治市汽車客運東站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