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老照片!鎮(zhèn)江新區(qū)趙伯先故居修繕前舊影......
本文由“趙康琪”老師授權發(fā)布,歡迎大家分享給朋友。
滄桑百年“天香閣”
大港伯先故居是江南一帶常見的磚木構架庭院式住宅,建于清道光年間伯先太祖父時期,前后四進,硬山做法。遠遠看去,黑瓦墻頂高低起伏,輪廓豐富,樸拙自然,散發(fā)出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伯先父親趙蓉曾,鄉(xiāng)人稱“鏡芙先生”,他數(shù)次鄉(xiāng)試未中,遂無意功名,家居教書,學館名“天香閣”。伯先故居即是當年的“天香閣”,是我少時上學的必經之處。
△趙伯先故居,拍攝于60年代,殷洪順/攝
△修繕前的趙伯先故居門樓
△趙伯先故居
一條通江的溪流將古鎮(zhèn)大港分為東、西兩條街。伯先故居坐落于東街。翻過拱型的青石橋,踏著蜿蜒曲折的石板路,經過“天香閣”的后門,就是朝學校的方向;若是過太平橋,也需走過伯先故居朝南的一方場地,那是生產隊夏收打麥、秋收脫谷之處,偶爾晚上也放露天電影,鄉(xiāng)人皆昵稱為“伯先場上”。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驅、黃花崗起義的總指揮,他的生命與鄉(xiāng)親的關系早已融于血脈和生活,任何風雨也難以割斷。離開中學和古鎮(zhèn),沒有朝朝暮暮經過伯先故居的機緣了,但一直在記憶中回望這座上了年歲的院落……
←趙聲標準像 ↑趙聲(趙伯先)戎裝騎馬像
再次走近伯先故居,大約是二十年前的一個梅雨季節(jié)。那時,形制高大的青石橋和造型簡樸的太平橋,都因河道的拓寬早被拆掉,橋畔一些類似“天香閣”的清代民居“式好堂”、“三畏堂”等,也不能保其完整格局了。幸好“天香閣”既不鄰水也不靠河,得以幸存。省電視臺要攝制一部對海外和港澳臺傳播的專題片,我因工作關系接待省臺編導作前期采訪,特意訪問時任副縣長的一位伯先后人。副縣長熱情安排,一行興致勃勃驅車出鎮(zhèn)江市區(qū)向東,很快就到了大港伯先故居。從外觀看伯先故居比我少時所見更顯蒼老:外墻磚塊風化,凹凸不平,墻體已呈傾斜之勢;大廳堆放著村辦企業(yè)的雜物,地磚上水跡縱橫表明屋漏嚴重,門窗和木柱油漆脫落,一片斑駁。此外,白蟻的侵蝕更是隱患……。鄰居一位大嫂快人快語:“縣長啊,再不修整,你家老屋就要倒了!”回市區(qū)的路上,大家的情緒受到影響,車上無人多語,伯先故居能否上那樣用途的電視片,結果可以想得到。
←修繕后 ↑修繕前
此后,有一次接觸到一冊地方辛亥革命史料,才知道這個庭院里走出的革命者不僅有年輕的趙伯先,還有伯先的大弟念伯、二弟光、妹芬及妻子嚴吟鳳。伯先的弟妹于廣州起義前由江蘇輾轉千里南下,在廣州和香港之間秘密冒險運送武器和聯(lián)絡。起義失敗后,避于香港。武昌起義爆發(fā),三人赴滬召喚伯先舊部,組織“先鋒隊”,策動滬寧各地起義,并參加攻打江南制造局。嚴吟鳳在伯先逝世后改名嚴承志,在鎮(zhèn)江光復和攻打南京的戰(zhàn)斗中,組織女子北伐挺進軍,并親任司令。在那一刻,“毀家紓難”、“滿門忠烈”、“前赴后繼”等凝結碧血和大義的詞,幾乎同時涌向喉頭,我真想脫口大聲喊出來,才能表達心靈所感受的震撼!此時,“天香閣”里那幢伯先和弟妹誕生及居住的老樓,更像一座紀念碑矗立在我心頭。盡管“天香閣”的老樓因瀕于坍傾,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改成平房了。
▲修繕前的天香閣
▲修繕后的天香閣
又是江南的梅雨時節(jié),麥收后的清香仍彌漫在潮濕的空氣里。雖然距離伯先為家國命運獻身的辛亥年,已經整整百年,但修繕后的伯先故居經雨水一次次潤洗,讓人感到既清新又親切,青磚黛瓦看似一塵不染,天井的鋪地石板潔凈得發(fā)亮。宏敞的大廳里只有我們數(shù)人,就在感到些許冷寂之時,雨后的陽光從天井的上方投射下來,迎面屏風兩側包柱上的一副楹聯(lián)頓時亮堂起來:縱環(huán)海奇觀,開普通知識:藉大江流水,滌腐敗心腸。1903年夏,伯先自日本歸國,先回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閱書報社,他揮筆書寫了這副對聯(lián),貼在“天香閣”的大門兩旁。開啟民眾思想窗口,還有他帶回的大批宣傳救國主張、傳播革命思想的報刊書籍。我在新時期之初從《中國近代史》上才知道的《江蘇》、《浙江潮》、《新廣東》、《大陸》、《開智錄》、《國民報》、《童子世界》《湖北學生界》、《孫逸仙》、《游學譯編》等,其實早就在家鄉(xiāng)的這座院落出現(xiàn)過。歷史幽深的長廊并不遙遠,伯先面對讀者激情演說的身影,似乎就在大廳中間閃動……,那個酷暑從“天香閣”傳出的滾滾雷聲,震動著大港這個封閉沉悶的千年古鎮(zhèn)。被其感染和召喚,還有“天香閣”的諸多學生,他們既不安命于農,也不安命于商,洋溢著少年意氣和家國情懷,毅然追隨伯先踏上救亡圖存之路。
●●●
天香閣
穿過大廳,便是伯先故居的第三進院落。面向天井的是前幾年重新修復的兩層小樓,門窗、梁柱及室內布置皆呈現(xiàn)舊時風貌。樓上中堂懸掛著“天香閣”的匾額,伯先和妻子嚴吟鳳的臥室在樓上西側,從嚴吟鳳中年時的照片可想象她年輕時容顏的姣好。伯先婚后不到一年即辭別家人,偶而回鄉(xiāng)也是行色匆匆。據(jù)說那時天井的花壇里栽滿花卉,但他們何曾有更多花前月下的浪漫?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歷程,也是無數(shù)英雄慷慨悲歌、無私捐軀的過程。驚天地、泣鬼神的黃花崗起義失敗后,伯先悲憤成疾,逝世時年僅30歲。當年花壇的位置現(xiàn)在生長著一棵挺拔向上的榆樹,已經高過院墻,濃濃的綠似乎象征著伯先青春永在。
伯先和他的妻子、弟妹不能再回到修茸一新的“天香閣”,但他們高潔的心靈和品質,他們振興中華的夢想,已經從歲月深處綻放出絢爛的花朵,結滿甘甜的碩果?;ü姆曳?,正溢滿“天香閣”,溢滿我們共同的故鄉(xiāng)和大地……
(鏈接)
(鏈接)
(鏈接)
(鏈接)
(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作者:趙康琪編輯丨小煥 主編丨洪溪小子 審核丨憤怒的奶嘴
Hash:2fe935308984be57691b5261a992cf7fc12c2f39
聲明:此文由 大港信息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